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李雪琴胃里切了8个息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大批网友关注。根据媒体报道,李雪琴近期在综艺节目中公开透露了自己的健康状况,此前体检时癌症筛查指标异常升高,数值达到正常范围的5倍,并且切了胃里8颗息肉,因为数量太多,还有好多小的都没切。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但某些类型的息肉确实存在潜在风险。网友们不禁为李雪琴数量众多的胃息肉感到意外。但浙中医大二院(省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于景霞医生表示:“8颗不算多,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过超过100颗胃息肉的病人。”
息肉多到数不清
若不干预将转为癌
“医生,我一年前体检就说有肠息肉,一直没当回事……”45岁的张女士怎么也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她的结肠内竟长出了成百上千枚息肉,最后被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癌变率接近100%,所幸她及时在主动体检中发现了这个情况。
“这类患者如果不干预,几乎一定会走向结肠癌。”于景霞指出,“像张女士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FAP——肠道内息肉数量极大,且病理类型中出现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癌’。这时候抓紧处理,完全可以内镜下切除,达到临床治愈。”
据了解,从去年11月至今年6月,张女士共接受了三次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每次切除数十枚息肉。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伴随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于景霞解释:“‘管状绒毛状腺瘤’本身癌变风险较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意味着细胞已经发生癌变,只是尚未侵犯深层。此时如果在内镜下完整切除,效果非常好,患者可以避免开腹手术,更避免了将来进展为晚期结肠癌甚至发生转移的风险。”
于景霞强调,很多人觉得肠息肉“没事”“不急”,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常被认为“反正这么多切也切不完”——但其实随着内镜技术发展,多次、分次切除是完全可行的。“最重要的是及时干预、定期随访,千万不要拖到出现症状才来看,那时候往往为时已晚。”
目前,张女士已完成治疗,恢复良好,仍需定期复查。
为什么有些人会长出大量息肉?
息肉越多越危险吗?
“这就好比一块土地上长草,有的地方只长一两棵,有的地方却长一片。”于景霞打了个比喻,多发性息肉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有些人天生就容易长息肉,就像有些人天生容易长痘痘一样,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中也有人长很多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这种细菌在胃里搞破坏,长期刺激胃黏膜,就容易长出多个息肉;有些经常吃胃药(特别是抑酸药)的人,也容易长一种叫胃底腺息肉的东西,通常都是多发的;长期饮食不规律、爱吃辛辣刺激食物、抽烟喝酒,胃黏膜反复受伤难以修复,就像皮肤反复受伤会结痂一样,容易长出息肉。
多发性息肉患者需要更频繁的监测和更广泛的切除范围,治疗过程更复杂,复发风险也更高。
不过,于景霞也提醒,息肉数量不是唯一判断标准,病理类型更为关键。“有些患者虽然只有一两颗息肉,但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就像‘坏种子’,有变坏的可能。而有些患者即使有几十颗胃底腺息肉,但相当于‘乖孩子’,风险反而小。”“不过,数量多确实需要更重视。”她补充道,息肉越多,管理越麻烦,需要更频繁地复查,看有没有“捣乱分子”混在里面。
胃息肉通常没有症状
医生提醒:胃要养,更要查
胃息肉通常没有特异性症状,大多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定期胃镜检查是发现和处理胃息肉最有效的方法。
“这是最重要的!”于景霞强调,“胃镜就像给胃做一次‘内部体检’,一旦发现息肉,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病理类型决定处理方案,大多数息肉可以在胃镜下切除,无需开腹手术。”
有症状人群不管年龄大小,有胃痛、腹胀、反酸、黑便等症状都要及时检查;直系亲属有胃肠道肿瘤的,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首次检查;息肉切除者术后要按医嘱定期复查(通常1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