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王女士(化名)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坚持补钙十八年,不仅没能让骨头“硬朗”起来,反而被小腿抽筋、浑身乏力等症状缠上,复查时血钙数值依旧在及格线边缘徘徊。对此,浙江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诊疗中心主任应奇峰表示,事实上,很多人以为补钙只要每天吃够钙片就能万事大吉,但一些被忽略的习惯和健康问题,很可能会让多年的补钙努力付诸东流。
52岁大姐坚持补钙18年
怎么骨头还这么“酥”?
“医生,我这钙补了快二十年,怎么骨头还这么‘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诊疗中心主任应奇峰的诊室里,王女士攥着厚厚的检查单,声音里满是焦虑。她掀开裤腿,小腿上的肌肉抽搐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被低血钙折磨的煎熬。
18年前,王女士体检时发现血钙偏低,当时医生建议吃钙片调理。起初每天一片钙片尚能稳住情况,但随着几年前绝经,问题却接踵而至:夜里小腿频繁抽筋,上楼梯乏力,连拎个菜篮子都很吃力,胸口还时常发闷。多年来她逐渐将钙片加至每天四片,甚至喝了无数锅骨头汤,可血钙始终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应奇峰敏锐地发现王女士曾在10多年前做过甲状腺癌手术。“问题可能就出在这儿。”应奇峰解释道,甲状腺手术中,如果甲状旁腺不小心被损伤,就会导致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这种激素就像“钙的搬运工”,不仅能升高血钙,还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简单来说,缺了它,吃进去的钙就难以被身体吸收利用,补得再多也像“竹篮打水”。
果然,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的甲状旁腺素水平远低于正常范围,维生素D的水平也明显不足。这就是她补了十八年钙却始终不见效的“罪魁祸首”。
找到病因后,应奇峰为她制定了针对性方案:一方面用活性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另一方面定期注射小剂量的甲状旁腺素,补充身体的“短板”。治疗半个月后,王女士的症状明显改善,血钙数值稳步上升,胸口的闷胀感也渐渐消失。“终于不用再为补钙发愁了,身体都有劲多了。”王女士感激地说。
想要科学“护骨”
这份科学补钙指南请收好
事实上,像王女士一样因自身健康问题而导致钙“吸收障碍”的患者并不少见。应奇峰指出,胃酸缺乏、胃炎患者,或因反流性食管炎长期服用抑酸药的人,对依赖胃酸吸收的碳酸钙利用率会大幅下降,此时就需要补充柠檬酸钙。此外,尿酸偏高的人群若盲目补充碳酸钙,可能引发结石风险,影响补钙效果。
而且即便没有器质性问题,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成为“盗钙贼”。“比如高盐饮食会抑制胃肠道对钙的吸收,还可能导致尿中钙的排泄增加;吸烟会引起骨量丢失加快,过量饮酒则会使尿钙排出增加、钙吸收减少;过量摄入咖啡会增加钙质从尿液中排出,碳酸饮料内的磷酸含量较高,摄入过量会打破钙磷代谢平衡,减少身体对钙的吸收。另外长期缺乏运动、不经常晒太阳、过度节食减肥等习惯,都会悄悄让骨头变‘酥’,影响补钙效果。”应奇峰说。
那么,如何科学“护骨”才能让钙真正被身体利用?应奇峰表示,首先要保证每天摄入足量钙,牛奶、酸奶、奶酪、豆腐等都是补钙的优质选择,成人每日建议摄入量为8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为1000-1200毫克。其次,要保证适当晒太阳,每天晒15-30分钟,露出胳膊、脚踝等部位,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助力钙吸收。同时,适当摄入瘦肉、海鲜、鸡蛋、大豆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以及青椒、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柑橘类水果,也能帮助骨头更硬朗。
在运动方面,医生则建议任何年龄段的人预防骨质疏松都需要坚持科学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同时每周可进行2-3次抗阻运动,像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减少骨质流失。此外,还需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更要避免过度节食。
值得注意的是,定期检测骨密度至关重要。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测量骨密度,目前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通用方法,最常检测的部位是脊椎和髋部,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最后,应奇峰强调,补钙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保证每日摄入量,更要关注吸收和利用。若长期补钙效果不佳,且伴有抽筋、乏力等症状,不妨排查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等隐藏问题,及时调整方案,才能让“补进去的钙”真正为骨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