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钱江社区有一位居民在刚刚结束的G20平安志愿服务活动中,因克尽职守,在24小时值勤中,无论是轮到他班还是未轮到他当班,皆频繁地来卡点坐坐,与大家一起巡逻,深夜班还为大家带来自煮的茶叶蛋充饥,可谓事无巨细件件操心、上心。于是,在大家的口中,他从“陈科”一路扶摇之上升为“陈处”,连街道组团联社的干部也入乡随俗,亲热使用这一“名誉”称号。
这位“陈处”大名陈国民,年已花甲,长得高高瘦瘦。初次见面的人会觉得他很严肃,要是他喉咙梆梆响起来,更加觉得此人望而生畏、难以接近。熟悉他的人,知道那全是表象,他其实再和气不过,了解他真实品性的人,不由对他心中暗生敬意。
老陈儿时家贫,因儿子多父母无力抚养,老陈从小就寄养在吃斋念佛的阿姨家。可以说,他的童年几乎未享受到亲生父母的慈爱。十几岁的年纪,老陈响应当时政府上山下乡的号召,做为兵团战士从宁波来到了临平,从此一直在此工作生活直至成家定居。逢年过节,老陈总是不忘回宁波老家探望父母,每次回去都不会空着手,都会为父母带上丰厚的礼物。在父母家也是抢着做家务,不劳母亲动一手指头,空下来就陪父母走走聊聊,真正做到了承欢膝下。
七年前,老陈年迈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当老陈得知两个弟弟以工作忙互相推诿对母亲的赡养时,一声不吭地将母亲从宁波接到临平来,与他生活在一起。家中凡有患此病的亲人的家庭知道,护理和照看这类病人,如无大爱、如无真孝真得是难以为继的。可是,七年来老陈夫妻俩亲自为母亲勤沐浴、勤更衣,保持母亲外在的体面;为母亲整理的房间永远是干净整洁,没有异味;与妻子一起三餐不落为母亲送热饭热菜;母亲一时走开了,老陈必然要在满社区寻找。如果说这些仅仅算是体力上的辛劳,那么患病母亲刚刚吃完一顿饭,转个身又向老陈说要吃饭,七个365天,天天、顿顿如此,实在在精神上有些折磨人。而老陈每遍都会都耐心地说:“妈,吃过嘞。”不愠不火的态度,好像每一次都像是母亲第一次才这么问。有了老陈与妻子的细心照顾,这七年来,老母亲未患过一点其他毛病。
居民们有时会说,养小孩子日日鲜,养老人日日厌,问他几年如一日照顾一个老人怎么不知疲倦和厌烦,更何况还是一位痴呆老人。对此,老陈只有一句极平常的话:母亲从小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现在她年事已高,该是我们报恩的时候。话不多,理不深,足以让听到的每个人默默地限入沉思。
对待家中另一位长辈,老陈对岳母也是一样的孝顺有加,如有人问老太太她这个大女婿怎样,老人一个响应地回答:“好!”。也不用细说怎么个孝顺法,一言以蔽之,做为大女婿,岳母家的大小事情无不以他为马首是瞻,是岳母这边七大姑八大姨这一大家子的主心骨,居民们只听得这一大家子的欢声笑语,鲜有发生争执吵闹的时候。古人说仁爱之人应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在老陈身上体现得也特别明显。他邻居是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这位老人有收藏垃圾的癖好,日积月累,家中套房每间房子里全都塞满了垃圾,人根本已无立锥之地。一到天热,从这老人家中经常飘来阵阵恶臭,她家上下左右的居民叫苦不迭。近二十年来社区尽管出面几次清理,老人也不屈不挠,你清理掉一批,她再拾再捡再积累,过不多久家中垃圾又“蔚为壮观”。对这位好说歹说总也听不进道理的“老顽固”,老陈当然也无可奈何,只得天天在家门口闻着不洁气味。纵然如此,老陈从没有对这个“弄不灵清“的老人进行谩骂,相反,见老人有时因捡拾垃圾累坏了,餐饭无着落,还亲自烧碗面条送过去。对生活在社区里其他老人遇到困难,老陈见到总是能帮就帮;对有些老人间发生矛盾口角,老陈总是上前好言相劝……老陈平时操心惯了,并将这美德放之四海,所以在峰会期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这般积极,不是做秀不是爱表现,实在是秉性如此,他是我们钱江社区数一数二的热心居民。
《孝经》里讲: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相近意思的另一句是“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做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的讲孝道,曾几何时式微下来。媒体报刊上父母子女反目、对薄公堂甚至弃养之事不绝于耳。在人们叹息人心不古的时候,钱江社区居民陈国民对母亲、对岳母等老人的关爱,却是一道正能量散布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一根如何为人子女的标杆,无声地矗立在大家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