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40000小时的坚守
周炎珍,67岁,家住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做了20年志愿者的她,服务时长达4万多个小时,地铁、医院、福利院和社区都有她的身影。如今,她是上城区志愿者鼓楼微笑驿站的负责人,还一手创办了上城区社区学院艺术团。
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公布的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周炎珍当选全国“最美志愿者”。这个称号,在杭州仅此一名,整个浙江省也只有4个。
周炎珍是上城区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自从退休后,在中山南路居委会当过6年居民主任,从1997年开始,她便一直从事志愿服务,她坚持每周花四天时间在志愿者服务上,一个星期总共七天,其中一天在市三医院,一天在鼓楼微笑亭,一天在小区内当巡逻员,还有一天在市民中心当志愿者,其余三天,大多数时间也都在社区街道中心帮忙。
癌症化疗后戴上发套 她仍坚持做志愿服务
2005年,周阿姨被诊断出乳腺癌,还是二期。手术后开始化疗,化疗第二天,周阿姨就站到街上开始做志愿工作。很多人都劝她,为什么不待在家里好好休息?可周阿姨说,那两年杭州正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紧张阶段,志愿者队伍缺人,她心里放不下。化疗后没了头发,周阿姨还买了两顶假发套戴上,她说跟大家在一起工作,反而更开心。没想到渐渐地,她的病也慢慢好了起来。
为了志愿服务更到位 专门学习电脑和英语
作为老底子的杭州人,周阿姨有股热心劲儿。“做志愿工作得不怕麻烦,不管别人有什么需要,面带笑容去帮忙,别人才敢靠近,要是冷着一张脸,还不把人吓跑。”周阿姨说,这也正是微笑驿站名称的含义。
1991年之前,周阿姨在一家商场手表专柜做营业员,因为服务做得好,每月销量都是最高,每月薪水有800元,在当时算得上高薪。这时,有个相熟的朋友拜托她帮忙,做中山南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架不住她爱帮助人的本性,应下了这件事。换了工作,工资由800元一个月变成70元一个月,但能够为居民服务,她也很开心。
周阿姨说做好工作,除了热情,还要不停地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作为好几个团体组织的负责人,常常需要协调和安排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周阿姨买书自学电脑,一手翻着书一手拿着鼠标摸索,不久,像制作电子表格等一些简单的电脑知识,她都学会了。为了展示杭州志愿者的形象,接下来,周阿姨还要请专业老师,教年龄层次偏大的志愿者学习英语。她说要求不高,能学会基本的问好礼仪和向左走、直走等短语,满足基本的工作需要就行。
周阿姨还牵头成立了社区文艺团队,以欢歌笑语为他人带来快乐。在她的努力下,健身队、军鼓队、舞蹈队等七支队伍,在短短两个月内纷纷成型,并在今后的日子里,为居民们奉上了精彩的表演。
周阿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她获过70多个奖,从国家级的“社区服务业工作十佳先进个人”,到街道的“十佳志愿者”,市、区级的奖项更是不胜枚举。面对这些荣誉,周阿姨总是说,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只要我还做得动一天,就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