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咳嗽频发?中医支招助你摆脱“痰湿困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8-30 15:22   

“这咳嗽都快两周了,嗓子里总像堵着痰,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晚上躺平后更难受,连气管都又痒又疼。”近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诊室,32岁的王女士(化名)捂着胸口说道。尽管已正式入秋,但杭州持续的高温让她依旧每天在空调房办公,下班还总忍不住喝冰饮。近来,她不仅频繁咳嗽,还伴有口干、喉咙发紧的症状,服用普通止咳药后也未见好转。

对此,范小芬副主任医师指出,当下不少人像王女士一样,存在“痰多难咳、咽干不适”的情况,这大多与夏季生活习惯及秋季气候特点密切相关。医生建议,夏秋交替之际,“健脾养肺”是预防和缓解咳嗽的关键。

为何夏秋交替成了咳嗽高发期?

为何夏秋交替成了咳嗽高发期?范小芬介绍,中医认为,这是夏季“内伤后遗症”与初秋“燥邪外伤”共同作用所致。从“内伤”来看,一方面,夏季暑热难耐,人们普遍贪凉,常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空调的冷气属于外寒,它会收缩人体毛孔,抑制皮肤的宣发功能,导致本该通过汗液排出的水湿郁闭在体内;另一方面,很多人夏季贪食冷食,再加上外寒侵袭,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而脾胃是运化水湿的“关键器官”,一旦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在体内停聚形成“痰湿”,这些痰湿随气机上逆至肺,让肺成为“痰湿储器”,进而引发咳嗽痰多,这也就是 “肺为储痰之器”的含义。

从“外伤”来看,秋季“燥邪”是主要诱因。“燥邪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易损伤人体津液和肺脏,通过口鼻入侵后,会直接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肺阴亏虚、肺津受损,出现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的‘燥咳’,同时还会伴随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范小芬说。

想要缓解咳嗽不适

中医建议从这几方面“内外兼治”

范小芬介绍,针对夏秋交替的咳嗽问题,中医从饮食调理、生活方式、穴位按摩三方面给出防治建议,帮助人们“内外兼治”缓解不适。

在饮食调理上,核心原则是“健脾祛湿、润肺养阴”。首先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过甜的食物,比如冰饮、冰水果、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阳,加重体内痰湿,让咳嗽症状难以缓解;其次可以多吃像山药、茯苓等性质温和、具有健脾化湿功效的食材,既能补养脾胃,又能促进水湿运化。此外,润肺养阴也很重要,日常要多喝温水,保持呼吸道湿润,还可以吃梨、银耳、百合等养阴润肺的食物。

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关键在于“动养阳气、精准保暖”。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度运动是提升阳气、驱散体内寒湿的有效方法,但秋季运动要遵循“收敛”的原则,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或让自己大汗淋漓,否则会耗伤津液与阳气,反而不利于健康。“适合秋季的运动有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温和的瑜伽等,其中八段锦里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和‘双手托天理三焦’两个动作,可调节脾胃气机,疏通经络,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每天坚持练习10-15分钟,能帮助改善脾胃功能,减少痰湿生成。”范小芬说。

值得注意的是,夏秋交替时早晚温差逐渐变大,保暖工作不能忽视。“春捂秋冻”虽有道理,但关键部位不能冻,腹部、背部、脚踝等容易受寒的部位要重点保护。晚上可以用温水泡脚,水中加入几片生姜或艾叶,能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湿。

范小芬介绍,穴位按摩是居家调理的最便捷方式,可通过按揉特定穴位,起到健脾胃、补肺气、化痰止咳的作用——

丰隆穴(祛痰第一要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用拇指按压至有酸胀感,每次按揉3-5分钟,可帮助化痰;

足三里穴(健脾胃第一要穴):在外膝眼下四指宽处,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揉方法同上,能调理脾胃、减少痰湿生成;

太渊穴(补肺气、治咳嗽):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用拇指指腹顺时针轻柔按揉,每次2-3分钟,每天2-3次,可补肺气、缓解咳嗽。

最后,专家提醒,若出现长期咳嗽痰多、身体沉重嗜睡、大便异常等严重痰湿症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症状迁延影响健康。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