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杭州——网络故事会”是2016年杭州网络文化节的重要活动,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文字、图片、微视频的形式,发现、记录、定格杭州的美。
以小见大,充分展现“后G20时代”杭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杭州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提升杭州的美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州、爱上杭州。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一位普通的河道工作者——
————————————————————————————————————————————————————————————
杭州,因水而兴,纵横交错的河网让整座城市变得美丽而灵动。
2007年开始,杭州将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引入了河道综保工程建设,对市区河道进行综合整治与保护更新,逐步形成了以河道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的河道有机更新模式。
杭州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工程管理处的马西,一直在一线从事河道综保工程建设工作。“新三河”、中东河、九沙河,到今年峰会的32条河道……他与河道有不解之缘,更见证了杭城河道建设新发展的历程。
回忆起参与河道建设的10多个年头,他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用自己的忠诚守卫,让杭城的一条条河道水清岸绿。为了这份梦想,他用心、用劲、用情、用思、用技。
做梦都在想着工程
在杭州,流淌着大大小小291条市内河道,散落在各个城区。每个区有哪些河,要整治什么内容,河在哪条路上,全都在马西的心里。
有一次,一位作家要采访这几年来的河道建设情况,他带着人从城中走到城北,从城南赶到城西,几乎将杭州的河道走了个遍,楞是没走一条回头路。
从此,马西就多了个绰号——老马识途。
2016年,杭州计划实施整治河道48条,其中32条被列为峰会保障项目的河道。与往年整治河道最大的不同,这一次时间更紧、任务更重,在他身上总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盘来盘去,盘的就是进度。很多次半夜做梦,梦到了工程如期完工”。 到了攻坚阶段,他一天不去工地看看,心里就不踏实。
备塘河、石桥河、红西河……4月底,32条高颜值河道如期而至,以崭新姿态出现在市民面前。
把实践转化为理论
每年,整治的几十条河道遍布杭城各个角落,他常常把自己的工作阵营移至一线,成为自己的“作战指挥部”。有时候,一辆三轮车、几块木料板、一叠施工图纸,现场协调会就伴随着挖机的隆隆声开始。
为什么一定要开现场会?是希望所有相关单位一起找问题,发现就马上讨论,共同想办法解决。马西说,“我们做工程的,就应该经常下工地,坐在办公室里翻着图纸,是想不出办法的,更做不了正确的判断。”
光做工程还不够,这么多年的河道整治工作,马西觉得应该要有一套规范性的导则。2011年下半年,马西和同事向领导建议,希望各个区和建设主体在施工过程中都有标准可依。他的思路得到认同后,和同事们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最终于出台了市区河道《施工导则》。
如今,这本导则,早已成为河道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也成为衡量河道施工质量的“葵花宝典”。用建设者的话来讲,好用极的。
今年,马西和同事们又开始研究一项新课题,他们想通过技术回顾,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导意见,河道设计上更为细致和统一,适用于今后全市的河道有机更新。
杭州河道整治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
2000年来到杭州,2004年起干起了河道整治建设,马西在杭州扎下了跟,对杭州河道的感情更深了。
前段时间,他重新来到了备塘河,老居民们开心地告诉他,小时候才能看到的鱼群如今又回来了,还增加了游步道、亲水平台,不但颜值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提高了。
马西说,这些年来,通过自己参与河道整治建设,见证了一条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沿河老百姓满意的笑容,自豪而幸福。
一条河,是城市的记忆;一座桥,是几代人的记忆。明年,杭州的河道综保工程将迎来第十个年头,对今后杭州河道的发展,马西也有着更深的思考。
从生态技术上来说,要结合时下海绵技术的应用。马西介绍,像通过初期雨水治理,雨水经过一系列净化和消毒,可以直接浇洒绿化,罗家斗河就是很好的例子。
马西说,更进一步来说,杭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韵味的城市,很多河道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故事,记录着城市发展,“河道整治当中应当拾起这些文化碎片,有机更新是人在其中,是一种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