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创新】杭州市“四轮驱动”加快名特优小作坊建设
发布时间:2019-12-27 星期五   杭州网

杭州正走在创新活力之城的建设中,城市的国际化,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使之快速成长为新的一线城市。来到杭州,香喷喷的酱鸭、热腾腾的定胜糕、松软的酒酿馒头、柔韧润滑的龙门面筋等小美食,带来的是味蕾享受,也是一份乡愁和城市记忆。这些老杭州小美食制作多为传承手工加工作坊制作,小作坊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给监管带来了较大难度,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顺应城市发展,监管部门着力“抓好小作坊,管好大民生”整治目标,走出了一条业者主动、监管覆盖、社会选树、行业建信“四轮驱动”的名特优小作坊建设路子,逐步将小作坊纳入到法治化监管轨道,既留住了乡愁,又保证了食品安全。

主要做法?

2014年,针对小作坊领证难、取缔难、保持难“三难”问题,全市明确“一以贯之,久久围攻”、“难事总能破,成效总能显”的整规理念,开展小作坊建档案、纳监管行动。经过半年,小作坊管控难的局面得到了局部改善。2015年,我市通过分类整规、强化倒逼等整治措施,全面开展小作坊治理提升。期间取缔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作坊715家,完成现场整改和申报登记的小作坊660家,至2016年形成了如余杭的肉制品园区、富阳的一乡一品一规范、建德的阳光透明作坊等小作坊提升模式。2017年,首推食品加工小作坊标准化“备案承诺制”,采取行业自律、入园集聚、建设“阳光透明作坊”等措施,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出小作坊准入标准化。2018年,实施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打造名特优食品作坊”项目,我市打造小而精、管理规范的“知名、特色、优质” 名特优食品作坊97家。2019年,“创建名特优食品作坊”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打扶结合、疏堵并举”要求,结合各区县传统特色食品和产业集聚情况,采取“精品示范”、“区域集中”、“协会推动”等方式,年初确定了创建100家“知名、特色、优质”精品食品作坊的目标任务,全力打造了以土烧酒、肉制品、豆制品等为主的名特优食品作坊,促进全市食品小作坊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全年完成121家名特优食品作坊创建,全市共创成名特优食品作坊218家。

1.品牌标准先行 引领创建培育

在往年的工作基础上,依据《2019年杭州市打造名特优食品作坊工作方案》,各区县对辖区内200平方米以下食品小作坊、小微企业进行了全面走访,宣传规范管理和产品提升将会对产业带来的市场前景。同时择优选取具有传统文化特色、有助于乡村振兴的作坊,列入食品作坊名单提升,引导业主主动参与“名特优”品牌创建。各地开展通用评价规范、评分表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食品小作坊通用卫生规范》等专题培训,提供“点对点”的指导服务,针对加工现场硬件设施、流程优化、各项制度完善等关键环节提出整改意见,让标准落实到位。

image.png

2.监管指导并行 落实一坊一策

各县区坚持监管责任和指导措施双落实,掌握申报主体的主体资格、人员管理、生产加工工艺、设施设备、采购贮存、食品添加剂及标签等基本情况,确保底数清楚。因行业施计、因主体施策,针对性地做好分类帮扶现场指导,按照“一户一档、一坊一策”的标准,完善创建档案,确保“建档立卡”规范、完整、详细、准确,做到创建每月有内容、工作有痕迹。市级要求组织评价验收,通过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示符合要求的食品作坊。加强跟踪督查,加大对验收合格的名特优食品作坊日常监督检查,组织“回头看”活动,督促作坊业主持续做好加工场所卫生、索证索票、人员管理等工作,确保创建工作见成效、有长效。

