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梦想“种”在大山深处
许素华是合村乡瑶溪村党总支书。他是一位残障人士,也是桐庐县一名普通的村官。在大山深处,他二十余年如一日,用心守护周边村落和谐,执著保护生态环境,苦心谋求村落发展。让一个原本闭塞落后的山村,一举成为杭州市生态村、浙江省卫生村、全国文明村!
一首周边线上的“和谐曲”
已过“花甲之年”的许素华,是土生土长的合村乡瑶溪村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一次不幸遭遇中失去了三个手指,从此成为了桐庐县残障人士群体中的一员。肢体虽然残缺了,内心依然强大。从30岁开始,许素华克服重重困难开始创业,办过炒货厂、茶厂,还办过木材厂。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改变了全家的命运,而且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肯定。
1995年,他被推选担任了原三合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12月当选两村合并后的瑶溪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8月升格为合村乡瑶溪村党总支书记,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经营好一个小厂不易,要管理好一个村落难,而要管理好一个位于周边线上的村落,更是难上加难。
合村乡的瑶溪村,位于桐庐县最西边,地处桐庐与临安、淳安的三县交界之地。该村与临安市的湍口镇二联村、淳安县的临岐镇瑶源村接壤。分属三县市的三个村庄,不仅林界、地界“插花”,而且连农户也“插花”而居。如瑶溪村的洪坪生产组村民,和临安市湍口镇二联村的村民,用电共一个电闸,灌溉共一个堰坝,自来水共一个蓄水池。在这里,桐庐人和临安人,天天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周边线,向来是“敏感地带”。由于相邻而居,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村与村之间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矛盾。小事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会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素”。
更难办的是,由于户籍分属三地,一旦矛盾发生,解决起来特麻烦。十多年前,瑶溪村有位村民造房子时和临安市湍口镇二联村村民发生纠纷,两地政府出面解决未果,最后由市政府领导亲自出面做“娘舅”才解决。
许素华把促进周边线上睦邻友好,当成村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通过与临安市二联村村干部、淳安市瑶源村村干部们认真协商,又经过三村村民代表反复讨论,一套可以约束三县村民的制度出台了!这为周边线永久的平和安宁,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周边线上无小事”,这是许素华多年坚守的工作原则。
平日里,为了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他每遇三地村民间哪怕有口角发生,也绝不等闲似之,而是做到化解矛盾不过夜,并且坚持秉公办事,绝不为本村村民护短。
一片属于山村的“人才森林”
许素华还把周边线“维稳”工作关口前移。如春天来了,为确保周边线“插花山”上的野生山核桃苗、竹笋等不变成“惹祸的根苗”,他与三地的村干部经过共同商定,除了提醒各自的村民注意外,还专门派人在一些山界接壤处“巡逻站岗”,以杜绝村民间矛盾纠纷的发生。
除此之外,许素华还与周边线上另两个村子的村干部,每年定期举行“三县三村联络会”。会上,大家求同存异,互通有无,一起分析信息,一赶排查矛盾纠纷隐患……
在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周边线上的三个村子相处得越来越和谐。三个村老百姓讲的是一种方言,通婚现象也很普遍,并且不论哪一村哪一家要办红白喜事,另两个村子都会有一群人主动去帮忙。有一次二联村一位村民患了癌症过世了,这户人家经济很困难,最后经商议,桐庐瑶溪村与淳安的瑶源村村民,一起凑钱为其办理了后事。
瑶溪村“文明礼让”的风气,更让人赞叹。
那年村里请了县剧团来演戏。一连三天,临安的二联村的村民、淳安的瑶源村民都早早赶来看戏。看着周边村子的村民挤在台前最好的位置,瑶溪村的村民不但没意见,还乐呵呵地拿了自家的椅子给他们坐,看完戏后有许多村民还请他们回家吃饭。村民的高姿态,让许素华深感自豪和安慰,最后村里在白天加演一场戏,专门犒劳本村村民。
瑶溪村的新农村建设,也惠及了相邻的二联村村民:村里出钱把道路沿线临安村民的房子,统一进行白化,使整个环境更整洁美观。
许素华用心谱写周边线上“和谐曲”,使三村村民和谐相处,10多年来没有发生什么大的矛盾和纠纷,三县交界的合村瑶溪村,成了全省周边“睦邻友好”的典范!
