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的“贴心管家”
潘雪凤,女,1957年11月出生,杭州市下城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主任医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她曾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优秀社区责任医生、首届“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提名奖、第七届浙江优秀医师奖、省“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今年又获“全国十佳全科医生” 殊荣,我省唯有她一人入选。2008年,她还作为全国卫生系统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时任总理温家宝主持的《政府工作报告》基层征求意见座谈会。
2005年,她怀着“身为一名党员医生,就应在当好居民健康‘贴心管家’的工作上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的信念,主动辞去中心副主任职务,到浙大御跸社区开展“责任医生进家庭”试点工作。御跸社区是个老小区,有2000多户家庭,住了1200多名老人,为了摸清每位老人的基本健康情况,得到群众认可,她每天加班加点、走街串巷,深入每户居民家庭进行走访,不厌其烦地倾听每位老人的个人情况介绍,为他们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刚开始,有的居民不了解,甚至把她骂出来,但她不气馁、不抱怨,总是耐心说服解释。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她对社区每位老人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都能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她的真诚与热心感动了所有居民,大家都把她当成“贴心人”,老人们几天不见潘医生,就会唠叨她、挂念她。为方便老人看病,又能坐诊、访视两不误,她向每户居民提供了个人名片,有事即可联系。她的2部手机上存着上千位社区老人的电话号码,只要一接到老人的求助电话,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她都会立马启程出诊。许多老人和潘雪凤讲,“你85915631的号码,我背的比儿女的电话还熟呢!”
有一年大年初五晚上,潘医生接到电话,社区一位产妇因婴儿黄疸非常焦急地请她出诊,而家庭住址却离她家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她依然冒雨赶去探视产妇。原来,产妇的婆婆住在浙大御跸社区,平时总是称赞潘医生医术高、态度好,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慕名求医救急。诊疗结束后产妇家属一定要送潘雪凤酬金,她婉言谢绝,“你们对我的信任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她每天清晨要为几位患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又多次为因长期卧床而重度便秘的老人上门解急,还用手抠出硬如石头的排泄物,缓解病人痛苦……至今,已坚持了五年有余。每当看到经她治疗的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平稳了,早期肿瘤的病人得到及时治疗了,越来越多的常见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慢慢提高了,她都由衷地感到欣慰,为病人的康复和自己付出的辛劳而自豪。
潘医生不仅注重服务的规范性,更加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她以参与中英全科医学合作项目为契机,通过赴英访问交流、邀请外籍全科医生到站点坐诊等形式,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服务理念和医患沟通能力。她带领以党团员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创新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以Service优质服务、Manage精细管理、Active活力文化、Result高效业绩、Talent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管理“SMART”模式,成为省市社区卫生工作模板,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潘医生积极开拓,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家庭责任医生服务对象总量大、健康情况变化快的实际问题,2006年,创设了居民健康单元网格化管理模板,对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标色化管理,形成了在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及慢性病随访方面的常态化机制,有效提高了责任医生的工作效率;2007年,又针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参与度不高的新情况,率先建立社区慢性病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积分制,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俱乐部成员参加全国糖尿病知识竞赛还获得了第二名;2015年,她又以社区“百老惠学堂”、“银龄互助健康志愿者”活动等为平台,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和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现在,她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已在全省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中推广。
十一年来,潘医生把提升自身和团队业务能力与服务居民相结合,先后配合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带领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完成省、市级课题5项,获得浙江省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本人也先后被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社区医学教学基地兼职教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等职,并受省卫生厅委托,多次为全国各地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全科医生骨干讲授全科医生的实践与体会。
这些年来,潘雪凤有多次调任大医院工作的机会,但她却说:“选择做一名社区全科医生就要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舍不得离开大家,做居民健康的‘贴心管家’是我的终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