3.选树社会示范 促进业者自律

开展“寻找身边的放心小作坊主题宣传活动”,在龙门面筋、新登馒头、亚多腌腊肉制品、临安炒货、桐庐豆制品、建德卤味等小作坊整治提升中,打造小作坊样本,利用官网、自媒体、报纸电视等多渠道,选规范树典型,宣传对比改造提升前后经营状况和现场,提高规范自律主动性。营造社会宣传氛围,将整治成果真正转化为品牌效益、口碑效益、经济效益。加大问题小作坊食品案件查处信息的发布,破除小作坊业主法不责众心态,建立对法律、标准、规范的敬畏之心,建立有令必止、有法必依、有规必行的规范意识。

image.png

🔼改造后

4.引导行业管理 推动信用建设

在形成统一标准、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发挥在行业发展中的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作用,通过行业规范督促会员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奖惩机制调动会员规范经营的积极性。土烧酒整治提升中,成立行业协会,入会会员50人,覆盖场口25家土烧酒小作坊。协会通过结对子、比质量、广宣传、常监督、勤跟进等方式,开展整治提升、督促业主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促进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等工作。并通过组织协会内部自查互评、对作坊业主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内作坊信用“红黑榜”,推动土烧酒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特色亮点

名特优小作坊建设,统筹民生与传统、秩序与安全的关系,通过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小作坊采取入园集聚、行业助推、阳光透明、精品示范等不同发展方式,初见成效,使小作坊从过去的“脏乱差”到如今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从作坊主的“不愿改”到“我要改”,环境卫生明显改观,品质、品牌、品种进入良性成长。

1.园区集聚

对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统一建设、统一取证、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监管、统一品牌、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电商”“九统一”建设,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履行原材料进货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最为典型的是亚多腌腊制品加工园区提升,2014年余杭区投入45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把周边具备条件的肉制品加工小作坊采取合作转移、入园集聚的进行生产,实施“九统一”管理,目前已有26家入驻该园区,打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现代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的肉制品加工园区。

image.png

2.行业助推

以建立区域特色食品行业协会为基础,引导食品加工小作坊自愿入会,通过制定协会章程,明确自律要求来规范生产行为。如,富阳区以场口土烧酒作坊,引导成立场口土烧酒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入会资格审查倒逼业主落实整改要求,行业自律会员管理,规范包装、统一形象、抱团营销,打响土烧酒金字招牌。整治后,加工场所整洁干净、操作布局合理规范、人员素质提高,生意越来越好,业主改造意愿大增,行业导向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探索出了一条以协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的小作坊整治提升之路。

image.png

3.阳光透明

在小作坊生产区域和农贸市场销售摊位分别安装监控摄像头、显示器,将加工全过程影像在消费场所实时播放,实现“画面可储存、问题可核实、事故可追溯”,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管,共同破除小作坊整治问题易反弹的困境。2015年,建德市借助20多家新闻媒体对“阳光透明作坊”的宣传报道,激发小作坊业主整治的积极性,将“阳光透明作坊”建设同市场摊位招标、学校食堂配送、公共项目招投标等关联,倒逼小作坊业主自我提升的主动性。经全市范围内推广,目前已有115家小作坊建设成为“阳光透明作坊”。

4.精品示范

2018年,选取业主管理能力较强的食品作坊,结合文化传承、口碑营销等载体,加大帮扶和宣传力度,打造余杭肉制品、富阳土烧酒、桐庐豆制品等精品示范小作坊。开展“点对点”上门指导工作,对加工现场硬件设施、流程优化、各项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改建指导意见。以抽查和暗访形式为主的的督查工作,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改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image.png

🔼“点对点”上门指导


深化方向

前期在小作坊综合整治过程中形成的柔性化管理机制,将为我市小作坊的监管提升、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实践经验。下一步,继续平衡改善民生与保障食品安全的双重关系,深化规范小作坊生产经营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强化行业自律和行业协会建设,完善名特优小作坊过程监管,来逐步解决小作坊食品监管难的问题,为全面提升我市小作坊食品质量提供保障。

来源: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   编辑:刘文昭
相关阅读: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