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后4个电话
面对突然降临的天灾,是选择一个人夺路而逃,还是尽己之力、帮助他人脱险?这道直叩心灵大门的选择题,建德市新安江街道丰产村横路自然村村民郑建祥未加思索,就用4个电话来做出了抉择,为他的生命画上了悲壮的休止符。
面对天灾,他拨出生命中最后4个电话
5月28日下午4点到8点,建德局部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新安江街道多处出现严重积水和山体塌方。家住丰产村横路自然村的村民郑建祥赶紧清理起屋后排水沟里的淤泥,可暴雨如注,村里忽然停了电。晚上9时左右,弟弟郑建昌在半梦半醒之间听见郑建祥急促的喊声:“房子要塌了,快点背着妈到村里去!”很快,房子外面传来了山石滚落、击打在竹林上的声音,老房的墙体也从中间开裂,地基上撕裂出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弟弟打了个激灵,赶紧背上母亲往外跑。而在准备撤离的过程中,郑建祥却拿起了电话。几分钟时间里,他打了四五个电话。这些电话有的打通了,有的却没打通,郑建祥的语气越来越急促:快跑啊!思古尖整块塌下来了!思古尖,就是紧靠房屋的那块山地。兄弟俩和母亲急忙跑出家门,屋顶的瓦片突然滑落下来,将父亲和他们三人隔开了。父亲向另一条路跑去,弟弟背着母亲,脚却卡进了地面的裂缝里,重心不稳,母亲因此翻倒在地。
见状后,郑建祥急忙上前拉起母亲。山坡上的土石汹涌而至,将郑建祥和母亲冲入了地下深渊。还没等弟弟郑建昌反应过来,身后就只剩下土石埋没后的黑暗,郑建祥和母亲就这样消失在了泥石之中。
郑建祥生命中最后的这四通电话,最终救了5个人。七八分钟的时间能跑1里多的路程,如果不是打电话耽搁,如果不是为了照顾母亲,他自己一人本应该早就逃出了危房,可是没有如果。
16岁成家中顶梁柱,生前还在备考工程监理师
6月5日,是郑建祥和他的母亲储小妹出殡的日子。在当天数百人的送行队伍中,除了当地的村民以及亲朋好友,还有郑建祥的工友。他们都自发前来为郑建祥送最后一程,长长的队伍一直从公墓前排到了山脚下。
郑建祥16岁那年,尽管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但因为家庭条件等原因,初中毕业便无奈地告别了学校。在郑建祥18岁那年,他决定出门闯一闯,跟随工程队去了江西,这一去就是三年。由于离家太远,他一直无法放心家里的生活。于是,他又从江西回到建德。
郑建祥好学向上的性格并没有埋没在辛苦的工作中。在工地上,郑建祥接触到钢筋工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他也只是按要求做些切割、安装的活,看不到工地上的图纸。郑建祥就自己琢磨,在工地上偷偷看一眼图纸,记在心里,从不多的生活费里匀出一部分买专业书籍,对照实际工地来学习。在每天繁重的工作后,他总要学习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不久之后,郑建祥就成了工地上的钢筋带班师傅,给他一张图纸看几眼,他就知道该用什么钢筋、多少钢筋,工友们谈起他的手艺都竖起大拇指,连当初带他入门的卢平也由衷地感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去年,郑建祥还自学考出了中级钢筋工职业资格证,拿到了每个月8500元的稳定工资,生活蒸蒸日上。
出身在农村的郑建祥,总能特别体谅农民造新房的困难。从2010年起,他参与建造过横路村90%以上的新房,每次干活他和弟弟总会给户主免去一些工钱。他对弟弟说:“我们力气用了还会再有的,给他们造房子第一天就当是帮忙,不收钱。”
在工友的眼里,郑建祥是一个负责而且敬业的人。工友陈慧回忆起郑建祥时总会眼眶发红:从没见过他发脾气,就算别人做错,他也不会红脸,只会耐心地教导。她说:“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工友想加加班,多干点活,但是做到一半发现有一个地方看不懂,就打电话问郑建祥,他二话没说就连夜骑着摩托车到工地上来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其实这都是郑建祥分外的事,但是只要有人问他,他从来不知道拒绝。”
2012年,郑建祥第一次独立分包某建筑工地的钢筋活,带着7个工友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工程。但是在结账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到手的工费与当时协议上标注的有2万多元的缺口。当时已临近年关,为了让跟着自己一起干活的工友都能拿到承诺的工资,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全垫了进去,也没有告知大家其中的原因。
