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海(孝老爱亲)
发布时间:2016-11-18 星期五

三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顾生病妻子




倪春海,男,84岁,耄耄之年的一位老人,中共党员,下沙街道头格社区三组居民,他三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行动不便的妻子,两老相濡以沫的感人事迹成为邻里间传颂的佳话。

七十年前,年仅15岁(虚岁)的倪春海只身从萧山来到下沙投靠亲眷,以打长工谋生;和同时代的大部分迁入民一样,他用勤劳的双手为下沙的拓荒开发做出贡献。解放初期,倪春海和当时的其他有志青年一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预备役人员;服役期间,由于表现优异,他得过三等功嘉奖,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之后,他又回到了下沙,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生的挚爱——朱金花,两人五十多年相濡以沫的金婚岁月以及他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她的爱情故事,让人唏嘘感动。

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缺乏爱情基础,夫妻往往不合,但是倪春海和老伴朱金花在经人介绍相亲后,两人却是一见钟情。虽说男方比女方大11岁,但是年龄在这对妙人之间并没有成为鸿沟,反而让当时已经成熟稳重的倪春海更加爱惜、照顾妻子,而朱金花也更加觉得丈夫值得依靠,两人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在清贫岁月中共同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倪春海的妻子就查出来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这是一种骨状症性疾病,受该病影响,他的妻子双手手指、两腿膝盖以及双脚等关节先是红肿热痛,然后产生功能性障碍,后来手指等关节病情进一步严重,出现了僵硬畸形,无法自由行动,再后来连生活自理都出现了困难。由于身体长期红肿疼痛,他妻子朱金花身体越变越差,会经常发热发烧,疲乏无力,不仅家务活渐渐地干不了了,而且由于行动不便,需要经常卧床休息,生活起居也要人长期照料。就这样,倪春海主动担负起所有的家务活,洗衣、做饭、照顾妻子……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默默地做着,这一做就是三十几年。

老伴由于身患类风湿病,关节肿痛,不仅腿脚行动不便,而且手指关节也浮肿变形,穿衣、梳头、吃饭、起卧等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倪春海就细心地帮着老伴进行更衣、洗漱、喂饭、喂水以及如厕等日常护理工作。每天,倪春海都习惯早起,给老伴煮好热粥,送到老伴床头,喂给她吃;之后扶着老伴到家门口或者弄堂边透透气。每天中饭,家里有好的菜式,他自己总舍不得先吃,一定要将最好的口味留给老伴。下午,老伴习惯收看电视节目,他就帮着调频道,和老伴聊节目内容。晚上,他都要给老伴擦身、按摩,直到老伴睡着;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疼痛症状,有时老伴经常半夜痛醒,而熟睡中的倪春海总会连忙起身帮她揉抚,缓解症状。疼痛加上长时间无法自由行动,老伴有时也难免发点小脾气,这时,倪春海就给老伴讲笑话,逗她开心。他打趣地对老伴说:“忆苦思甜,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儿女们又都孝顺,医学也发达,你坚持就是胜利啊!”

不过命运有时总喜欢捉弄世人,2009年头格社区整体拆迁,刚搬进过渡房的时候,倪春海得了小中风,经过及时医治,所幸病情得以控制,不过他身体反应力明显不如从前。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体上的不适而在照顾老伴的生活上有所懈怠,当时子女都劝他,请个保姆来照顾吧。可他却说:“我照顾你(们)妈都三十多年了,她习惯了我照顾,她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她!”架不住老人的意见,子女们也只能尊重老人的想法,可稍重的活是绝对不敢让他做的。不过正如倪春海所说,老伴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老伴。后来,倪春海的老伴做了膝盖关节手术,需要住院治疗。子女们怕倪春海辛苦,硬是没让他在医院里陪夜,这下可把他孤单死了,他说晚上看不见老伴自己都睡不安稳,一连可以起来好几次,每次都会看看老伴的空床,想着老伴有没有睡好,会不会又痛醒了却没人照顾。直到老伴手术后被接回家里,他才安心。

