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办法缓解“悲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10-27 10:42   

廖峥娈 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

最鲜活的病例在临床,最实用的健康建议来自临床医生。浙医在线特别开设《医生有话说》专栏,邀请浙江省内各家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医生亲自撰文,解读当下健康热点,根据最近临床接诊的典型病例进行健康科普,对门诊中发现的患者在治疗或养生时出现的误区进行提醒,以及医生对某一疾病在治疗方面的思考、看法、研究等。

32岁的小兰是一位设计师。她工作积极,对人热情,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然而近几天感到莫名的情绪低落,她说:“夏天还好好的,一到秋天,就像心里也蒙上了一层灰。”

其实,往年小兰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今年尤为严重。她发现自己对之前非常喜欢的摄影和烘焙完全提不起兴趣,工作效率显著下降,感觉自己很失败。她还容易因小事对家人发脾气,夜里辗转难眠,清晨又早醒,总被“什么都没意思”的念头所困扰。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临床心理科门诊咨询。

小兰的情况属于“伴有季节性模式的抑郁发作”,也叫“季节性情绪失调”,它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与季节变化紧密相关的情感类疾病。

最近,45岁的李女士也来就诊,不过,病因她心知肚明。她是一位已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老病患。此前,她在药物帮助下,病情稳定了半年,焦虑的“警报”似乎已经解除。今年初夏,她自觉状态良好,便自行减药并最终停药。随着天气转凉,那熟悉的“感觉”又卷土重来:她开始对各种事情过度担忧,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的身体健康、工作中的小纰漏,她总是控制不住地想象最坏的结果。同时伴有心慌、肌肉紧张和入睡困难,用她自己的话说:“感觉就像脑子里有个关不掉的警报器,一点风吹草动就全身紧绷,十分难受。”

就诊后,李女士决心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开始规律服药。

小兰和李女士,一个偏向抑郁,一个偏向焦虑,但都清晰地指向了季节这个强大的影响因素。像李女士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季节变化带来的生理压力可能成为压垮情绪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擅自停药,等于在风暴来临前主动拆除了房屋的支柱,导致病情极易在脆弱季节复发。

如果您的情绪也随着季节有些“感冒”,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尽可能多地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即使在阴天,户外的自然光强度也远高于室内。建议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

2.规律运动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能有效提升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消耗压力激素。

3.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和互动,避免一个人长时间独处。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情绪的“缓冲垫”。

4.适当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维生素B族(如全麦面包、绿叶蔬菜)和色氨酸(如香蕉、牛奶)的食物,它们都是大脑合成“快乐物质”的重要原料。

5.尽量固定每天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帮助身体重建稳定的生物节律。

如果情绪低落或焦虑不安的状态持续超过两周,且严重影响到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庭生活,请务必重视。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任何关于药物剂量调整、停药的决定,都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情绪也会“感冒”,适时求助是关爱自己的表现。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丁昱丹 宋黎胜 整理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