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8年专题>杭州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文件>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报告(书面)

2018-10-27 11:39:56    杭州网

(2018年10月30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

(一)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按照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决策科学、行动有力的要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杭州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10个重点工作推进小组,分别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综合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体经济消薄和低收入百姓增收、清廉乡村建设小组,各小组分别由市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各区、县(市)也成立相应的乡村振兴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切实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制度。按照规范程序、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的要求,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制定了议事规则、考核办法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建立了领导小组年度全体会议、季度重点工作推进会议、月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为主体的会议制度。此外,还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研究、工作报告、工作考核和工作联络。

(三)制定乡村振兴“1+10+N”的政策体系。“1”是指出台《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着手制订《杭州市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18—2020年)》等统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谋划一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10”是指研究制订《杭州市高质量推进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杭州市高水平推进农村生态宜居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10个重点领域的政策性文件。“N”是指研究制定《杭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杭州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1+10+N”政策体系的文件,有些已经出台,有些正在征求意见或研究制定过程中,待时机成熟将陆续出台。

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重点实施产业转型、环境提升、集体增收、改革创新、协调发展、乡风和美、乡村善治、人才建设等“八大行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推进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的产业转型行动。坚持以农业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夯实产业基础,通过搭建“两区一基地”和“特色农业强镇”两大主平台,促进要素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目前,集聚区总面积近200万亩,五大主导产业(蔬菜、茶叶、水果、畜牧、水产)产值均位居全省前列,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0%。在建的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8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核心区面积25.9万亩,辐射区面积98.7万亩,建成后一产总产值将达22亿元。同时,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数字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叠加效应。研究制定《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通过推动“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养生”“农业+互联网”等的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森林康养、运动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全年力争新产业新业态收入增长15%以上。同时,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农村服务产业。

(二)推进以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为重点的环境提升行动。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积极保护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营造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研究制定《杭州市高水平推进农村生态宜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按照建设“大花园”和全域景区化要求,全面推进美丽环境、村庄、田园、农居、庭院建设,开展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和厕所革命,努力形成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精品示范线、杭派民居“五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格局。今年来已完成精品村建设项目182个、精品示范线项目35个、风情小镇29个,建设A级景区村庄223个;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化资源化处理项目76个,完成率61.3%;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终端8861个,总受益农户约60万户;列入省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4120座农村公厕全部开工建设,截止9月底已完工3172座,建成率达77%,力争10月底前全部完工并启动自查验收。同时,深入开展农业废弃物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化田园、村庄各类杆线整治,加强村庄风貌和农房规划建设引导,实行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和按图施工制度。已完成美丽牧场建设30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5%;完成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示范场48家,面积1.2万余亩,完成率96%;开展农村住房改造1.24万户,其中开工在建4992户,完工7416户;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150户,其中开工在建606户,完工544户;已全部完成农村危房治理1.29万户(包含2018年杭州市民生实事3000户)。

(三)推进以加快城乡融合为重点的协调发展行动。全面落实“拥江发展”战略,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促进,研究制定《关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推进乡村道路、自来水、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互联互通。计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780公里,已完成411公里,占比52.7%。电网建设计划投资1.8亿,设立改造项目54个,对115个乡村进行农网建设改造,当前已完成40个乡村的改造工作。加快农村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以及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

(四)推进以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为重点的集体增收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行动。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我市大力推进消薄增收行动,让广大农民衣食住行无忧。一是打好消薄攻坚战。在去年出台《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今年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组织召开了全市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现场推进会。同时,自加压力、提高标准,以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个指标确定消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消除总收入薄弱村423个,完成58%;消除经营性收入薄弱村317个,完成55%。在消薄的同时,着力做好集体经济增收文章,依托区县协作、联乡结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平台,加强集体“三资”的管理和开发,多渠道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产业经济、服务经济等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制定全市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据统计,全市现有低收入农户8.55万户、13.96万人。为推动农户增收,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全面奔小康计划,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收入年增长8%左右,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增长10%左右。同时,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第三轮“联乡结村”帮扶活动,对全市42个欠发达乡镇持续帮扶。今年市县两级帮扶集团已筹资 6398.2万元,帮助建设项目524个。目前《杭州市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征求意见稿已下发,待省里相关文件出台后,及时修订完善并出台。

(五)推进以倡导良好家风民风为重点的乡风和美行动。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我市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促进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建设农村文化礼堂,2018年计划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50个,截止8月底已建成216个,目标完成率86.4%。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恢复一批传统农事节庆活动和乡村传统技艺,打造了“传统技艺巡展”“乡村文化之旅”“戏曲进乡村”等多个品牌项目,召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非遗保护”现场会,真正让新时代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稳步推进乡村文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要求,着力建设一批文创园区、文创小镇、文创街区。

