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新商业模式
最后,我们要说一说场馆。中国有3000家以上大大小小不同资源的场馆,可是运营的状况,大多数来说并不理想。目前来讲,只有像北上广深等一些经济非常发达的一线城市。他们那里场馆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而且演出产品的供给量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其他绝大多数的城市之内,都有各自的场馆,但是场馆的闲置率很高,而且当地演出市场的内容供给量严重不足。
如果解决这些问题,以及从现状当中如何抓到机会?我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正在做的一个商业模式。我们政治委Olive,这是我们今年所重点打造的一个新的模式。因为永乐做了十几年的演出线下运营和投资,对于最为关键的流行音乐市场,我们的理解比较。对于市场现状,我自己做过一个比喻:所有的艺人,如果咱们把他想象成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话,他的塔尖部分也就是咱们所谓的头部艺人,这些艺人是可以在大型的场馆之内进行演出的。这种大型场馆,一般是在8000人以上。可是,他们的数量非常的稀少,对这一块的资源的争夺也格外白热化。还有一部分非常大的底座的艺人,这些艺人很多是地下乐队,或是刚出道的非常非常新的年轻艺人。他们的受众基础规模是很小的,他们的演出只能尝试着去从一些小剧场开始,而大量的艺人他又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数量又很庞大,存在塔腰部分。可是,这部分艺人的开发,是成为行业内原来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经纪公司很想让这些艺人得到更多的现场演出机会,这非常有助于他们提升人气和其他方面的收入。可是从演出方来看,风险高、不敢接,一场两场可能都不敢做,更别说做一个能够有更多曝光度的全国巡演。我们认为,这一部分艺人是可以重点考虑的。他们当中不乏下一步成为塔尖艺人的机会,同时这个市场目前来说比较空白,是可以做出增量的。
同时另外一个方面,在各个城市里面闲置的场馆非常多,而在闲置的场馆当中,有一类就是中型场馆,他的地位也是比较尴尬,这个中型场馆我们把定义为在2500—4000人之间规模的体育馆。当时由于政府活动目的兴建之后,现在大多数都被用于全民健身的体育活动,平时外出打一打篮球、羽毛球等等。他的收入来源是非常单一化的,场馆在社会上、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品牌的影响力也是很不够的。我们去每个一线城市,都去谈这样的场馆,每一个城市我们会常年包租下一个3000人左右规模的这种体育馆,然后我们对这个体育馆进行内部设施的升级改造,主要是把整个看台的座椅重新改造一下,同时把舞台常置到这样一个场馆里。另外每一场演出,在这个场馆里做的,我们不打算才能租用设备的方式,而是一次性购入灯光、音响等等硬件设施。这样带来的一个好处,只要在这个场馆里,他举办的演出场次足够的情况之下,平摊到每一场的运营成本和费用将会非常低。而我们一旦拥有5—8个场馆之后,我们和经纪公司谈,就拥有了他们二线三线城市巡演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这个场馆内部的演唱会的单体票价拉下来,我们能够做到每一场演唱会单体演唱会在200—300元左右。我们不需要做到说,你这个观众是在这个场馆里艺人演艺的铁杆粉丝。我们只是希望你听到他,或者觉得他还不错,你在休息日的晚上,你只需要200元人民币,就有2个小时的延长音乐会的体验,我相信对于大多数消费人群来说,这种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
从商业模式来说,在这个商业模式下,从票房上赚取高额利润是不现实的,尽管他的运营成本比较低,但是总体的票房规划和规模也比较低的。我们的目的,是用大量的演出内容填充这个场馆,把这个场馆的品牌和人气做起来,而且形成一条院线。有了高上座率之后,去和视频平台谈整体直播计划,才会受到视频平台或者直播平台的青睐。有了直播之后,关于这个场馆的整体冠名招商赞助,和其他衍生收入,就会做出规模来。这种运作模式,我们认为为中国的演出市场做出一种增量。而且我相信,在中国演出市场发展方向上,各种各样的创新型模式会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我总结一下,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中国演艺市场的三大元素,分别是内容、渠道、场馆,未来还会成为各个参与方重点关注的方向。如果一家公司真的想在这个线下演艺市场的行业内扎稳脚跟,并且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的话,必须要在这三个层面都要发力,有所战略准备和布局。
从永乐自身的角度来说,目前我们应该是中国名列前茅的一个票务营销平台。同时,也是全国演艺投资运营规模最大的机构之一。另外,我们自己的科技公司也在为很多剧院场馆提供全方位或者是独家的技术支持,包括国家大剧院、故宫博物院,成都刚刚投入使用的大魔方演艺中心等等。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布局,你才能够把一个产业链吃透,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利用这个机会,我跟大家简单地交流了,我们对中国演艺市场的一些粗浅认识。并且,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机会,能够和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以及已经在这个行业内有较深业务运作的公司合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