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遍布开发区每仓管道的河道养护工
“他是开发区和达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管道养护工,为区内的企业、部门解决了无数个排水难题。为疏通管道,他有时需下井跪地爬行作业,膝盖被管道内杂物扎破流血是常事。”这是“最美下沙人”评选时,组织方为周卫东事迹作出的简要概括。
周卫东,男,1968年11月出生,凭着能吃苦,并有一些建筑行业的相关经验,他谋到了一份杭州排水有限公司的工作,开始了他管道养护工的生涯。起初,他不曾想到,这一干竟然是十五年,而且和河道有了感情还会一直做下去。在工作期间,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加上他骨子里那份偏显执拗的个性,周卫东没日没夜地干,无暇休息,每逢节假日包括春节,他都主动申请值班。从2002年离家,他将近五年都没有回过家,直到2007年中旬接到家里电话,得知父亲患了癌症的消息,他才匆匆忙忙回家探望。2007年年底从杭州市排水公司转入开发区和达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期从事管道养护工作,下沙与水有关的工作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开发区城建管网系统,周卫东声名在外,凭借着丰富的管道养护经验,他已经为区内的企业、部门解决了无数个排水难题,他带领着自己的班组在下沙从清淤疏浚到防汛抗台,从清水治污到五水共治,足迹遍布开发区每仓管道每一条河道。
春来秋往,坚守十年,行艰辛之路。
如果说心中有地图就是活地图的话,周卫东可以说是开发区的管道活地图了。从事管道养护工作8年来,开发区市政道路上的大大小小雨污水管已经深深的映在周卫东的心间,不少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都需拿着图纸查看的管道,周卫东到现场一看便知,走向、管径、深浅基本无偏差。企业排水有问题、工地排水有疑问,周卫东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管道,协助解决排水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确保工地建设有序。据他回忆,初进公司的那几年,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几年,配套道路、泵站、管道网点等基础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强,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2008-2009年左右令他印象最为深刻,马路上存在多处积水,管道淤泥清理工作难上加难。最苦的一次,是14号大街雨水管道清淤工作。1000毫米的管径,被积淤堵塞了一半,清理的时候,人只能弯腰跪在里面,一边清理,一边缓慢地跪着前移,有时一天要干近十个小时,虽然穿了防护服,但膝盖还是磨破了,爬出管道时,腰也是半天都直不起来。那段时间他也有过冲动的想法,这么累不干了,但是想到“如果我不及时疏通管道,路面的积水会越来越深,车辆和行人就会无法通行。”想到这,周卫东又硬着头皮,埋头苦干,至于从脸颊上流下去的是泪水还是汗水,估计有时他自己也分不清了。
还有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河道养护工作,这说来轻松,其实并不简单。河渠管道,一般都在水面以下,下水作业时需要穿上特殊制服。潜入水下工作,技术含量颇高,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周卫东也因此成为开发区里为数不多的拥有潜水员资质的水下管道养护工之一。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接到任务,他就要穿上30多斤的专业制服潜入水下工作,有时是处理雨水排放口的污染源,有时是疏通堵塞的污水管网,有时是拆除或维护封堵的管道。他用坚守的方式,默默无闻的为“五水共治”这个大事业,贡献着一个小人物的力量。
急难险重,冲锋在前,作无私奉献。
对于管道养护工人而言,除了平日里做好本职工作,在突发紧急状况时也要冲锋在前,比如除雪防冻、防汛抗台等特殊时期。在每年台风和防汛季节,作为管道疏浚队队长的周卫东都要带领着他的16名兄弟,24小时轮班坚守在易发积水点处,无论风多强、雨多大,都要严防死守,组织抽水排水,尽量保证不积水,或积水后第一时间快速响应,予以处理。有的队员在夜间工作时,实在疲倦了,就轮换着穿着雨衣,在雨水里坐着打会盹,直至预警解除,保证路面车辆和行人们安全有序出行。到了大雪天气,路面会产生积雪和冰冻,在一些有陡坡的路面极易产生车辆抛锚和打滑,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这时,周卫东也要参与除雪和铺草垫的工作。当大多数人在特殊环境时期,舒服地待在家中时,都会有一批像周卫东这样的“斗士”,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第一线,为城市建设、为服务群众做出无私的奉献。
忠于事业,恪尽职守,抹两行热泪。
在外打拼的十几年,对于工作而言,周卫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在尽心履职的同时,也和其他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一样,错过了孝敬父母的机会。2008年9月上旬,在老家接受化疗的老父亲病危,周卫东赶忙请假后,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往老家赶去。在老人最后的日子里,周卫东强忍着泪水,陪伴在左右。9月13日夜里老人永远的离开了人世。按照老家风俗,送老人入土需要些时日,可在周卫东的内心里,还没有忘记回家临行前,公司签署的一份由他要牵头负责的河道平台清理工作。于是9月14日一大早,他从老家带了13名劳力一起又回到杭州,并把人员交给了项目经理,紧急妥善安排好项目工作后,当天晚上他又匆忙赶回了老家,为老父亲守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