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赠礼,光明的延续
汪一琦,男,1993年7月生,2016年10月16日去世,父母离异,后父亲病故。琦琦16岁时被诊断为肌张力障碍导致小脑萎缩,右手开始不听使唤,无力拿捏,多方求医无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态。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这个善良的男孩并没有陷入茫然无措的痛苦当中,他还是那样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在琦琦剩下最后的时间里,他所有的脏器都在逐渐衰竭,在妈妈的支持下捐献眼角膜,让光明在他人的眼睛上继续流传。他的选择再一次诠释了爱心,再一次让人看到了90后青年一代可贵的品格。妈妈说:“或许,将来某一天,我走在大街上,会有一双眼睛可以认出我,他会知道,这个人是我的妈妈。”
琦琦第一次发病差不多在8年前,上初中,起先的症状是眨眼睛,后来是不由自主的抽搐,再后来咽部经常发出异响,想咳嗽又咳不出来。汪妈妈说:“后来通过药物控制了几年,但儿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2014年去浙医二院检查时,已经出现了脑萎缩的症状,但无法查出原因。”在琦琦的诊断书上,是密密麻麻的症状和用药情况,琦琦得的病叫“肌张力障碍”,并不常见,根据病历显示,目前的病症主要是神经肌肉变性、抽动症,以及面部神经麻痹和癫痫等。医生说,这种病在现在的医学界依然是一个难题。
这对单亲母子,多年来一直相依为命。妈妈白天要上班,只有他一人呆在家里,但是琦琦很乖,没有因为生病乱发脾气。当年吃药需要忌口,很多食物包括零食都不能吃,但他从不抱怨。以前,琦琦身体尚好的时候,他在经常分担家里的家务事,还到社区参加公益劳动,比如打电话通知传话,简单的文件报纸收发,协助残疾人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大概持续了两个月,慢慢的琦琦已经不能下楼,无法再到社区做公益服务了,但是琦琦总是希望还能发挥自己仅剩的余热。
因为是单亲家庭,妈妈汪华君为了照顾孩子,不能正常上下班,只能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打打零工,一天要好几次返家照看琦琦,总是担心发生意外。琦琦的一日三餐都需要妈妈帮助喂食,一边要照顾琦琦,一边还要工作,汪妈妈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艰辛。社区也帮助其多方联系希望进机构让琦琦得到更好的照顾,但因目前的机构大多都是针对老年人,或是健康老人,没有条件收治这样的病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为琦琦申请了残疾人卧床不起待遇补贴,以缓解家庭生存压力。再后来琦琦病情急剧恶化,不能走动,大脑萎缩,智力下降,只能躺在床上。汪妈妈来到了社区,讲述苦衷和无力。社区书记应玉兰,又开始到处张罗,联系各种机构,也没办法安排,辗转多家机构,最后应书记怀揣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江南康复医院,向他们说明了来意,经过协调,总算答应了收治琦琦给予他最后的关怀和照顾。
在琦琦剩下的最后几天,汪妈妈不忍心就这么失去相依相伴24载的儿子,她想让儿子在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以回报社会。现在的琦琦所有脏器都在逐渐衰竭状态,只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深情的望着妈妈,水汪汪的大眼睛所闪烁的光芒,一如他内心一般纯洁无瑕。经与院方咨询了解毅然决定捐献琦琦的眼角膜。眼角膜是琦琦在人世间留下的纪念,帮助别人复明,把一双明亮的眼睛留下看世间的美好,也算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吧!“社会给了我无数的爱心和关注,虽无法再回馈社会,我只想尽我最后的微薄之力,捐出我的角膜,希望能够把光明留在人间。”虽然以琦琦当时的智力,也许不能理解捐眼角膜的事情,但是相信琦琦心里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10月16日下午15点10分,杭州拱墅江南康复医院四楼56床,汪一琦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承载着所有人的不舍,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17点26分,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的两名医生进入病房,对着琦琦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一躬。一小时后,琦琦的眼角膜被顺利取下。在前来送别的家人、邻居和朋友的注视下,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琦琦的角膜将会迎接新的光明,代替琦琦继续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原本正在迎来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病魔却让他的人生骤然间转向灰暗。面对这样的前景,人们却看到了一位坚强无私、从容勇敢的大男孩,他没有一丝轻生的念头,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感恩于社会,以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捐献眼角膜,拯救另一个濒临绝望的人,也通过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让我们再次向这位最美好男儿和最美母亲致敬,最后想告诉琦琦的是——你所给予的光明,洒在了我们的心上!谢谢你,最美的男孩!谢谢你,最美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