(六)推进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重点的乡村善治行动。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市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组织建设,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治理安定有序。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全市乡村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法治化、务实化、特色化。积极培育各类新乡贤组织,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监督。全面开展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安全感。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和平安乡村创建,不断健全农村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引导农村干部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今年将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5个。

(七)推进以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实现方式为重点的改革创新行动。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当前我市乡村振兴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四项,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推进两个“三权分置”:即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二是推进农村土地全域整治;三是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改革;四是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农村产权赋能奠定基础,并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整村整治,要求在有关区县(市)各推进1个全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同时,不断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改革等,力争通过改革破除发展壁垒、激活要素资源。 

(八)组织推进好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的人才建设行动。乡村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我们从三个方面加强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杭州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力争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今年已培训农民7800人。二是着力引进人才,健全城乡间人才交流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实施人才西进工程,鼓励引导工商企业主、创投人才、乡贤、高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三是加快输送人才,加大市级部门支持乡村人才建设力度,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科技人才服务队“两支工作队”,市本级建立百名科技人才专家库和12支服务队,各区县(市)按照“一乡镇一队”要求组建98支乡村振兴工作队,落实全覆盖精准帮扶。

三、加强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一)加强资金保障。以保障投入、调整结构、优化方式为抓手,构建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支农保障体系,为打造乡村振兴杭州样本提供有效可持续的财力支撑。一是保障财政“三农”投入。持续重视对“三农”的投入,坚持把“三农”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2018年,杭州市本级财政对区、县(市)的“三农”工作投入30亿元左右,在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财政支出的基础上,安排“农林水支出”16.9亿元,增长3.8%。同时,积极整合原有扶贫扶持政策,统筹安排资金用于精准扶贫。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支出内容的结构性调整优化,以政策清理整合为抓手,注重支农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大力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三是优化财政投入方式。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管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意见》。逐步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根据各地任务完成情况,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下达财政资金。各区、县(市)可在完成市任务的基础上,统筹使用市级“以奖代补”资金用于“三农”领域。

(二)加强土地资源保障。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为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布局,积极发挥国土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保障作用。一是积极探索全域整治路径。针对各地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实行“全域整治、整镇整治、整村整治”三种差异化整治路径,推动全域整治工作由点及面、全域推广。二是促进农村多规融合。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释放流量、实现减量”的目标,组织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多规融合和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农居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类项目,为空间腾挪和项目落地夯实基础。三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积极垦造耕地,五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69亿元,垦造耕地8.6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18.4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54.5万亩。在全国率先推行“田长制”管理。全面建立并实施了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每年补偿总额达3.1亿元,激发农村和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四是活化利用存量土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计划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复垦,用地指标和调剂收益优先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加强组织人才保障。制定出台农村基层党建“1+3”文件体系,组织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十大行动”,细化基层党建16项重点任务。结合党员春训冬训,设置乡村振兴专题内容,组织66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和16.3万农村党员分批分次开展集中轮训。优化调整农村网格支部7967个,设置专业合作社等功能型党组织2835个。全面整治“空壳支部”和“超大支部”,将518个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和166个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的后进村社列为帮扶重点。加大农村党员和人才“双培养”力度,近3年发展35周岁以下党员1801名,全面消除了3年未发展党员的村。注重正向激励,全面落实乡镇干部“两个20%”政策,选树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干部49名,“双百”优秀乡村干部202名。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我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农业发展要素不足。随着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占水补水、占优补优”,耕地占补平衡与保障城乡统筹建设用地矛盾更加突出。而“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也使得限养、禁养的力度不断加大,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日益狭小。随着各类专业人才不断向城市流动集中,农村人才短缺的困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二)农业农村发展仍存在一定短板。城乡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全市仍有不少的低收入农户和集体经济薄弱村,一些偏远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问题。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共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诸多短板任重而道远。

(三)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全市仍有不少的后进村党组织,部分党员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基层民主协商、推进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共建共享的干群合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为解决上述问题,下一步市里将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努力提高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把规划先行落实到位。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按照三步走的目标,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谋划一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争取到2020年,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农村与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乡村振兴目标率先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到2050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高标准实现。

二是把年度任务落实到位。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要紧盯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抓好落实,特别是要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及《乡村振兴实施意见》中明确的相关目标任务,实时对标对表,狠抓工作进度,确保按时全面完成,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

三是把八大行动落实到位。八大行动是根据我市实际,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城乡融合、公共服务、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制定的重点工作,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主抓手。考虑到我市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下一步将指导各地认真对照八大行动的要求,因地制宜做好贯彻落实,从而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五位一体”全面振兴。

四是把督导考核落实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我市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尤其是县委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目前,市里已将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结果整体纳入对区、县(市)综合目标考核,还将设计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定期开展跟踪评估和专项督查,把督导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层层压实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推动县级党委、政府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部”,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五是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落实到位。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市里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上一篇: 关于《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草案)》的论证报告(书面)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