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间的技术工人,直至一步步成长为企业的管理者,黄伟中用点滴匠心叙写了他的故事。他把自主创新作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引擎,凭借自己对工艺的判断,扎实的技术基础,循序渐进地带领亚太走向汽车制动系统行业的世界前列。
他秉承“机械天赋”,闯劲儿十足
笔挺的西装,抖擞的精神状态,再加之祥和的笑容,这是初见黄伟中,他的模样。难以想象,这样的一位企业掌舵人,竟拥有着深厚的技术功底,主抓公司的科创研发。
“机械天赋”是黄伟中对这一切的归结。外公和爷爷都是老一辈的手艺人,白天制铜,晚上刻字,这让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是祖先就有手艺的血统在,尤其是机械类的东西,我看过后,过目不忘,都能说得上来。”
在黄伟中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忙于事业,平日里几乎见不到他。有时,母亲工作三班倒,年幼的他,还得跟着父亲去‘出差’。“当时挺苦的,也可能受这种影响,自己想要早一点出去挣钱,对家庭来说,也是一份收入,能减轻父母的负担。”
就这样,黄伟中初中毕业就去工厂学习做气电焊。在辗转修机床、做磨具、搞脱焊和粘接等一系列工作后,1996年,他进入亚太的制造部做部长,负责技术管理。此时的黄伟中已经在车间、工厂里跟着师傅学会了大量的基层技术,崭露头角的“机械天赋”开始彰显光芒。
1997年,外资合作企业“德尔福”在考察亚太的设备之后,向黄伟中抛出了质疑——用液压机这样的传统制造方式,如何高产能地生产产品?“当时,我就言不由衷地跟他们开了个玩笑,我说‘产能不够,那我们就造个自动化!’”他笑着说,“后来,团队就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开发。做方案,造设备,搞生产线,花足了精力与成本,组建了属于自己的自动化生产线,打消了‘德尔福’的质疑,实现了合作。”
黄伟中坦言:“在那个节骨眼上,我们也是被逼得无路可走,必须去这么做。资金的投入,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是自己身上的一股闯劲,让我时刻想攻克内心的困难。”最终,“德尔福”推动的“外力”,不仅让公司实现了高产能的产出,也让黄伟中第一次尝到了自动化的甜头。
如今,亚太机电成立了杭州亚太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专门为内部的股份公司出谋划策,研制自动化设备。
从一张图纸开始的伯乐相马故事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两句出自韩愈《马说》的诗句,大概杭州亚太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经理吴兴尧最真实的内心感叹。
1992年,年仅18岁的吴兴尧还只是一名装配车间的检验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为车间制作工具箱的任务落到了他手上。他苦思冥想,最后,画了一张图纸递交到了黄伟中手上。“是那张图纸搭起了师徒缘分。”吴兴尧羞涩地笑了,“当时他看到图纸后,觉得画得还不错,就记在了心里。”
自那以后,黄伟中开始慢慢地引导他,将他调到了技术科,做设备改造。吴兴尧说:“黄总对这块非常感兴趣,也很喜欢钻研。他出去看得多,眼界广,回来后跟我说一个大致思路,大致的结构,我们就根据他的思路,把设备图纸画出来。之后,大家一起制作设备,一起装配、调试,最终实现理想中的效果。”
去年底,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吴兴尧凭借技术成就,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他没有想到,曾经木匠出身的自己,会有这样一天,站在国家的舞台上领奖。“黄总不仅在工作上点拨我,有严谨的要求,日常生活中,他也对我照顾有加。他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师父,更是我生命中的伯乐,遇见他,是我的幸运。”吴兴尧说,“黄总虽然很忙,但也不忘为我们安排与业务相关的设备厂,让我们去学习与考察,开拓眼界。”
目前,在“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黄伟中正积极牵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为实现数字化工厂布局谋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他带领团队的基本思路。黄伟中表示,平日里,他会鼓励研发人员自己构思创想,提出策划,制定目标,然后以两人、三人的小团队形式去实施方案。“这样做的效果很好,大家能在团队里找自己最喜欢做的部分,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高效率地开展技术研发。”黄伟中说。
用当代工匠之心,打造“数字工厂”
在迈向“工业4.0”,实现“两化融合”的进程中,这位大工匠敞开心扉,谈及了自己的想法,向记者描绘了一幅打造无人化运作的“数字工厂”蓝图。
黄伟中认为,老一辈的工匠是悉心钻研某一项技术,精心打磨某一类产品,涉猎范围相对较小,而当代工匠则有所不同,他们能获取丰富的信息,更要制作符合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品。两者沉淀储备的信息量与肩上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着跨越性的差别。
经过二十余年的车间实践,让黄伟中练就了一身实实在在的技术能力。如今,他亦是站在公司管理者的角度,将自己的“机械天赋”灵活运用,通过技术改造,为亚太机电设计一个数字化运作的工厂。
2015年,亚太的厂房里迎来了一群“新朋友”——专门用于生产汽车卡钳的桁架线。据黄伟中介绍,根据产品的核心工艺,亚太自主研发了这批自动化生产的设备。“原本韩国公司给我们做这套工艺也需要7、8台设备,后来经过我们自己工艺改革,仅需要3台设备就可以完成了,而且活塞压入力的检测结果,100%达到了国际客户的要求。”
负责这些桁架线运行的车间主任董国良说,只有出现异常,工厂员工才会介入,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动化生产。“黄总经常会来看看这些设备,除了带客人来参观,有时候他出差回来,也会特地到这儿看一眼,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直关注着。”
从订单开始,到产品生产,再到交付至客户手中……在黄伟中的“数字工厂”构想中,每一件产品将有唯一的编码,便于数据收集,进行大数据分析。“我们具备技术能力,对此有所了解,就会利用这方面的技能,从顶层架构出发,为公司做整体的构思,而且这也符合工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如今的‘工业4.0’、‘两化融合’,不仅是政府提出的要求,更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当代大工匠都需要努力践行。”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