在杭州,一个街角的公园、一段普通的沟渠、一条家门口的马路……都在悄悄让城市变得更有“弹性”和“韧性”。近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水利厅公布了2024年度海绵城市重点项目清单,杭州共有24个项目被评为省级海绵城市重点项目,其中,良渚中央商务核心区提升工程等6个项目被纳入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标杆项目亮眼,示范片区成势。“我们始终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杭州全面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的重要内容,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海绵城市建设从构建生态水基础设施出发,不断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高水平打造韧性城市。
6个海绵城市典型案例凸显示范引领
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将绿色、生态、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植入道路、公园、绿地、社区、学校等各类“场景”,让水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胞“紧紧相拥”。此次上榜的6个海绵城市典型案例就是生动缩影。
开放不到半年的良渚新城·玉湖热度不减,是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而玉湖所在的良渚中央商务核心区也是一块巨大的“海绵”。“这个项目建设坚持‘大海绵’为主、‘小海绵’为辅的技术路线,通过提升区域下垫面可渗透比例、提高区域内的调蓄容积,实现雨水径流控制,提升本区域水安全水平。”余杭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还合理设置了雨水、水质监测等海绵监测设备,并将这些设备与良渚商务核心区提升工程智慧管理平台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良渚商务核心区智慧海绵监测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城市的“智慧大脑”,通过实时监测水位、流量水压以及积水点水位等关键数据,能够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内涝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
海绵城市建设,要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雨水资源利用是“用”的重要内容。西湖大学建设工程三期就采用了大范围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分散布置小规模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旱溪等生态海绵设施,优先将雨水引入校内的环形景观河道进行调蓄,超出承载能力的雨水排入市政管网,这样既实现了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又达到了源头减排、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
还有同样上榜的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GS1303—04地块文化设施和GS1303—13地块公园绿地项目、洋浦江生态修复工程(富春江至学院路段)、杭钱塘储出〔2022〕1号地块住宅项目(春咏风荷里)、笕桥生态公园单元JG0701—A33/S42—08地块90班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均因地制宜设置一个个会呼吸的“小海绵”,在雨水消纳、防洪排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06个海绵城市重点项目将重点推进
无论是公园、绿地,还是学校、住宅,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已从理念落地为实景,成为市民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截至目前,杭州累计建设海绵城市达标排水分区418.6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49%;形成重点示范片区10片,总面积24.64平方公里;城市黑臭水体、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杭州也在去年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中获评“A”等级。
更多“海绵因子”还在扩散——到2025年底,杭州将实现城市建成区5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实现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按照全地域、全类型、全周期的要求,杭州正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今年将重点推进106个海绵城市重点项目,从中重点打造各类型的典范项目,同时持续“干一片,成一片”,谋划好云城等重点片区。
不仅如此,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开展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机制课题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需长期贯彻才能产生成效的城市转型进程,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等特点,完善关键管控制度,才能保障海绵城市建设依法行政和长期持续、高质量发展。”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对标住建部海绵“二十条”和《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规划建设管控的要求,构建起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三位一体”的杭州海绵城市制度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海绵城市建设样本。
海绵城市建设与当前城市更新、韧性城市等重点工作高度关联。接下来,杭州将进一步探索建设宜居韧性城市的新路径,持续高质量推动宜居城市建设,为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夯实生态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