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和《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按照“全面摸底、加强规划、加快建设、严格监管、完善政策”五个方面的固体废物管理要求,逐步夯实工作基础,加快推进固废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大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固体废物整体管理水平。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固废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 (一)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全面统筹。我市牢固树立固废污染治理“全市一盘棋”思想意识,于2014年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杭州市治理固体废弃物工作领导小组”,为固废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委),统筹协调全市固废治理工作。二是专项考核。2015年以来,我市将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列入市对区、县(市)和市直部门的综合考评。通过日常检查、抄告督办、中期评估、年终测评等形式,开展治废专项考核工作。三是强化督查。市委成立“五废共治”专项督查组,并将“五废共治”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六场硬仗”之一,全力打好“环境整治提升硬仗”。 (二)健全法制保障。一是加强垃圾分类执法监管。2015-2016年,我市陆续出台了《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杭州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从法制上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保障。同步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并将各区《条例》执法案卷量纳入治废考核内容。《条例》实施至今,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597件,其中处罚个人(含居民、个体工商户)840件,企业及单位757件。二是严格危废规范化管理。完善《有害固体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坚持以固废环境安全为目标,持续推进危险废物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设施布局科学化、利用处置无害化。审核危险废物转移计划11834件,形成转移联单49743份,转移处置危险废物30.2万吨。优化升级危废动态监管系统,加强对危废经营单位及省控以上重点产废单位联网监控,实现全时监管;开展危废“存量清零”行动。三是开展固废联合专项执法检查。打造环境监管最严格城市,强化部门协作、系统联动,打好“组合拳”,严厉打击违法转移、无证经营和随意处置固体废物行为。始终保持打击各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有效遏制固体废物乱倾倒、乱处置的现象。同时,加强与公安部门联动,建立环保公安协作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办案协调和案件移送制度。去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次,检查企业200多家次,查处倾倒危废及非法转移危废案件17起,处罚金额72.5万元,刑事拘留33人。 (三)强化政策保障。一是出台固废污染防治政策。我市出台了《深入推进市区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的实施意见》《杭州市推进“五废共治”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的两个行动计划即《杭州市“五废共治”能力提升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及项目推进情况,印发《进一步加强全市固废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以生活固废综合治理为核心,系统规划、整体推进“五废共治”各项目建设和全过程管理。二是加强经济杠杆调节。实施生活垃圾总量控制:2015年起,市政府按年度向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下达总量控制目标,各地进一步细化分解到街道(乡镇),并纳入目标考核。建立环境改善专项资金:从2017年起,生活垃圾输出城区根据处理量缴纳环境改善专项资金,由市财政统筹管理,拨付给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输入城区。调整环卫有偿服务机制:从2018年起对非居民建立生活垃圾超量加价收费机制,基准内外实行不同收费标准。 (四)坚持规划引领。我市统筹固废污染防治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焚烧及分类减量等相关环境设施布局,坚持高起点规划、全市域布局、全固废协同,编制了《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按照“焚烧处理为主、生物处理为补充,填埋处理为保障”的思路,形成“三园三厂多点”的固废处置设施布局。规划临江循环经济园产业园,总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平方公里,产业链全面,功能完善,杭州未来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主要设施已基本考虑在内。 二、取得的成效 (一)固废处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进展。一是生活垃圾处置基本满足需求。目前,我市共有生活垃圾处置设施15座,总设计能力13530吨/日。其中焚烧设施7座,处理能力8200吨/日;卫生填埋场4座,处理能力4530吨/日;餐厨和厨余项目共4座,处理能力800吨/日,基本满足垃圾日处理需求。九峰环境能源项目(3000吨/日)已于今年4月8日投入商业运营,有效缓解了我市生活垃圾的处置压力。天子岭厨余项目(200吨/日)、餐厨废弃物处理一期项目(200吨/日)已建成投运,目前正在筹建二期项目,萧山临浦一期(200吨/日)和钱江(200吨/日)两个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建成试运行。二是危废处置取得突破。目前,全市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35家,固体废物年收集利用处置能力150万吨,基本实现区域平衡;污泥处理设施9座,处置能力约180万吨/年,基本可以解决当前我市污泥处置出路问题。建成并投运第二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项目,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扩建至4万吨/日;全面启动飞灰处置项目、第三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项目和七格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三是建筑固废治理全面推进。目前,建成投产建筑拆除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点40余处,年处置能力在1200万吨左右;建成投产泥浆泥水分离点(处理点)10个,年处理能力800万方左右。全市各区已至少建立1处临时资源化利用点,装修垃圾收运在江干区进行了统收统运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三化四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扩大分类覆盖。今年已完成新推分类小区641个,市区参与垃圾分类的生活小区达2672个。今年计划再新推490个,达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0%,其中主城区实现全覆盖。二是开展示范创建。已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31个、市级示范小区122个,计划到年底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达到60个、市级示范小区达到200个。三是落实强制分类。率先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强制垃圾分类工作,计划在10月底前机关事业单位强制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四是创新工作举措。邀请绩效信息员、民评代表、媒体记者、热心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垃圾分类监督检查。218个小区开展智慧垃圾分类试点,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分类准确率。126个小区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强化分类投放环节的监督管理。 (三)再生固废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培育了一批不同类型的智能回收平台,一批高素质人才和社会资本进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为居民交售再生资源提供了便利和优质服务,目前新的回收模式已覆盖市区300多个居民小区。