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雌激素下降和卵巢功能的衰退,一些泌尿盆底疾病更“偏爱”中老年女性。盆腔脏器脱垂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健康疾病,这一疾病导致的排尿障碍、下腹坠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健康与心理状态,成为女性的“难言之隐”。
然而,由于社会认知不足和就医羞耻感,许多患者长期默默忍受,延误了治疗。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胡青呼吁大家,打破“难言之隐”的沉默,科学认识盆腔脏器脱垂的防治,提升女性健康福祉。
多年顽疾困扰,排尿困难成“心结”
75岁的王奶奶近几年来饱受排尿困难的折磨。每次如厕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却依然感觉排尿不尽,甚至伴有下腹坠胀和反复尿路感染。起初她以为这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直到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泌尿外科胡青主任的专家门诊就诊。
经过详细检查,胡青发现王奶奶的病情远比想象中复杂:盆腔脏器脱垂导致膀胱明显下垂,压迫尿道;超声显示排尿后膀胱内残留尿液高达200ml(正常应<50ml);膀胱镜可见肌小梁增生,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收缩乏力。
“患者长期因膀胱膨出导致排尿梗阻,膀胱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最终引发功能性退化。”胡青解释,“这属于典型的生理解剖结构异常引发器官功能性病变,必须进行手术干预。”
生物补片“托举”脱垂器官,重建盆底结构
针对王奶奶的膀胱膨出问题,胡青主任团队决定采用先进的生物补片植入术。与传统的手术相比,生物补片具有高相容性,取自人体生物材料的补片能与人体组织融合,降低排异风险; 同时,补片具有持久支撑力,能有效承托脱垂的膀胱,恢复盆腔正常解剖位置;与此同时还能降低复发率,远期效果优于单纯缝合修复术和人工合成补片修复术。
“生物补片的使用过程中,若医生的操作不当可能影响贴合性,因此需要医生的精确裁剪,在缝合固定时必须专心致志,才能保证支撑力的同时具有收缩力。”胡青表示。手术历时一个半小时顺利完成。
术后复查显示,王奶奶的膀胱位置恢复良好,解剖结构得到根本性纠正。但胡青强调:“解决结构问题只是第一步,患者膀胱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已功能受损,还需针对性进行功能康复。”
为解决膀胱逼尿肌乏力问题,胡青团队启动了由医院泌尿外科独创的疗法——电针膀胱康复治疗,通过电刺激精准穿刺到特定穴位,促进王奶奶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经过三个月的系统治疗,王奶奶的排尿功能显著改善,残余尿量从200ml降至20ml,排尿流速恢复正常。“现在上厕所轻松多了,终于能睡个整觉!”王奶奶欣喜地表示。
“掉下的肉球”不能忽视,避免羞耻及时就医有必要
“盆腔器官脱垂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目前影响中老年女性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年龄、妊娠、分娩、长期慢性腹压增加及遗传等因素有关。”胡青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中,发病率高达30%-50%。
“其中膀胱脱垂(又称‘膀胱膨出’)占比较高,约占盆腔脱垂患者的40%左右,主要表现为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导致膀胱向下膨出至阴道前壁,严重时会脱出阴道口,能明显摸到类似于‘肉球’的物体,甚至出现漏尿、尿不尽、尿频等下尿路梗阻的现象,涉及隐私部位,许多患者羞于就医,导致病情加重。”胡青补充道。
浙江省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目前为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依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盆底疾病与性功能障碍诊治中心,胡青主任团队已建立涵盖妇科、泌尿外科、康复科的联合诊疗体系,并开展多项技术创新。在盆腔脏器脱垂领域,常规开展重度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微创手术,其中,经阴道筋膜下盆底重建术、生物补片在重度膀胱膨出中的应用使患者症状改善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该技术居省内领先,并获医院新技术二等奖,迄今为止,帮助百余例女性患者摆脱了疾病的折磨。并总结出了一套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阶梯性诊疗方案,成效斐然,在该治疗领域居于省内领先水平。
胡青提醒,早期干预和正确管理能显著改善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症状。她建议,四十五岁以上的中年女性应每年进行泌尿生殖道检查,评估盆底功能,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同时,注意避免久站久立,避免提重物,必要时可进行一些盆底肌锻炼,比如凯格尔运动,提高盆底肌功能。一旦出现脱垂等情况,避免羞耻感,及时就医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