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当我亲眼看到自己的产品被贴上了‘日本制造’的标签时,我就决心不想再用丝绸画缋做和服了。”杭州天缘布艺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叶建明说道:“工匠精神是将产品做好,精益求精,树立起民族品牌,热爱国家,并肩负使命。”伴随创新创业的历史浪潮,扎根于浙江发展的企业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工匠”。叶建明是其中之一,他怀揣“丝绸画缋”这项独门手艺,拿画笔描绘出了一张张“匠人蓝图”。每一次细致地调色,每一次细腻的运笔,他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心目中的“工匠精神”。
拾起祖传工艺,开始数据化改造创新
在叶建明儿时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幅画面:父亲拿着毛笔,在丝绸上描描画画,不久,一件精美的丝绸制品就诞生了。小时候,他就喜欢站在一旁,看着父亲认真创作。
参加工作后,这样的记忆在叶建明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小时候的印象一直存在着,家里也找到过一些祖辈留下来的资料,借着父亲断断续续的口述,我后来就用业余时间开始做丝绸画缋了。”叶建明笑着说:“应该是真的比较喜欢,四十岁那年我就从国家单位出来了,自己办工作室,一门心思弄丝绸画缋。”
渐渐地,叶建明的丝绸画缋工艺被传开了,尤其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等国际客户的关注。“他们会发来一些图片样式,问我能不能做。我一边尝试着创作,一边钻研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丝绸画缋的研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叶建明介绍,丝绸画缋是以绸绢为载体,经过选绢、定型、皂煮、摹稿、刻板、勾蜡、上色、上底浆中浆上浆、高温固色、脱水、贴膜、雕刻、贴金、裁剪、装裱等70多道工序,才能全部完成的手工工艺。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这门技术的杰出代表作。
“70多道工序在一开始摸索的时候,真的挺难的。”叶建明回忆,当时做出来的一件产品,不到半年功夫,丝绸上的红色就褪变成了粉红色,越变越淡。“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钻研这个难题。把古老技术领会到位后,开始琢磨颜色的配方。”目前,经过长年累月的探索,叶建明已经研究出了8000多种颜色的配方,这些颜色可以在丝绸上有较好的持久性,还可以水洗。为了将工艺流传下去,叶建明花了不少功夫,将8000多种颜色的配方数据化、标准化。他认为,古人传授手艺是“老子教儿子”,且口口相传下去,具有局限性。“手艺要传承,必须要有数据化、规范化的文字记录。这是民族的东西,在我手上是机缘巧合。如果有一天传不下去了,我会移交给有关部门,毕竟这是一门很好的课程,需要发扬光大,服务社会。”
将民族使命感放置匠心之上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攒沉淀了不少传统的工艺文化,丝绸画缋就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周商时代,最早由宫廷工匠专用于皇室及官员服饰上的画缋,几经沿革,它的应用范围从服饰衣裳向画轴、屏风等工艺品扩展。
“前些年,我接过日本和服的订单。当时连本带利是三、四千元一件的价格出去,结果有很多国内的朋友到日本买回来,是四、五万元一件,这对我打击很大。”叶建明说,和服的订单虽然多,但日本商家在拿到丝绸画缋工艺的和服后,就会贴上“日本制造”的标签。“我看了之后,是很伤心的。在那以后,尽管日本客人找上门来,但我不想做和服了。”
下这样的决心,与叶建明心中的一个信念分不开——领会工匠精神的严苛要求,树立丝绸画缋的民族品牌。在他眼里,工匠精神是将产品做好,精益求精,树立起民族品牌。如果一个品牌只讲数量,不求质量,那是没有希望的。“一米长,四十公分宽的丝绸,如果我认真画,十天半个月逃不掉,如果马马虎虎完成,三天也能画得好,但后者的成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去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在“中国—东盟周”上,叶建明精心打造了以东盟十国国花为主题的丝绸画缋手拎包,作为礼品献给外国友人。G20峰会筹备期间,叶建明历时半年,绘制了一幅长309厘米、宽56厘米的丝绸画缋作品《迎接G20龙喜迎客》,来献礼峰会。他笑着说:“这也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市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峰会顺利举办的期许。”匠人之心雕琢件件佳作,叶建明一边用画笔描画绸绢,一边将民族文艺推向世界窗口。他认为,一个工匠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程度、传承师父的能力,都可能决定了他在打磨产品时的态度。“若一位工匠有较高的教育素质,热爱民族、热爱国家,那他身上的‘工匠精神’就会更加深刻,充满民族精神,并负有使命感。”
女儿眼中的“处女座”老爸
为了更好地传承手艺,将公司打点好,三年前,叶建明向女儿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她回到自己身边工作。
关于当年的“通缉令”,女儿叶沣仪至今记忆犹新:“我记得很清楚,他当时非常坚定地说,如果我不回去,他就把厂房全卖了。”就这样,女儿辞掉工作,回到了公司,开始一门心思帮助父亲。
女儿加入后,叶建明并没有直接留在身边培养,而是把她安排在了公司基层,去观察、学习工人们的操作。“从小到大,虽然没有系统地跟父亲学过丝绸画缋,但潜移默化地,我懂得一些技术。”叶沣仪说,在基层的观察经历,让她明白了很多细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我看过父亲的操作,也看过工人们的操作,相比之下,后者有时候会偷工减料,进而导致了之后的某些工艺步骤上会出现问题。”
经过了深入基层的观察与言传身教的培养,叶建明特殊的传授方式得到了奏效。这让女儿明白了步骤之间环环紧扣,缺一不可的必要性,也让她懂得了工匠悉心打磨产品应有的态度与坚持。叶沣仪开玩笑地说:“老爸他明明不是处女座,但他说一是一,说二就是二,给我感觉就是个超高要求的处女座。”
然而,叶建明坦言,以高标准来要求每一道工序,不仅花费的时间多,而且收获的经济回报不一定理想。因此,有时候会发觉,做技术很寂寞,也很很贫穷。这也是学习丝绸画缋的徒弟们常常打退堂鼓的原因。
但是,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他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分设点传承手艺。“从这里走出去的徒弟,不少是能胜任某一道工序上的作业的。他们回到家乡后,能继续接下我这边派去的任务,完成好那个步骤后,再将画寄回来。”叶建明介绍,“不仅如此,徒弟在老家还可以传授手艺,将丝绸画缋发扬光大。”如今,叶建明投身于丝绸画缋工艺近二十年了。这期间,他跑遍国内大江南北,也远赴国外学习考察,但一直没有找到与丝绸画缋完全吻合的工艺技术。“有时候,我遇到问题,只能自己琢磨,像和尚一样,苦思冥想。希望在今后能遇到更多的同行,也希望有人能在技术上超越我,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提高,将老祖宗的民族传统工艺流传下去。”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