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指导专家 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随着气温飙升,夜市摊的烟火气、街头小吃的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美食带来的快乐。然而,这份欢愉背后却潜藏着看不见的“危险分子”——食源性中毒。据统计,每年夏季急性胃肠炎患者明显增多,其中超过60%与食物中毒有关。
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李茜主任医师表示,目前天气炎热,温度高,湿度大,适合细菌繁殖,食物很容易腐败。加之苍蝇蚊虫等叮咬,污染食物,一旦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起食源性中毒。而食源性疾病患者往往有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脱水、休克等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会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这些食物最“危险”,夏季请绕道而行
据悉,食源性中毒是指因摄入被细菌、病毒、化学毒素等污染的食物引发的疾病,范围涵盖沙门氏菌感染、毒蘑菇中毒等感染性和中毒性病症,还包括农药残留引发的化学性疾病。
为何夏季成了食源性中毒的“重灾区”?李茜指出,从医学角度剖析,高温天气简直是细菌、病毒的“狂欢温床”。微生物们在适宜的温度下疯狂“繁殖”,原本新鲜的食物,可能几个小时就被它们“攻占”,变得不再安全。同时,夏季人们偏爱生冷食物,凉拌菜、冰饮、刺身等无需加热的美食深受欢迎,可这些食物没有经过高温“杀毒”,潜藏的致病菌便有了“可乘之机”。再加上高温下人体大量出汗,水分流失严重,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这个守护健康的“卫士”防御能力减弱,面对病菌的“入侵”,更容易败下阵来。
而在众多兴风作浪的食源性致病菌中,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堪称夏季“头号反派”。沙门氏菌喜欢“寄生”在禽畜肉类、蛋类、乳制品中,要是吃了没煮熟的鸡肉、溏心蛋,或者过期的奶制品,它就会“大闹”你的肠胃;副溶血性弧菌则是“海鲜爱好者”,生蚝、虾蟹、贝类等海产品稍有不慎就会被它“占领”,如果食用了没彻底蒸熟煮透的海鲜,等待你的可能就是一场“肠胃噩梦”。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常潜伏在剩饭剩菜、奶油蛋糕里,肉毒杆菌则躲在自制臭豆腐、罐头等密封发酵食品中,它们都在暗处伺机而动,稍有疏忽,就会让健康陷入危机。
这些致病菌一旦“得逞”,身体很快就会发出“警报”。食源性中毒的典型症状,如剧烈呕吐、频繁腹泻、腹部绞痛等,通常在进食后的短短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就会出现。比如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1-6小时内可能就会感到恶心难受;而肉毒杆菌相对“狡猾”,潜伏期有时长达数天。“如果短时间内,同一餐桌上多人同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或者自己突然出现这些不适,且症状严重,还伴有发热、浑身乏力,那就得警惕是否‘中招’食物中毒了。”李茜说。
想要夏日安心享用美食,做好预防是关键
李茜表示,万一不幸食物中毒,第一时间的正确急救至关重要。“催吐是常用的‘自救武器’,可用手指、筷子轻轻刺激咽后壁,促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但不是所有情况都能催吐,比如已经昏迷、抽搐的患者,催吐可能导致窒息;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催吐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还有患有严重心脏病、食管静脉曲张的人群,催吐也存在极大风险,这些情况下,切记不可盲目催吐。催吐后,要赶紧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喝些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要是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一定要立刻拨打120,同时保留好可疑食物,为医生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想要在夏季安心享受美食,做好预防措施是关键。”李茜强调,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家庭厨房就是预防食源性中毒的“主战场”,生肉、海鲜和熟食一定要“分区处理”,刀具、砧板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接触生肉后用肥皂洗手超20秒;冰箱存放需分层(熟食在上、生肉在下),肉类烹饪时中心温度须达75℃以上,剩菜复热需100℃沸腾5分钟;叶菜类应流水冲洗后浸泡10分钟,野生蘑菇坚持“三不原则”(不采、不买、不食)。
最后,医生特别提醒,夏季穿梭在热闹的街头小吃摊和夜市时,更要擦亮双眼,避开饮食安全“雷区”。检测显示,变质凉皮中的米酵菌酸高温难破坏,致死率超50%,若发现异味需立即丢弃;部分摊贩用火碱泡发的铁板鱿鱼可刺激消化道黏膜;“组装海鲜”(死贝肉与壳拼接)易含副溶血性弧菌。所以,建议大家尽量选择干净卫生、证照齐全的摊位就餐,拒绝食用来源不明、加工不当的食物,才能在享受夏日美食的同时,守住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