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敬业奉献)
发布时间:2017-05-23 星期二

从淤泥中走出的85后铁人——王伟





近年来,下城有一支默默奉献着的“治水铁军”,他们探索实施“城市河道长效化常态化清淤”工程,在全区运河以北的20条干流河道铺设泥浆管道,给河道做“血透”,有效促进了河道的水质净化。河道清淤,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天和淤泥打交道,全身上下脏兮兮不说,还得忍受那股刺鼻的气味——年轻人一般都不愿意干这活。但是,85后的铁人王伟却和清淤打了10年交道。

王伟是杭城成立河道监管中心后的第一批治水管理者,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河道的巡查和养护上真正为水质改善提供了他的一份力。在下城区工作以来,对我区南部河道中东河、贴沙河等河道的养护、设施修缮、巡查管理等工作中尽心尽责,中东河河道保洁和河岸绿化成绩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王伟在日常工作中要求部门所有巡查员巡河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河道排污、违章等事项,发现一处立即上报一处,配合处置一处,也较好的做到了上下联动,无缝对接,提高了河道环境综合提升工作的效率。

啥都管才能啃下硬骨头

套上下水裤,拿上塔尺,王伟冒着雨下到庙桥港的河床上。庙桥港的清淤已经进入尾声,王伟要检查清淤是否彻底。“要把黑色的淤泥清掉,不然夏天气温一高,淤泥泛上来,河水又脏了。”

清淤10年,王伟发现下城区的河道普遍狭窄,清淤的死角很多。以前,清淤的方式是用挖掘机将淤泥挖出,通过运河运往别的地方处置,但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泥浆滴漏会对上塘河、运河造成二次污染。

2016年6月,下城区在全市首创长效化清淤项目,将泥浆输送管长期埋在河道中,通过临时提升泵将淤泥输送到位于华丰路的泥浆干化处理场。王伟说“这相当于医院给病人预留的留置针。管道串联后,想清哪里清哪里,不会留下清淤死角,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更关键的是,我们能够变废为宝,将泥水分离,泥可以变成泥饼,作为绿化土,水就变成清水回流河道。”

下城区运河以北总长18公里的河道都要安装“留置针”。近一年,王伟都在啃着这块硬骨头。小到一颗螺丝钉的购买,大到钢筋管道的搬运,他都要管。遇到连夜赶工,顾不上回家,他就在工地简易集装箱里的小床上凑合一晚。其实,那时他妻子已怀孕9个月,正需要人照顾。后来,甚至连妻子生宝宝都因为清淤工程进入重要阶段没有请产假。

如今,已有13公里河道顺利安装了“留置针”,但王伟并没有松一口气。“要将泥浆输送到泥浆干化处理场,动力必须逐级提升,所以13公里的管线上,每隔1公里就有一个管理房,要安排专人值守,保证泥浆管道不会出故障。万一出了故障却不能及时发现,泥浆管道就有可能堵塞和爆管。”

靠铁人般意志克难攻坚

在南黄港的管理泵房里,王伟发现提升泵的密封圈老化,泥浆正在滴漏,他赶紧拿起对讲机:“庙桥港清淤作业立刻停止,大家赶紧检查各自所在的泵房是否有故障。”对讲机里立即传来此起彼伏的应答声。

对讲机对王伟来说,比手机还重要。“我可以不带手机,但我一定不能不带对讲机。”王伟说,他带领的20人小团队,人手一台对讲机,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只要在对讲机里喊一声,所有岗位的人都知道了,可以立刻处理,“手机一次只能通知一个人,效率太低。”

认真、敬业,这是队友小黄对王伟最深刻的印象。“有年冬天,河中运输管道发生疑似泄漏的情况,肉眼无法确认,王伟跳进零下水温的河里,用手摸索着确认了泄漏位置,大家对他都挺佩服的。”

清淤也有危险。在参与浣纱渠人防清淤工程时,王伟下到人防工程里,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出现了呕吐。“下面沼气太重,淤泥很厚,淤泥最深的地方到腰这里了,那是人类本能的一种恐惧感吧。”那次之后,遇到任何困难,王伟都不再感到畏惧。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奔走在清淤治水一线10年的铁人,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竟已8年。病情严重时,医生一度要求他卧床休息、停止工作。然而,倔脾气的他始终坚守岗位,忍着病痛下水清淤,不曾请过一天假。

他常说:抓建设,就是把目光投向水里。他带领班组人员通过定期开展淤泥量监测、制定科学清淤计划等手段,做到有淤常疏,确保清水长流。他还说:抓管理,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岸上。于是,加强入河口的截污纳管排查,畅通污水管网“最后五十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也是他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淤工程后会留下很多淤泥,脱水淤泥晒干后,由省农科院土肥所对淤泥中的铜、铝、锌、铁等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化验、评估改良,达标淤泥按7:3比例添加草炭土(淤泥7:草炭土3)发酵一个月,再用作绿化种植土。已经在岳家湾100处树池的书带草种植中进行试用,效果良好。王伟一直积极张罗着,只要有需求,就免费送土上门。截至目前,已免费将淤泥免费送给有需要的单位和个人约8500公斤,清理场地的同时,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在王伟和团队成员的强力推动下,下城区长效化清淤工程实施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位省、市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肯定,赵一德书记曾亲自视察清淤现场、指导工作;张鸿铭市长、戚啸虎副市长也做出批示,推广我区的清淤做法。

10年治水,酸甜苦辣王伟尝了个遍。但他说,只要能让水变清,再苦再累也值得。

来源:杭州文明网   作者:   编辑:陈俊男
相关阅读:
    [上一篇] 朱云飞(见义勇为)[下一篇] 吴浩栋(敬业奉献)
    版权所有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www.hzwmw.com 浙ICP备06032142  E-mail:hzwm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