一条特色生态发展之路
当瑶溪村“领头人”二十余年,许素华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守护生态家园,走特色发展之路!
瑶溪村地处深山,这里山环水绕,林木茂盛,景色旖旎。林中有猕猴嬉闹,河中石斑鱼成群,再加上民风淳朴,因此常被来这里旅游的城里人盛赞为“世外桃源”之地。
不过,二十多年前,这里的人与自然之间,也出现过许多“不谐音”,如河道里垃圾成堆,电鱼、炸鱼现象频发,使山溪中石斑鱼等珍贵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
为了保护生态资源,从2003年开始,许素华在合村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开始联合周边线上的三村,发动老百姓对河道进行集中清理。为了杜绝河道垃圾“卷土重来”,三村同时制定并启动河道管理制度,严禁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倒入河道,并禁止河道捕鱼及其他水生物,给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野生鱼类种群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为把河道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许素华还专门在村里建立了一支“护鱼队”,他与其他村干部一起,经常夜间带队到溪边给鱼儿“站岗放哨”……如此禁渔三年,这里的水生态终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如今这里的溪水清澈见底,野生鱼类成群,丰富的石斑鱼资源,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一条山溪的治理,让瑶溪村的环境更加清雅秀丽,而一群猕猴的保护,则让瑶溪村的绿水青山独具优势!
瑶溪大山中,生活着一群古灵精怪的猕猴。由于“猴扰民”现象日益频繁,因此“人猴关系”曾经十分紧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曾发起过大规模的“趋猴”行动。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上世纪九十年代,许素华就把保护野生猕猴的内容写进了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善待猕猴,与之和谐相处。在村干部的教育引导下,境内百姓都纷纷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冬季里,为让猕猴安然过冬,在下大雪无处觅食的日子,许素华还安排人员到猕猴经常活动的地方放置食物,给猕猴分发“口粮”!
经过全村百姓的努力,如今这里建成了总面积达6千多亩的野生猕猴保护区,成为了浙江省唯一的猕猴保护区,让那些通人性的“大山精灵”,有了可以欢腾跳跃的天堂。
为了保护环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许素华带领村干部们在桐庐县探索尝试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工作中“一马当先”。从2005年开始,他率先在个别自然村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验。因为刚开始都是用了一些土办法,治污的效果还是不算太明显,但终究还是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2009年,合村乡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村推进,全乡提升”工程。在当时的农村,绝大多数村民对此项工作还存在着较大的抵触情绪。虽然工作阻力很大,但许素华还是坚持一家家上门做工作,反复宣传此项工程实施的意义,一点点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
许素华和村干部的辛苦付出,终于赢得了全村村民的理解。此后瑶溪村率先在全乡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覆盖,同时也成为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典范。
2012年,瑶溪村成为了全县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村。这又是一次观念的碰撞。刚开始时,瑶溪村“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缓慢。许多村民认为垃圾分类多此一举,他们嫌麻烦,对此项工作也不太配合,许多人都抱敷衍态度。
面对这样的状况,许素华还从“改变观念”入手。为了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他多次邀请县环保局的负责人为村民上公开课,宣传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讲解农村生活垃圾如何正确辨别分类。除此之外,他还不厌其烦地亲自上门指导农户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在他及村干部的努力下,瑶溪村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展开,成为村民自觉行动。村里一批六七十岁的老农,成为了环保志愿者,自觉自愿地承担起了村里各条道路的义务保洁工作。
许素华和村干部的心血,终于换来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佳绩:瑶溪村这个偏远的山区村,率先建设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率先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率先创建生态保护协会;率先创建成功“无保洁员村”!近年先后获得了“省级卫生村”、“市级生态村”的荣誉称号!
