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提升了重建地区未来发展水平,更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发展理念。由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建的汶川县水磨镇,原本是个工业产值占到全县90%以上的重工业镇。在援建的16个月中,按照汶川县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思路,佛山人用了整整7个月进行重新规划: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搬走了,羌藏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街建起来了,阿坝高等师专和四川音乐学院分校两所高校搬来了……
物质建设是基础,精神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在黑水县雁江中学,有个“吉林班”,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以援建教师为主体建立的班级,从班主任到各科老师均由吉林省的支教老师担任。
走进“吉林班”,来自辉南五中的现任班主任梁月博老师,正和学生们一起高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教室里,挂着梁月博书写的警句——“我的事情自己干,指望祖先和别人不算是好汉”、“敢于猜想甚至是狂想,再加上一点尝试一定会改变人生”。梁老师告诉记者,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尤其要树立远大理想。从“吉林班”成立至今,支教教师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制定出符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式。来自吉林省支教团的32名教师,用 32颗火热的爱心,用他们的执着,为大山深处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广东和上海的援建者分别组织了一支精神家园重建的社工队伍,各自活跃在汶川和都江堰。上海派出236名专业社工人员,深入灾区为群众开展心理抚慰。2009年初他们还成立了都江堰社区协会,在当地培训了首批50名社工会员。2009年6月,经过国家职业考试,这50名社工开始正式上岗。来自广东珠海启创社工协会的杨玲,是中山大学社工专业的研究生,从2008年下半年便来到汶川致力于精神重建,“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也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疏通桥梁,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重建家园,都少不了和当地群众在精神、心理方面进行沟通。”如今广东在汶川注册成立的第一个非企业组织就是大同社工服务中心,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将精神家园建设列入援建重点内容。
大爱无疆,厚德载物。援建是一个特殊战场,是对援建干部的一次锤炼和提升。用更高层次的发展理念规划城乡建设,本身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尝试
“我们同样也是援建的受益者!”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援建干部们最多的一句感触。
——受益何来?来自一次次面对人生的艰苦锤炼,来自一次次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
山东省潍坊市建设局局长崔学选作为山东援建队伍成员之一,2008年5月28日首批到达北川县,负责对口支援桂溪和贯岭两个乡重建。他对所负责工程只有一个要求:“质量必须百分之百合格,不许有任何瑕疵。”正是以这样的工作作风,同年7月3日,他被任命为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新县城建设组组长。崔学选带人提前介入,踏遍北川县的山山水水,一份综合考虑了新北川县城的生态、环保、文化、公共设施配套等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方案,正式成形。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老崔却倒下了。9月6日,他被诊断为癌症晚期。2009年7月13日,带着对北川新县城建设的无限眷恋,带着对在北川收养的6名孤儿的无尽牵挂,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未竟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