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女子戴牙套5年坏了8颗牙”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位女士在佩戴牙套5年后,摘下牙套发现自己竟然有8颗牙齿出现了蛀洞。她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她一直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了自认为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那么,为什么在如此“精心”的护理下,牙齿仍然会发生龋坏呢?
浙江省中山医院口腔科俞飞勇副主任解释,戴牙套后出现“蛀洞”的原因可能包括固定矫正托槽周围清洁死角、隐形牙套的封闭空间形成,正畸期间唾液流动变化、氟化物摄入不足等。
传统固定牙套(金属/陶瓷托槽)通过粘接剂固定在牙面,托槽与牙齿之间、弓丝下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即使刷牙,普通牙刷难以彻底清洁这些区域,长期积累会导致牙釉质脱矿(白垩色斑块)或龋齿。
隐形牙套紧密包裹住牙齿,形成了一个几乎密闭的空间,这个空间缺氧、保温保湿、酸液集中,极易造成牙齿龋坏。如果戴着牙套喝含糖饮料,奶茶等,糖分会充满整个牙套空间,相当于让牙齿长时间“泡在糖水里”,这是最严重的致龋行为。同时,隐形矫正粘在牙齿表面的“附件”,以及牙套边缘,会形成新的清洁死角,容易堆积牙菌斑,如不注意口腔卫生,会进一步导致龋齿的发生。
唾液是牙齿的“天然守护神”,正畸期间,尤其是隐形矫正,戴上牙套后,牙齿被隔离,唾液无法持续接触牙面,减少对牙面的自洁作用,增加细菌定植风险。
佩戴牙套该如何正确清洁牙齿?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水平颤动法或龈沟清扫法)。使用软毛牙刷,颤动时牙刷移动仅约1毫米,每次刷2-3个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氟浓度≥1000ppm的含氟牙膏,每日至少刷牙两次。
俞飞勇介绍,对于戴牙套的人群,建议使用正畸专用牙刷、牙缝刷和冲牙器来清洁普通牙刷难以到达的区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已经存在的龋洞,使用冲牙器可能需要谨慎,因为水流可能会冲击龋洞内部,造成进一步损伤。
要定期做专业检查,正畸期间牙结石形成速度可能加快,需通过洗牙清除牙石和菌斑,每次洗牙后最好接受一次专业涂氟,增强牙釉质抗酸性。按正畸医生要求准时复诊,同时复查牙齿脱矿和龋齿情况,进行早期干预。减少甜食和酸性食物的摄入频率,如果食用后应及时用清水漱口。均衡饮食不仅对身体有益,也能为牙齿提供必要的营养,如钙、磷和维生素D。此外,应避免用牙齿咬硬物,如开瓶盖、啃骨头等。隐形矫正则绝对避免戴着牙套饮用含糖或酸性饮料。
俞飞勇表示,如果已经发生了龋齿,应及时就医检查。浅龋可通过补牙修复,深龋或牙髓感染需进行根管治疗。如果牙套本身出现破损,也应及时处理,因为破损的牙套可能会积聚细菌,导致牙齿龋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