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助人为乐)
发布时间:2017-08-18 星期五

山区讲台 无悔青春





杨明,男、198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观音洞镇景山小学教师。2009年的一天,大学毕业刚迈入社会不到一年的杨老师,被网上的一则娃哈哈爱心支教的新闻报道深深吸引。那则报道,让他看到了西部山区那些孩子的学习现状,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深深打动了他。于是杨老师做了一个决定:放弃眼前优越的工作条件,参加娃哈哈爱心支教。当时,他和湖南的一位志愿者选择了贵州毕节黔西县金碧镇的一所村小——瓦厂小学。

山区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通村公路,出行只能靠步行或摩托车带;没有教师宿舍,住的是杂货间。房间里没有窗,只能拿旧试卷糊一糊,所以那里的冬天也特别寒冷。那年又恰逢西南大旱,第一次扛起扁担走很远的路去挑水成了杨老师一生难忘的记忆。2010年支教活动结束,尽管村民和孩子们百般不舍和各种挽留,志愿者们还是纷纷离开了瓦厂小学。而杨老师依然选择坚持下来,继续延续他的山区教育生涯。他来到一所更为偏僻的学校——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观音洞镇景山小学。这所学校在山上,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学校经历薄弱学校改造,刚刚完成了教学点到村小的转变。学校含他在内也就6名教师,还都是男教师,并且老龄化特别严重,杨老师一周要上30节课,除了备课、上课、辅导学生,背菜上山、挑水做饭再加上家访,杨老师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地。

孩子们刚刚从复式班转变过来,学习很费力,杨老师鼓励他们“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努力了,就会慢慢进步。”为此,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行动来感染学生,他要考研究生。杨老师每天的课都很满,他就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来学习,每天晚上,改完作业就已经九点多了,但他依然坚持看书学习,有时一直到凌晨,哪怕农村电网改造停电,他也会点上蜡烛继续学习。每天早晨,杨老师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当孩子们看到他在看书,也都会主动地拿出课本来看。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随着复习的深入,杨老师对读研深造的渴望也越来越大。当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既高兴又纠结:是走,还是留?孩子们很有心,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六一儿童节,他给孩子们唱了一首他们共同熟悉的的歌曲,周华建的《朋友》。不知不觉,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眶,孩子们也哭了。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我有份礼物送给您”。那孩子塞给杨老师一张纸条,他慢慢打开,还没等他看清楚纸条上的内容,孩子已经大声地背诵起来:“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一直有,一句话,一辈子,不要走,留下来.......”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从前的生活再苦再累,杨老师也没有流下过一滴眼泪,可是这一次,堂堂八尺男儿抱着眼前这一个瘦弱的孩子,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决定放弃读研!孩子们才是他难以割舍的情怀,面对再一次离开的机会,他,又留了下来。

2012年9月,杨老师被借调沙井中学,比起偏远的景山小学,初中在镇中心,生活条件要好很多。而本就缺教师的景山小学,加上老教师生病更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常上课都难以为继。不少学生有了转学念头,可转学校,漫漫长路何其坎坷。也有学生因此而不到学校上课,辍学在家。后来杨老师把情况反映给中学校长,校长虽然再三挽留,但是最终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回到景山小学,孩子们特别高兴。辍学在家的孩子也回学校了,杨老师又一次留了下来。

每个学期开学,杨老师都会给孩子们买一些学习用品,但是杯水车薪。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更是触动了他。一天,一个从不旷课的小孩没有来上课,当得知小孩是去乡里赶集卖米买练习本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那条漫长而泥泞的山路,瘦小的孩子,肩上那几十斤米......他的眼睛湿润了。为了改善孩子们的读书条件,他开始向外界争取结对帮扶的机会,为学校募集图书、体育用品、办公用具等。每一年,他所带班在全乡统考中都非常突出,当看到孩子们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便是他最为欣慰的事。

刚到景山小学那会儿,有孩子说:“老师,您感觉特别像电视里的一个明星。”很快,他的脚上也沾满了泥巴,“老师,您有多大年龄了?您头发都白了。我给您把白头发拔了”;“老师,电视里面说魔法梳一梳,头发就能变黑。”孩子们是那么可爱,那么天真无邪。到贵州黔西已八年有余。纵然青丝平添白发,杨老师依旧快乐的像一个孩子,充实地度过着每一天。记不清所走过的路有多远,也记不清走进过多少次农家,他只想看到孩子们最甜美的笑脸。

在距离黔西2000公里以外的萧山,杨老师的父母正在渐渐老去。每次短暂的相聚后都是匆匆的离别。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每次临行,杨老师的父母总会对他这样说:“好好教书,不要丢家乡人的脸。我们会照顾好自己,你自己在外面要保重好身体。以后有机会,我们也会过去的。”

在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下,杨老师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遥远的黔西山区,他喷张的血管里涌动的是钱塘江的潮水,而这一腔热血也将会一直澎湃下去,陪伴山里的每一个孩子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大山去看看心中的那片海。

来源:杭州文明网   作者:   编辑:陈俊男
相关阅读:
    [上一篇] 王根霞(助人为乐)[下一篇] 诸葛锋(助人为乐)
    版权所有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www.hzwmw.com 浙ICP备06032142  E-mail:hzwm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