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去踏春,兴致来了就爬山,没想到回来后不久膝盖伸不直了!”60岁的应女士(化名)愁眉苦脸说。
“又一例!”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骨科病区主任陈宇副主任医师感叹,三月份收治爬山运动致半月板撕裂等膝部手术患者47例,较前几个月上涨超20%,中老年人占大多数。
咬牙登顶后腿伸不直了
近日,应女士在女儿陪同下,一瘸一拐进入陈宇的门诊。“以前膝盖偶尔会有些隐隐作痛,休息一下就好了,前几天和家人一起兴致勃勃去爬山,中途感觉左膝盖酸痛,看大家兴致蛮高,也坚持登顶了。”应女士说,下山的时候没什么特别难受的感觉,但第二天开始膝盖就伸不直了,一伸就刺痛。
了解病史、仔细查体后,陈宇心里已明白八九分。磁共振检查证实,应女士左膝半月板撕裂,并有膝关节绞锁,需进行膝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现在可进行微创手术,仅需两个3-5mm的切口。
住院次日,陈宇医疗团队在半个小时内就完成撕裂半月板的修复、解除关节的绞锁的手术。术后,应女士疼痛和绞锁症状均明显改善,第二天就自己步行出院了。
“中老年人爬山易损伤,首先他们这个年纪本身存在退变,半月板脆性增加;中老年人肌肉力量较年轻人明显减弱,运动能力下降,软组织对关节的保护能力变差,在突然高强度运动后容易受伤。”陈宇解释,像这位患者本来膝盖就不好,加之运动过量损伤就在所难免了。春天风和日丽,登高望远者众,根据往年的情况,这种爬山运动伤多发状况至少将延续至五月。
登山为何易损伤膝关节?
陈宇表示,登山过程中,半月板容易受损的原因与其解剖结构、受力特点以及登山动作的力学机制密切相关。
据悉,半月板是位于膝关节股骨与胫骨之间的C形纤维软骨垫,分为内侧和外侧两块。其边缘较厚,中央较薄,血供主要分布于外缘(红区),内缘(白区)几乎无血液供应,结构较脆弱,一旦撕裂难以自愈。
登山对半月板有着特殊压力,比如下山时膝关节需承受3-4倍体重的冲击力:陡坡下山时,胫骨相对股骨前移,半月板后角被挤压,容易导致后角撕裂(常见于内侧半月板);在崎岖路面或跨越障碍时,若膝关节处于半屈曲状态(如踩踏不平岩石),突然扭转或侧向移动,半月板会被股骨与胫骨夹压,导致纵向撕裂或桶柄状撕裂;长时间登山(尤其负重)会导致半月板反复受压,微损伤累积,最终引发退行性撕裂(常见于中老年登山者)。
陈宇表示,五月小长假将至,给外出游玩又喜欢登山者一些建议:
登山别太猛,注意技巧。比如下山小步幅、重心后移,脚尖先着地,减少膝关节屈曲角度(降低剪切力)。避免急转,遇复杂地形时减速,保持膝关节朝向与脚尖一致。
选择合适辅助工具。使用登山杖,双杖使用可减少20%-30%膝关节压力;选择带有半月板支撑环的护具进行护膝,EVA或凝胶材质缓震鞋垫,分散足底冲击力。
对于年高体弱、膝盖本就不好者一定要量力而行,或选择其他的运动比较好;肥胖人群,选择缓坡路线,减轻背包重量。
“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关节刺痛,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在48小时内进行冰敷,缓解疼痛和肿胀;运动后正常的肌肉酸痛大约会持续3-5天,超过1周还未缓解,或出现了关节肿胀的情况,务必及时就医。”陈宇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