老伴回来后,一天晚上又发起了高烧,倪春海就熟练地拿来冷水和毛巾,给老伴进行冷敷降温,他细心地给老伴擦拭着额头、手腕、小腿和脚心,一遍又一遍,直到老伴烧退睡去;而他却一直守着床头,一夜无眠。第二天,儿媳妇发现他眼睛通红,不禁追问缘由,这时,还是老伴朱金花开了口,说道:“我夜里发烧,老头子一直照顾着我,可能都没睡过。”这下,儿媳妇顿时傻眼了,在确认婆婆已经退烧之后,对公公说:“爸,妈发高烧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晚上不来叫我们,而且你身体也不是很好,万一有个好歹,那可怎么得了!”倪春海呵呵一笑,一边按摩着老伴的手,一边对儿媳妇说道:“我照顾你妈都这么多年了,她这病每次发烧都是我护理好的,久病成医,我能应付。我看你和国荣(倪春海的儿子)白天在外这么辛苦,晚上好不容易睡个囫囵觉,所以就不来叫你们了。而且我身体还硬朗,难不倒我的!”看着满头白发的公公,儿媳妇心疼地说:“爸,我们都是一家人,孝顺长辈是我们做儿女分内的事,以后千万不能瞒着我们,由您自己来扛!”倪春海微微一笑,点头说:“我晓得了,你们放心吧!”

都说久病令人贱,但是对待行动不便的妻子,倪春海三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体贴呵护,早已让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那是超越爱情和亲情的,是一种生命的融合,不可分割。正如邻居陈大妈调侃地说道:“他俩就是鸳鸯蝴蝶命,怎么分都分不开的!”不过,说着容易做着难,设想一下,倘若换成其他人,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像倪春海一样,用日常的点滴默默为老伴付出半生。 古语有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也就是说行为习惯造就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倪春海多年来照顾妻子呵护备至、任劳任怨,其实正是他有爱、专一、负责以及坚持的性格体现。这种性格的造就,让倪春海不仅对待家人能如此,而且在为人处世、对待公共事业上也是克己修身,兢兢业业。

同时,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他热心社区公共事业,帮助居民,受到大家的敬重。倪春海是苦出身,他总是对后辈说:“是共产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后来他参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0年代,倪春海在村民的拥护下当选为原头格大队的副大队长,在大生产时期,村干部可不像现在,当时就是三个字“带头干”。倪春海带领着村民,挖河引水、挑土围垦、发展种植,为头格乃至下沙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回忆说:“那是一个‘劳动最光荣’的特殊年代,当时的人们都憋着一股劲,只要党和国家一声号令,老百姓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虽然那时没有机械化的普及,但是老百姓齐心协力,仅靠着一把把铁耙,照样翻出一片新天地。”

再后来,倪春海退休了,但是他为民服务的热忱从未减退。他当过村老年协会会长,也做过老年活动室管理员。值得一提的是,倪春海手脚勤快,一身泥瓦匠的手艺很出色,所以旧老年活动室修修补补的活儿,经常是他在空余时间包揽下来的,把当时的老年活动室修缮的面貌一新。

多年下来,由于为人正直、办事公正且待人和气,倪春海在头格的威望很高,口碑也很好,群众对他都很信服。一次,本组的一户人家因为造围墙多占了一点弄堂地,隔壁邻居就不依不饶,两家差点大打出手。这时,路过的倪春海赶忙上前劝阻,在问清缘由后,倪春海拉着两家户主,再安抚之后,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解道:“我喜欢听戏曲,有一出戏叫《六尺巷》,里面有几句唱的好:‘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试想古人尚且能对邻里相互包容,难道现在新社会的人还不如古代的人?再说,远亲不如近邻,你们可是比亲眷还亲啊,所以大家更加要团结互助啊!”听了他的话,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

倪春海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执着谱写着对亲人对妻子的爱。他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对邻里的和睦友善,对事业热忱奉献,值得我们去敬佩和学习。这样的人生——最美!

 

来源:中国文明网杭州站   作者:   编辑:王洁
相关阅读:
    [上一篇] 陈国民(孝老爱亲)[下一篇] 姚水琴(孝老爱亲)
    版权所有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www.hzwmw.com 浙ICP备06032142  E-mail:hzwm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