涌现了“虎哥回收”等新的回收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赞同。 三、存在的不足 (一)末端处置能力仍需提高。固废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比较明显的短板,以及由此衍生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一是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今年,市区生活垃圾最高日产生量已超13600吨,现有的垃圾焚烧厂满负荷运行,天子岭项目已经达到中央环保督察的5500吨/日上限临界值。二是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能力偏小。我市危险废物的处置规模很大,但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置的种类不完全匹配。仅有杭州立佳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和杭州第二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具有固体废物焚烧和填埋处置能力,综合处置能力偏小。三是医疗废物处置脆弱。我市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只有一家(杭州大地维康医疗环保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现有处置场地周边楼盘建设迅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随时都有被迫中止运行的可能。四是飞灰处置存在缺口。目前,全市飞灰利用处置设施有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飞灰填埋专区、临安接官岭飞灰填埋场、富阳富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飞灰水洗脱氯预处理设施,飞灰处置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市的飞灰处置需求。五是污泥处理能力不平衡。全市污泥处置能力与污泥产生量基本平衡,但不同区域的污泥处理能力不平衡。 (二)垃圾分类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源头减量还不到位。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绿色生产消费还不到位,有待加大管控力度,从源头上降低垃圾产生量。二是分类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基层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市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参差不齐等原因,市区垃圾分类质量普遍不高,错分错投现象还比较普遍,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获得感不高。三是回收利用渠道不够畅通。可回收资源总量水平偏低,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既影响分类质量,也增加了末端处置压力。 (三)管理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个别企业个人利欲熏心,守法意识薄弱,唯利是图,在利益驱动下不惜铤而走险,实施固体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基层环保部门的固体废物管理和执法监管力量薄弱,特别是区(县)市级固体废物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能力不足。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固废体系统筹。一是抓区域统筹。在提高处置能力方面,我市坚持城乡一体、整体谋划推进,构建覆盖“大杭州”的垃圾处置格局,形成“全市一盘棋”。新增建德生活垃圾焚烧、淳安县生活垃圾环保处理、临安焚烧厂二期项目,各项目所在地积极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区域共建共享。二是抓机制统筹。为确保全市域布局建设的处置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将提前谋划有关全市域统筹调度处置、定价机制、支付机制、以及政策补偿机制等工作,确保与项目建设同步生效。三是抓“大固废”统筹。抓好生活固废、污泥固废、有害固废、建筑固废和再生固废等各种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及治理工作,系统性地缓解垃圾治理的压力,从根本上破解“垃圾围城”的危机。 (二)加快固废能力建设。一是切实加快临江垃圾焚烧项目进度。按照“2020年建成投运”的既定目标,加快推进临江垃圾焚烧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启动市第三固废处置中心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市第三固废处置项目(含医疗废物)建设推进方案,按照9000吨/年焚烧、以及10万立方米库容的规模设计建设,确保与临江垃圾焚烧项目同步启动、同步建成。三是加快推进分类减量综合体,推进城东、城西、之江、萧山、天子岭五个分类减量综合体建设。四是协调推进飞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计划今年建成建德、桐庐、富阳、临安4个飞灰水洗后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届时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市飞灰处置出路问题。做好全市飞灰的统筹处置和联动调度。 (三)做好“三化四分”工作。一是强化源头减量。制定出台低价值物回收处置、净菜上市、洁净农副产品进城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巩固提升生鲜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等资源化利用成效。加强垃圾清运管理,逐步扩大餐厨废弃物规范收运覆盖范围。强化“限塑令”执行、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探索快递包装回收等工作。二是深化回收利用。提炼优化智能分类、积分激励、干湿分离、上门回收等垃圾分类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支持,加快回收网络建设,继续推广“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培育垃圾回收创新和骨干企业。三是提高分类质量。细化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落实垃圾分类专管员制度,加大对分类投放环节的监督,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深化垃圾分类“双随机”检查制度,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强化以片区为单位的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加大执法支撑保障力度,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执法专项行动,浓厚氛围。 (四)强化考核督查和执法监管。一是进一步强化监督考核和问责通报机制,对临江园区项目、飞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分类减量综合体等项目重点跟踪指导,及时掌握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做好应对处理,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建立联动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报送信息。二是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执法。加强监督管理,严查违法行为。对非法处置、违法倾倒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对不按规定进行分类的单位、个人加强教育处罚力度。始终保持打击各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有效遏制固体废物乱倾倒、乱处置的现象。建立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五)加强宣传引导和公众参与。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借助现代媒介、第二课堂、宣讲团、公益广告、故事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二是促进部门合力。在机关事业单位先行的基础上,做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公共场所等的带头分类工作。三是创新工作举措。邀请绩效信息员、民评代表、媒体记者、热心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垃圾分类监督检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