一部推动村民自治的“小宪法”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瑶溪村就开始实行村规民约制度,为的是在村里建立起套行为规范,让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多一些行动自觉,杜绝违法乱纪的行为。
许素华高度重视村“小宪法”作用。每过十年,他就组织村两委在广泛征集民间基础上,对村规民约进行一次修订和完善,为的是让村规民约更符合村发展实际。
2015年3月,许素华再次牵头组织对瑶溪村旧版的“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与完善,这也是他根据村里发展实际,为探索村级基层自治,提升乡风文明推出的新举措。
这也是一项重点工程: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瑶溪村先后经历了村两委会、党员村民代表会议、户主会三轮大讨论,多次征求村民意见,最终形成了新版村规民约。
新版村规民约分为遵纪守法、生产经营、生态环保、集体公益和乡风文明等五大章节,并与时俱进地融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换届选举”、“垃圾分类”等中心工作内容”。瑶溪村的该村新版村规民约,重点突出了“村民自治”主旨,将基层治理重点难点工作转化为“民事约定”,使村务管理由村干部“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在全村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从担任村支书算起,许素华已先后三次对村规民约进行完善和充实,内容小到山林砍伐,大到土地开发,里面一条条详实地记录着村民的“行为准则”。在这里,村民该做得和不该做的、村民的权利和义务,一目了然。村里还成立了“民间理事会”,专门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情况。在这里“瑶溪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已成共识。这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部推动村民自治的“小宪法”,为瑶溪村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瑶溪村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先后修建了集小剧场、图书馆、活动室为一体的村文化中心,以及休闲健身场所。“家家挂家训,户户讲文明”已成为该村新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村里为在外的知名人士、有成就有贡献的突出人士建立的“名人档案”、“名人墙”,则彰显了该村独有的底蕴,为村落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许素华当村官二十多年了。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是三件事:一是周边村子更和睦了;二是生态环境更好了;三是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
说起瑶溪村出人才,许素华满脸都是笑。瑶溪村总人口600多人,1990年之前村里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可这20多年间大学生像“雨后春笋”似地出现。至2016年,该村考上本科以上和大中专学生共1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6%多,其中不少还考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名牌大学。在该村,一户人家有两个大学生的比比皆是。
据他介绍,瑶溪村之所以出了那么多的大学生,主要得益于“重教”氛围的形成。为了鼓励村民的孩子发愤读书,村里90年代初就推出了一整套助学奖励制度,规定凡考上大学的,村里仍旧为其保留山村田地的份额。这套奖励制度涵盖了小学一年级直到大学毕业。其中分设三好学生奖、考上重点高中奖、大学从专科到本科全部有不同额度的奖励。另外,对于困难家庭学生,村里还给予了重点帮扶。
李鑫就是一名靠村里和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的贫困大学生,她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全家人靠低保维持生活,现在,已经毕业的李鑫成为了甘肃省的一名国家公务员。
该村有位姓吴的年轻人,从小身患残疾。他体格矮小,让他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他父亲早年就患有股骨坏死的疾病,他母亲也患有肾病长期卧病在床。长期以来,家庭生计的来源主要靠不多的低保补助和社会好心人士的爱心援助。1996年,他考上了杭州职业技校,可如何筹钱去上高中?成为这个家庭一道绕不过的“坎”,当时作为三合村的村支书老许,两次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会议,专门商讨对吴文政家庭的帮扶措施。最后终于让他圆上了求学梦!
如今,瑶溪村的大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中成才成功者比比皆是,“大山之子”们为国为家乡争光,如该村的郑立樵,如今是驻德大使馆政治处主任参赞……由于儿女成才,该村许多老年人也跟着儿女到大城市生活。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许素华已是满头白发,可瑶溪村却生机勃发,日益美丽,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及野生猕猴等自然资源,如今的瑶溪村声名远扬。来到这里城里观光客逐年增多,村民纷纷开办起了农家乐。村里发展的红豆杉基地等,也给村民带来了不错收入。据了解,村里半数以上农户造了新屋,有私家车的农户比比皆是,有的一户人家有几辆轿车。
村民的日子好过了,可已过“花甲之年”的许素华,依然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他的儿子在珠海工作,女儿在上海工作。把父母接到城里住,是一双儿女的心愿。由于孙辈需要照顾,老伴一个人到外地儿女家住了三年。可许素华却没有走,因为建设美丽乡村,他还有很多很多事要做,于是过起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单日子……
许素华把一个村官的坚守,把一个残疾人的自强,丝丝缕缕地全写进了青山绿水里,融入了村民灿烂笑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