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记与杭州 ...
赵书记率浙江 ...
赵书记来到援 ...
赵书记考察杭 ...
省市领导观看 ...
一些援建效果 ...
援建聚焦 援建规划 援建前沿 援建心声 援建名片 援建影像 援建后方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热点专题>> 杭州·青川共建家园>> 国际国内援建
各地援建四川地震灾区纪实
2010-02-01 12:02:34杭州网

对口援建,让汶川地震灾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在这片土地上,先进的理念、崇高的精神、忘我的态度、严格的标准,汇聚、激荡着……

民生为先,务实为重,利民为大。援建项目不是形象工程,不是面子工程,宁可把钱花在“看不到”、“不起眼”的地方,也绝不为了“好看”而乱花一分钱

云遮雾绕,举步登天。海拔1300多米的青川县茶坝乡范家山社村,人称“云端上的村庄”。见到记者,村民雍如堂恭恭敬敬地捧上一碗清水,“喝一口吧,这是浙江援建队给我们带来的最好礼物。”2009年6月4日,也正是他,在范家山社成为全乡第一个喝上自来水的村庄的仪式上,亲手将第一碗清水献给了浙江援建队员。鞭炮燃响,村民欢舞,乡党委书记李忠芹在乡政府门口写下:滴滴自来水,浓浓宁波情。

对口援建青川的浙江省,早在上世纪末就在东西对口援建行动中与青川心手相牵。万余钱塘儿女再度入川,面对百废待兴的景象,他们与青川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细心把脉,对每一个重建项目都反复论证比较,原则就一条:一定要是青川县社会发展之急需和必需。为此,他们主动提出将其中3亿元的建设投资全部“埋入”地下 ——兴建总长百余公里的自来水地下管网和1.1万个供水设施,彻底结束了全县25万群众长期“用水靠天,吃水靠背”的困顿;之后又投资上亿元,专门为世居深山的青川群众修建了几百座不起眼的“漫水桥”——晴时方便通行,雨时有助过洪。

广东省援建震中汶川县,将援建的80%资金,投放在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民生项目中。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广东还对汶川县13个乡镇实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按人口基数进行均等化配置,打破城乡界限。“新生的汶川县,将是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第一个全部取消村办小学,中小学校全部由县、镇所办的县城。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必将大大缩小。”广东援建办社会发展协调部部长庄侃告诉记者。

“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这份相连的情谊,就体现在上海援建者们所特有的细心上。2009年新学期一开学,上万名都江堰市中小学生惊喜地喊了出来:“我们的学校好漂亮!”——全新的塑胶跑道、柔软的人工草皮足球场、可随意调整高度的课桌椅,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我真想在跑道上快乐、如风地奔跑!”地震中断腿自救的小女孩黄思雨,掩饰不住内心的渴望。

22所都江堰市中小学的援建工作成了上海援建者们最用心良苦的一项民生工程。友爱校园是其中专门接收140名伤残孩子的学校。设计者、建设者考虑到每一处细节:有残疾学生专用的电梯和扶梯,高矮不同的扶手、水池;每道门槛上都特意设置了坡道,保证学生坐着轮椅也能顺畅到达每一个角落;每一张课桌的边角、每一个扶手的转角等,全部设计成圆形;最后竣工验收前,援建指挥部再次要求各项目工地对所有自来水、电灯、电扇、门窗、煤气、围墙、排污设施、防滑措施等进行全面检查。

走进松潘县大姓乡云昌村,新建成的藏式风格的两层小楼整齐划一、特色鲜明,笔直的水泥路修到每户村民家门口,藏族儿童嬉戏于房前檐下,一片祥和景象。云昌村是藏族聚居地,43户村民原来都住在高山上。地震中,村民房屋损毁严重,在安徽省援建者的帮助下,云昌所有村民被集体安置到背山面水的云昌村黄家坝。村民尕机告诉记者:“自从搬下来之后,生活、交通都方便多了。”

来自四川省发改委的统计信息显示,在18个对口支援省市已确定的3105个项目、697.33亿元对口支援资金中,有超过一半的项目和资金倾向民生:其中城乡住房项目236个,确定投资225.37亿元;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122个,确定投资181.1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80个,确定投资131.18亿元……对口援建,切实做到了民生为先,务实为重,利民为大。

援建,不是简单修补,而是要通过产业援建的机遇,注入新的发展元素,激发自强不息的信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绵竹市清泉村29岁村民魏有强地震前在沿海地区打了10年工,聪明能干。震后安顿好家人后,准备再度踏上打工路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小魏的计划——他就是来自江苏省句容市的“草莓大王”王柏生。

王柏生种草莓有绝活,不仅个大味美,且摘下来后不用冷藏可保鲜7天。他还依靠自己研制的生物农药,既能有效灭虫,又无农药残留。2008年底,老王主动请缨来绵竹,一头扎进江苏援建的高效农业示范园,一门心思要把种草莓的绝活传授给当地老百姓。他自己动手平整土地,雇车拉走碎石,拉来土壤,搭建大棚,一直折腾到2009年5月,其间不仅无法照顾江苏的草莓合作社,还把老伴找来帮忙下秧、管理。

1月18日,当记者走进他示范园里的大棚时,一颗颗水灵灵的草莓娇艳欲滴,咬一口,齿颊留香。如今已有几十名像小魏这样的当地年轻人,拜在老王门下,学着种草莓,他的6个示范大棚,带出了39个“跟班大棚”。仅小魏一人,就投入3万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让沿海种植大户与绵竹农民结对子”。其实,不光是王柏生,江苏省援建者们为了给绵竹当地打下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发动各行各业的专家,分期分批到绵竹提供技术智力支持。仅这个高效农业示范园里就有来自江苏各地的“蔬菜大王”、“葡萄大王”、“砂梨大王”。按照江苏援建指挥部的计划,这个300亩的示范园,将辐射带动5万亩现代农业建设。

残霜压枝,春寒料峭,却挡不住早春的步伐,更挡不住重建地区每一产业援建项目中,散发出的阵阵暖意。

汉源县气候条件适合发展马铃薯产业,全县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16万亩,亩产却不足1000公斤。湖北省的援建者组织有关技术专家,跋山涉水奔赴汉源破解难题。他们专门在九襄镇建立了马铃薯繁殖基地,马铃薯繁育、引种、疫病防治等困扰当地群众已久的“心病”,如今已变成“小菜一碟”。

湖南援建者为了给理县发展“畅通血脉”,专门投入1亿元成立了理县产业发展基金,协助理县在长沙成功组织招商会,引进湖南华天集团、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侨兴矿业有限公司等16家战略投资者,让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实打实地变成了发展优势。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郑德刚赵鹏魏贺李波    编辑:易晔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杜琳    网页设计:王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