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云(敬业奉献)
发布时间:2016-09-20 星期二

特殊孩子的“爸爸老师”







曹立云,是杭州市明德小学语文老师。他曾获杭州市“最美教师”提名奖,拱墅区师德楷模、优秀教师称号。身为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个平常的班主任,六年如一日照顾班里一位患重症肌无力的学生小捷,背着他穿行于各间专用教室,向北10级、向南11级,教学楼的每一层台阶他都十分熟悉,从没让他落下一节课。他的鞋子经常是湿的,因为小捷上厕所无法站立,不管大便小便都是他扶着,所以一不小心,小便就会灌进他鞋中。多年寒暑,他就像爸爸一样照顾着他。他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一声:“爸爸老师”。

我抱着你,让你依偎坚实的臂膀 2009年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到,曹老师的班里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学生——患有重症肌无力病的小捷。小捷能坐着但无法站立行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小捷的家长对曹老师说:“老师,我们对他的学习成绩没啥要求,不想给老师添麻烦……”但在曹老师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有责任和义务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家长们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有什么理由不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他们呢?所以曹老师哪能让孩子落下一节课。

病魔无情,二年级时的小捷已经无法站立,行动非常吃力,基本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们经常看到曹老师背着或抱着小捷的上厕所的忙碌身影。他背着小捷上厕所出来的时候,鞋子经常是湿的,因为搀扶着小捷,小便总会一不小心洒到脚上。还有一次上大号,曹老师扶着小捷蹲下,他一下子感到脚上热乎乎的,小捷意识到自己把曹老师的鞋弄脏了,小捷努力推开他,但曹老师却安慰他说:“一点点,我拉着你,不放手……”这样一坚持就是六年。每每回想抱着小捷上厕所情景,曹老师和大家说:“每当感到脚上热乎乎的,我的手就抓得更紧了。我能放手吗?谁都不会。我不为他擦,难道要等他爸爸来啊。”

我背着你,让你从不落下一节课

学校的科学、美术、信息课都是安排在专用教室上课的,小捷的身体状况显然不可能独立完成,背着小捷去专用教室上课的重担落到了身体并不壮实的曹老师身上。他总是轻轻地转过椅子,小心翼翼地把小捷的脚分开,蹲下身子,把小捷的手搭到自己的肩上,紧紧地抱着他并吃力地站起来,又慢慢地把他挪正,直到小捷稳稳地趴在自己的肩上。曹老师已经被身上渐渐长大的小捷挡住了视线,为了踩稳台阶,他和身边协助的学生们一起喊着:“1,2,3……10,1,2,3……11。”这是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口号,也是对学生们的精神鼓舞。其实这是教学楼的台阶数——向北10级,向南11级。四年多,除了体育课,小捷没有落下一节专用教室的课。二楼,美术教室第一桌;三楼,信息教室第二小组第一台;四楼,音乐教室左边靠窗第一排;致远楼,实验室一后门第一个……小捷的座位,曹老师如数家珍。

我带领着你,让你体会助人的快乐

曹老师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在班里也形成了关心帮助同学的浓厚氛围,同学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向小捷伸出援助之手。每天早晨,小捷爸爸的车一到学校,值日的同学们会主动打开小捷的书包,拿本子、交作业。每天,同桌总是把第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小捷面前,同学们分工帮助小捷都已经形成了很自然的习惯。六年级时,曹老师重调到低年级做班主任之前,已经带领同学们组成了帮扶小组,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帮助小捷。学校也为小捷提供了便利,小捷爸爸的残疾人车是唯一能开进学校的机动车。在曹老师的努力争取下,离厕所较近,进出方便的101教室破例成为了小捷六年一直上课的教室,203班,303班……

我陪伴着你,让你感受家的温暖

曹老师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心都融化在平时生活的细节和小事中。孩子发烧了,他会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把孩子送回家。孩子肚子痛了,他会泡开水、冲药剂给孩子送到嘴边。有时有些孩子的父母出远门,他就经常把孩子们带回自己家为他们烧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暖心晚餐。如果孩子的脚磕破了,手擦伤了,鼻子流血了,他会及时为他们处理伤口或与家长联系,争取最佳的解决方法。每天中午哪个孩子没吃饱,他总是把自带的饭菜让给孩子吃……曾经有骨折的学生,曹老师带着不知怎么上医院看病的学生父母,从第一次拍片到最后拿石膏,全程都是他领着。曹老师一直围着学生团团转,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情况,他都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心疼。

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自己年老体弱的父母。他的母亲早已卧病在床,病情堪忧,身为儿子整整一年却只请过半天的假,他确实是太忙了,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直到母亲临终前,他却还在学校忙碌于学生的事,尽管那天是星期六,他还是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因此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他心里总埋怨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负责任的儿子,但他却无愧于他的每一个学生。

育人不余力,爱生当如子。我们可以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超群的事迹,没有动人的风采,但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孩子的善良的心。十八年的每一天,曹老师就是这样用身体力行把忠心献给事业、爱心捧给孩子、安心留给家长。

 

来源:中国文明网杭州站   作者:   编辑:王洁
相关阅读:
    [上一篇] 于文龙(见义勇为)[下一篇] 胡岳法(敬业奉献)
    版权所有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www.hzwmw.com 浙ICP备06032142  E-mail:hzwm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