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总烧心、喉咙反酸?警惕胃食管反流病的 “无声侵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8-11 13:34   

王知非 浙江省人民医院疝外科、胃食道反流中心主任

“就像吞了团火,从胸口一直烧到嗓子眼。”凌晨3点,52岁的张阿姨(化名)突然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惊醒,喉咙里像火烧一样,酸水顺着鼻腔倒流,胸口又闷又痛。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半年,她总以为是“慢性咽炎”,直到某天吃馒头时出现吞咽困难,才在家人催促下就医,结果竟然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引发的食管溃疡,且伴有轻度巴雷特食管——这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在我国,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位正被这种“逆流”折磨。那些深夜的反酸、晨起的口苦、莫名的咳嗽,看似是小毛病,却可能在拖延中悄悄侵蚀健康。

胃食管反流为什么不能拖着?

“胃食管反流病的本质,是一场‘阀门失守’的灾难。”浙江省人民医院疝外科、胃食道反流中心主任王知非介绍,食管与胃之间的贲门,本应像单向活门般只允许食物进入胃部,一旦它松弛无力,胃里的胃酸(pH值1.5-3.5)就会逆流而上。

要知道,这种浓度的酸液足以腐蚀金属,而脆弱的食管黏膜既没有胃黏膜的抗酸保护层,也缺乏自我修复的快速机制,长期被胃酸侵蚀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它会像砂纸般磨蚀食管内壁,造成糜烂与溃疡,引发呕血或黑便;反流至咽喉会诱发慢性咳嗽、哮喘,甚至会导致声带长结节;如果胃酸溅到牙齿上,牙釉质会被悄悄溶解,使牙齿变得敏感、发黄、缺损。

最危险的是长期反流可能会诱发食管细胞变异,0.5%-1%的患者会进展为食管腺癌,而癌前病变巴雷特食管患者的癌变风险更是普通人的数倍。

对付胃食管反流,关键在于根据病情精准出击

“对付胃食管反流,现代医学已形成一套‘阶梯式作战方案’,关键在于根据病情精准出击。”王知非主任表示,轻症反流患者可先调整生活习惯,如减轻体重、睡觉时垫高床头15厘米,别穿紧身勒腰的衣物。此外,咖啡、巧克力会松弛贲门,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这些都是公认的“危险品”。但临床发现,有些人吃甜食毫无反应,另一些人喝牛奶却会加重症状。“最好的办法是记录饮食日记,找出自己的禁忌清单。”王知非主任建议。

当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时,药物便成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中,制酸药堪称当前的“王牌武器”,它能强效抑制胃酸分泌,如同关上胃酸分泌的“总闸门”,使反流的胃液不再含酸,进而有效缓解症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外,维持治疗阶段应采取“按需给药”而非“按时给药”的方式。

但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合并食管裂孔疝,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手术是最后的防线。王知非主任介绍,抗反流手术是目前唯一针对胃食道反流发病根源的国际经典功能修复性手术,至今已有70年的开展历史。该手术自2001年起开始采用腹腔镜微创方式实施,近年来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例如在常规食道裂孔疝修补的基础上,出现了通过磁环植入食道下段替代胃底折叠、以内镜下折叠替代腹腔镜折叠等创新方式;同时,外科手术机器人在临床的成功应用,也为手术的实施提供了有力助力。

防止胃酸倒流 这几点护胃要点请收好

王知非主任指出,要想预防胃食道反流,日常科学护胃也十分关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饮食要“攻守兼备”。除了避免大量食用巧克力、薄荷、碳酸饮料及辛辣、高脂肪等食物,可多吃苏打饼干(中和胃酸)、香蕉(保护黏膜)、燕麦(易消化)等食物。值得一提的是,咀嚼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而唾液是天然的“抗酸剂”,饭后嚼10分钟无糖口香糖,能有效减少反流。

体重管理是关键。研究指出,腹型肥胖者的反流风险是常人的3倍,腰围每增加10厘米,贲门压力就会下降5%。大家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以内,能显著降低发病几率。

给压力找个出口。长期焦虑会使胃肠道神经功能紊乱,就像让贲门的“开关”失灵。每天10分钟深呼吸、冥想或瑜伽,能调节自主神经,给胃部“减压”。

注意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胃镜,尤其是有家族史、长期服药史的高危者。胃镜能早期发现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而早干预可将癌变风险大大降低。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杨陶玉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