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志愿情
曾听人说过生命是火红的,那么我愿把人生当做一朵映山红,站在这山峰的顶端向世界绽放火红的色彩。刘美玲女士正在用自身的全部价值去感染着整个世界,将着如火般绚丽着希望的色彩传递回馈给社会。刘美玲,女,1952年出生,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志愿者。从小到大都在“助学金”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刘美玲,一直以来都有着回馈社会的强烈愿望。曾连续几年多次被评为“拱墅区最美志愿者”、各大博物馆的年度个人星级志愿者、“优秀文化使者”荣誉称号、三次被评为博物馆“优秀志愿者”等。她总说:“如果奉献自己、收获快乐算一种私心的话,那这种快乐就算是志愿者的私心了。”
刘美玲年轻的时候下过乡,当过农民。作为知青,她在黑龙江挖过战壕,喂过马,各方面都表现十分出色。做过对外工作,出过国。在“小球推动大球”的兵乓外交时代,她的努力收到丰厚回报,她成为首批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她说,“那是祖国给我们的一次机会,每个学生都分外珍惜,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苦读也是幸福甜蜜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飞机降落在杭州笕桥机场,中国外交史翻开新的一页,刘美玲和同学们也学业有成,踏上了报效祖国之路。受到国家的分配,她离杭北上,先后从事过外事、国际贸易等工作。
“我希望你回到杭州来。”因为母亲生前的这一句话,使得刘美玲下定决心回到杭州。离开杭州三十多年,回来并不容易,她到大学毛遂自荐担任英语老师,之后在拱墅定居下来,重新熟悉这座城市。从小到大都在“助学金”资助下完成学业并且在中学时代深受雷锋精神感染的刘美玲,一直以来都有着回馈社会的强烈愿望。她说:“回来了,就做点什么吧,做点自己乐意,也有助于人的事吧。”退休后为了回报社会,丰富自己的经历和阅历,她开始做志愿者,一做就是6年。
2011年,刘美玲退休后,开始在漂流书架做志愿者。当时很多人去漂流书架都会特地选在周一或周三,因为是刘美玲值班。熟悉她的人都尊称其为刘老师,原来她曾在高校任教,说一口纯正流利的外语,连很多外国朋友都成为了她的粉丝。曾有人问她,既然都退休了,为何不好好享受清福呢?当年她是这么回答:“你们别看我只是漂流书架的一个志愿者,如果运河申遗成功了,我可以骄傲地跟儿孙说,我是运河边的一个志愿者。”刘老师的预言成真了,大运河申遗成功,正是要感谢像刘老师那样可爱的志愿者们。刘美玲老师在漂流书架的三年多,不论寒暑、刮风下雨,只要读者有需要,她都倾心帮助,“快乐”是刘老师做志愿者的初心,在她眼里,志愿者是一份关乎中国文化符号的神圣职业。2013年起,刘老师每周六天都在博物馆从事相关的志愿者的工作。见多识广的她主动报名参加了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并且成为博物馆的长期志愿者,整整三年,无论严寒酷暑,每周坚持做义工六天,用最热心、最负责的态度和“微笑服务”帮助维持馆内秩序,疏散群众,解答参观者的问题,让参观者以愉悦的心情参观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目前她在江墅铁路遗址公园陈列馆做志愿者工作,每天早上9点开馆,下午4点半闭馆,只要是开馆日,风雨无阻。刘美玲对馆里的每一个游客都很热心,时常会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游客们都非常喜欢刘老师。曾经一位外籍女士来馆里参观,她一声“Hello”就吸引了她,可能是标准的发音让老外徒生“他乡遇故知”的激动之情,立马与刘老师聊了起来。刘老师向她介绍了江墅铁路遗址陈列馆的历史和运河文化。刘老师除了自己做志愿者,也带动自己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快乐自己,方便他人,很感谢拱墅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平台。”她说,“希望志愿者队伍能日益壮大规范,为宣传、保护大运河这一世界遗产出更多的力。”
刘美玲老师为了志愿者这份事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在做志愿者的六年里,风雨无阻,拱宸桥畔的博物馆群落、河畔书屋、江墅铁路遗址公园陈列馆等地方都可以看见她活跃的身影。她在做志愿者工作中体验到了艰辛、快乐、纯粹。她愿将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她认为志愿者需保持且拥有一颗宁静又耐得住寂寞的心,如此才能将志愿者的工作做得更好。她说:“现在社会上说退休人员要发挥余热,我不赞成这是余热!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这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经验,简直就是财富的浪费呐!希望不但年轻人来参加志愿者活动,老年人也应该来报名参加,服务社会是每个人的工作。”
平凡的刘美玲以一颗朴实无华的爱心和热心,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演绎着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她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感恩回馈社会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表达,也不需要做出惊人的壮举,只要真心付出,真诚奉献,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散播爱心,就会使人生更加快乐。她是一朵盛开的映山红,一个普通的志愿者,用自己的青春色彩去诠释着生命的价值,用自身的行动渲染着快乐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