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8平方米,与全国人均水平基本持平。“十三五”我省提出的目标是人均1.9平方米以上,但更重要的是已建成的要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这方面敢想敢干的浙江人招数多。正如遂昌县新建的“空中体育场”,当地居民经历过“白袜子进黑袜子出”的煤渣跑道,如今脚踩崭新漂亮的塑胶跑道,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深切的体验。 12月11日,黄龙体育中心在余姚开展“足球种子”计划,协助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文化活动。 吴大庆 摄 下周,全省各市县的体育当家人将齐聚金华东阳花园村,开一场跟体育场地有关的现场会。主题是讨论在人多地少的浙江,如何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体育场地设施,为民造福。 这场传经送宝会上,各地会贡献哪些智慧呢? 杭州中小学的校门 为什么能常打开 经验分享:智能卡破题,社区化管理 退休教授郑先生家在杭州市凤起东路新塘路口。这一带地处江干区的闹市区,公共设施弥足珍贵。“刚入住时,最大的生活烦恼是缺乏固定锻炼的地方,不受干扰的健步走都是奢侈。” 后来,江干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开始有序地向社会开放。郑先生住的小区门口就是四季青小学,居民们现今只要刷下市民卡,每天早晚固定时段都可到学校的田径场运动。记者在晚上7时来到小学操场时,正是运动高峰期。学校保安宋师傅说,每天晚上都有约200人锻炼,“我们的管理条例清晰,大家都很自觉遵守,其乐融融。” 郑先生能如此便利地利用学校操场健身,得益于杭州市从去年开始推行的校园智能健身系统。学校想开放体育设施,但又怕管理上的麻烦,一张开通了校园健身智能功能的市民卡就轻易破了题。 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最早在西湖区试点,是一种“百姓健身、政府买单、智慧化管理”的模式。2014年,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在各校安装了智能识别系统及开发“智慧健身”云平台,为每所开放学校补助5万元管理经费。社区落实管理员和体育指导员,学校配备安全员,“三员”队伍切实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后顾之忧。 西湖区和江干区是两个典型,而这一经验去年底在杭州已全面推广。目前,杭州共有567所符合条件的学校做到了100%的开放率,这个数字在全国都走在前列。 据了解,杭州市民卡公司研发的校园健身APP近期也将正式上线,市民只要点点智能手机,就可以进入学校健身,便民指数又提升了一级。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 怎样普惠大众 经验分享:给自己动手术,让老百姓当主角 公共体育设施发挥公共服务功能是首要职责,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都是常规手段,而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的经验在于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策划大批以全民健身为重心的活动。 黄龙体育中心曾承办了好几年的全国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比赛档次不低,却观众寥寥,运营这项赛事每年要亏损上百万元,属于典型“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这两年,该中心取消了这项赛事,着眼于更多贴近群众的民生体育活动,比如的士运动会、浙企世界杯,群众参与度高,社会效益好。 目前黄龙体育中心每年要举办“金海豚·浙江行”等近40项“草根”体育赛事,不定期邀请体育明星开展体育公益培训活动,还启动纯公益五人制足球培养计划——“黄龙足球种子计划”。全民健身活动贯穿了全年,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大型体育场馆不是只为专业选手建的,普通百姓也能进去当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