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伏黄金期,这样祛湿更有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7-19 14:14   

“每天睡够8小时还是累,头发一天就油得打绺,肚子也莫名变大……”杭州的王女士(化名)最近总觉得浑身不得劲,每天早上都困得爬不起来,就算睡够8小时,还是头昏脑胀像灌了铅;原本合身的裤子勒得慌,肚子鼓鼓的却没吃多少东西;更烦人的是,脸上油光锃亮,头发刚洗一天就粘在一起,舌苔又厚又腻,边缘还带着一圈齿痕。到医院一咨询,医生说她这是典型的“湿气重”,再拖下去可能会加重疲劳、影响睡眠,甚至诱发其他健康问题。

其实,像王女士这样被湿气困扰的人不在少数。一到潮湿季节就疲乏犯困、肩颈酸沉、膝盖发紧,明明吃得不多却肚子变大、脸泛浮胖,甚至记忆力减退、脾气暴躁、失眠多梦……这些都可能是湿气在作祟。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三伏天已至,这是一年中阳气最鼎盛、气温最高的时节。民间有云:“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而三伏天暑湿交加,人体气血最旺盛,正是祛湿的最佳时机。

你是否已经被“湿气”盯上了?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杭州市肿瘤医院)木兰荟中医护理团队主管护师陈蓉介绍,一般来说,湿气的来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来的湿气”,一种是“自己造成的湿气”。“首先三伏天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空气湿度最大的时候,这种‘环境湿气’很容易钻进身体。比如淋了雨、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出汗后立马冲冷水澡,都可能让湿气趁虚而入。而这种就属于典型的‘外来的湿气’。”

相对于外界环境造成的湿气,自己无形间产生的湿气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陈蓉表示,夏季很多人贪凉,冰西瓜、冰奶茶、冰镇啤酒不离手,看似一时爽快,却会让脾胃像被“冻住”一样运化无力,水湿自然难以代谢;部分人偏爱甜食、油炸食品和重口味菜肴,这些食物不易消化,在体内积久了就容易酿成“痰湿”;另外,还有些人夏天犯懒,久坐久躺缺乏运动,身体气血循环变慢,水湿排不出体外,陷入“越不动越湿,越湿越不想动”的循环。

陈蓉介绍,湿气重的典型症状有六大表现,大家可对照自查:面部油腻、面色发黄发暗,头发出油明显;舌苔厚腻,或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食欲差,常感胸闷腹胀;身体沉重、易困倦,睡醒后仍头昏脑胀;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皮肤反复出湿疹,女性白带增多、男性阴囊潮湿。若出现上述多项症状,说明身体已发出“祛湿警报”,需及时调理。

三伏天祛湿,从这几方面入手

那么,三伏天该如何科学“祛湿”?陈蓉指出,三伏天饮食上可多摄入红豆(薏米需炒制以减寒性)、冬瓜、山药等健脾利湿的食物,通过煮粥、煲汤或清炒等方式食用,帮助改善湿气引发的消化不良。同时要避开“增湿”雷区:少吃冰饮、刺身等生冷食物,蛋糕、奶茶等甜食及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不要用水果代替主食,尤其芒果、榴莲等湿热水果需适量食用。

“中医认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环境潮湿是湿气入侵的重要原因。”陈蓉提醒,三伏天期间需保持居室通风,潮湿时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不穿未干透的衣物,淋雨后及时更换。运动方面,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快走、瑜伽、八段锦等轻度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过度出汗反而伤气。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液、补充水分,切忌直接吹空调或洗冷水澡。此外,睡前用艾叶或生姜煮水泡脚15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驱散寒湿。

陈蓉建议,三伏天按摩按压水分、阴陵泉、丰隆等穴位也有助于帮助排湿,利水消肿。建议按摩时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按揉2分钟为宜。

水分穴——

取穴:从肚脐起沿腹部前正中线直上1横指处即为此穴。

阴陵泉——

取穴: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在胫骨向内上弯曲处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此穴。

丰隆穴——

取穴:先确定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中点水平线,从胫骨前缘沿该水平线向外2横指,在腓骨略前方肌肉丰满处,按压有沉重感,即为此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谢文竹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