“今天,去杭州买了全套的101图集,和相应的辅助教材。2014年11月22日。纪念一下。系统化学习,加油郑建强!向监理工程师迈进!”这是郑建祥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也一直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正是这种敬业诚信的品行,赢得了每一个和他共事过工友的敬佩,也向他周围的人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沉默寡言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真水无香,是郑建祥的QQ名,源于老子《道德经》的内容——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功,亦无名。正如水的柔和,郑建祥的谦卑和不争,是村民们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由于家庭困难,郑建祥的母亲储小妹虽然疾病缠身,却一直没有去求医。等郑建祥攒够钱带母亲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股骨头早已坏死,后来右手手指也蜷缩了,连切菜都不能。消息灵通的村民得知评上残疾可以享受一些生活补助,就劝郑建祥去给母亲评一个,父亲郑国清也希望儿子去跑跑,以减轻家庭负担。但郑建祥总说家里有两个儿子,用不着残疾证。村民们明白郑建祥是怕给村里添麻烦。
由于从小爱好书法,郑建祥成了村里能写一手好字的文化人。每年春节前,他总会给每家准备一副春联送过去。农村的春联,除了贴大门,后门、柴间、灶台上都要贴一副,村民都找郑建祥写,要得多了,就收些纸的本钱。
在横路这个小村,夜晚熄灯最迟、平时人气最旺的是郑建祥家。熄灯迟,是因为去他家看书、下象棋、玩电脑的人多;人气旺,是除了村里的大人,孩子们也喜欢去他家,学习书法、下五子棋、看小说、玩电脑。等人潮退去,郑建祥才打开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或是看专业书、琢磨业务。
钱有良是郑建祥二十多年的棋友,每次去郑家下棋,郑建祥都会泡好茶、摆好水果和零食。来郑建祥家的人多,一个月下来各种开支不少,徒弟郑涛总是替师傅心疼,一年到头招待村民的开支至少也要几千块钱。
有人劝郑建祥少花点钱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可他不应。在郑建祥的QQ空间,却发现了他写的一段话:真心真意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成熟,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排解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哪怕只是倾诉的对象也乐意。朋友?知心朋友?哥哥?真的很幸福,帮助别人真的很快乐!
帮助别人,郑建祥是快乐的,而畅游在书海中的他显然也是快乐的。
很少有人知道,郑建祥有个笔名——铁孤楼居士(音),平时喜欢写一点文字,即使辍学后,他依然坚持投稿。受余杰《火与冰》的影响,他的微信亦取“火与冰”之名,他发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文字偶有流露出孤寂之感,正如余杰在《火与冰》中所言——孤独就是篱笆,有了篱笆才能有自己的园地。或许在书的世界中,内心孤独的郑建祥才能找到同伴。
生活的苦寂,被郑建祥熬成了探究生命真谛的一碗“鸡汤”。金庸、雨果、莎士比亚等中外作家的名著,帮助他解剖人性;中医、养生书籍,是他照料家人的依据。他阅读书籍之多,常为村民惊叹。父亲郑国清至今还在念叨,别人出门打工带回来的是工资和行李,而他挑回来的是近100公斤的书。书店、夜市书摊,是他工作之余最常跑的地方。
“身在茅屋胸怀天下,人穷志不穷;虚心而学实心而行,铁棒磨成剑!”郑建祥2011年5月30日写下的这段话,何尝不是他内心的表达。
郑建祥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毫不起眼的一个普通人。他的出生很一般,职业也很普通,但他却能在艰辛的生活中展现出美好的品格。他既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以朴素的情感和良知,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执着坚守的担当与责任,默默地、真诚地为家人、为身边人尽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