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失眠没精神?秋燥秋乏齐来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8-23 14:58   

“出伏后这几天,总觉得口干舌燥,晚上也睡不安稳,白天又没精神。”陈先生(化名)最近总觉得嗓子干、浑身乏力,为此,他来到浙江省中医院咨询,针灸科徐福主任中医师为其诊脉后指出,陈先生是受“秋老虎”的影响,秋燥伤津,心肺阴亏,身体出现了不适反应。“这段时间正处于由夏入秋的关键过渡期,气候多变,若不注意养护,很容易被疾病找上门。”

抓好出伏三重点

防虎、防燥、防乏

虽然三伏天已经结束,但“秋老虎”的势头还是不容小觑。“出伏到秋分的这一个多月,是尤为特殊的时期,需要格外警惕。”徐福说道,此时由夏入秋,天气由热渐冷,人体阴阳也随之调整,免疫力相对薄弱,加上人体经过整个夏天的消耗,正气内虚,邪之所凑,易被病邪所侵。例如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是燥邪侵袭肺部的一种表现。此外,这段时间气温波动较大,这种“一冷一热”对身体影响明显,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心梗、脑梗的发生率较高。

“这时养生,要注意抓好‘三防’ 。”徐福强调,首先是防“秋老虎咬人”。虽然出伏后气温逐渐回落,但仍会出现短期回热的35℃以上的天气,这段时间仍会带来闷热感,需警惕中暑。其次需防“秋燥”伤人。随着气候由湿转燥,人们容易出现皮肤干、鼻咽燥、咳嗽等症状,尤其伤肺。最后还要防“秋乏”扰人。人的身体经过夏天的消耗,易感到困倦、精神不振。

科学进补有讲究

因人而异,补对才有效

除了注意“三防”外,很多人还会忙着进补。“一夏无病三分虚”,经历了一个苦夏,气血难免亏空,但徐福提醒,真正的“贴秋膘”不是胡吃海塞,而是因人、因时、因证,把气血补到位,把燥邪请出去,且并非人人皆宜。肥胖、超重者本就痰湿偏盛,健康人群也无需刻意进补,盲目大鱼大肉反而可能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真正需要“贴秋膘”的主要是三类人:动辄乏力、怕冷、面色淡白,秋凉易感冒的气血虚弱者、BMI低于正常,肌肉量不足的体重偏轻人群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或病后、术后正处于恢复期者,对能量与优质蛋白需求更高的特殊人群。

中医讲究“虚则补之”,补前还需辨清“哪里虚”。气虚者可用山药、莲子、黄芪等食物补气;血虚者可添红枣、枸杞、桂圆等食材养血;阴虚者宜用沙参、玉竹、鸭肉等食物滋阴润燥;阳虚者则可佐羊肉、核桃、生姜等温阳。“总之,缺什么补什么,补前先辨证,补时莫过量。”徐福说道。

出伏养生四字诀

细节入手,安稳度秋

那么在出伏后的一个月到底该如何养生呢?徐福认为,出伏后养生重在“润”“缓”“通”“静”四个字。

饮食要“润”:秋老虎期间,天气由湿转燥,肺燥阴伤,最宜多喝温水。晨起一杯温开水,白天可泡金银花、菊花代茶饮,清火润燥;可以多吃梨、百合、银耳、藕等时令蔬果,少碰冰镇饮料、辛辣烧烤,避免伤脾阳、耗津液。

锻炼要“缓”: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一些如快走、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户外劳作也应劳逸结合,避开正午烈日,防中暑和脱水。

环境要“通”:白天勤开窗,让风带走屋里残存的暑湿;夜间开空调时温度设为26℃左右,备一件薄外套,减少室内外温差带来的不适。

心理要“静”:午后闭目静坐十分钟,或散步聊天调节情绪。心静则肺气顺降,能减少燥邪侵扰。

最后,医生提醒,出伏后养生的关键在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若出现持续不适,应及时寻求专业医师帮助,辨证调养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冯嘉宁 通讯员 陈岩明 吴煜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