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公交突发眩晕,夏季低血糖为何频发?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6-30 16:37   

“眼前一黑就站不住了,还好兜里装着糖……”上周二早高峰的公交上,73岁的张阿姨(化名)突然头晕目眩,双手颤抖到抓不住扶手,及时补糖后才逐渐缓解。她回忆,每年入夏后总会莫名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症状,尤其在闷热天气或空腹外出时更为明显,“就像身体被抽空了,走路都打飘”。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王飞达诊断发现,张阿姨舌淡苔白、脉细弱,属于典型的“中气下陷”证。他解释,夏季暑湿困脾,本就虚弱的脾胃功能更易受损,导致饮食难以转化为气血,清阳之气无法上达头目,从而引发眩晕。“当出现心慌手抖、头晕出汗甚至眼前发黑时,很可能是低血糖发出的预警信号。”王飞达指出,中医虽无“低血糖”的病名,但根据这些症状,可将其归属于“眩晕”“心悸”“虚劳”等范畴,本质是身体气血阴阳失衡,多与心脾两脏有关。

低血糖为何偏爱夏季“高温天”?

中医理论认为,暑热之邪最易耗气伤阴。当人体为散热而大量出汗时,“气随津脱”的现象就会发生:津液流失过多,气血便难以濡养全身。就像张阿姨,她每次发作前都有“出汗多、口发干”的征兆,正是气阴两虚的表现。气虚严重到一定程度,会升提无力,这就是中气下陷。其表现为头晕目眩,尤其在突然站起时加重,还会有气短乏力、内脏下垂感,像胃下垂等。

“脾胃虚弱是低血糖的核心病机。”王飞达表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虚弱,就不能把饮食有效转化为人体需要的气血精微,气血生成不足,无法濡养周身,就容易出现低血糖相关的虚弱症状,常见于饥饿时发作,还会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表现。而夏季贪凉饮冷的习惯,更是伤脾的“隐形杀手”。冰镇西瓜等寒凉食物会直接削弱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功能“罢工”。医生表示,临床发现,夏季门诊中因“脾胃虚弱”导致低血糖的患者,比其他季节多出三成。

中医全方位调理气血,远离“低血糖”

王飞达指出,在中医调护方面,可根据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低血糖”治疗方法:脾胃虚弱的人可以用黄芪建中汤来补益脾胃;气血两虚则适合用八珍汤,能气血双补;心脾两虚可用归脾汤健脾养心;中气下陷者适合补中益气汤;气阴两虚的人可以用生脉散,能益气养阴。此外,穴位按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每天按揉足三里、气海、关元、三阴交这几个穴位各10分钟,足三里在小腿外侧,气海在肚脐下1.5寸,关元在肚脐下3寸,三阴交在内踝上3寸,按揉时酸胀感越强,越能促进气血循环,就像给身体“充电”一样。

“生活作息上,建议大家最好在23点前入睡,这样可以养肝血、补元气;运动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慢运动,温和地促进气血运行;情绪方面要少焦虑,可以听音乐或散步,避免‘耗气伤血’。”王飞达说。

最后,王飞达特别提醒,科学防治低血糖,中西医结合是关键。“低血糖轻症者发作时应立即吃糖果或喝含糖饮料,如果是重症昏迷者无法进食,应马上拨打120急救,中药是无法替代紧急补糖的。如果低血糖频繁发作,需要就医排查糖尿病、胰岛细胞瘤等疾病,然后再结合中医来调理体质。同时使用归脾丸、生脉饮等中成药时,一定要经过中医师辨证,盲目进补可能会适得其反。”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叶丽 张煜锌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