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暖回家路
杭州, 我们来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2-24 09:16:11 星期六   

云南小严一家人

丁大妈刚接到弟媳妇

李女士和儿子

老杜一家三口和小姨、姨夫。

昨天是大年初八,杭州火车站(城站)地下一楼到达出口,多半是从全国各地返程的旅客,一家人从老家过完春节,带着大包小包回杭。

抵达城站的火车大多是普速列车,以及少数往返沪杭的动车组列车。工作人员说,这两天是返程高峰,城站往返全国各地的列车很多,其中以云、贵、川等地旅客较多。

每趟火车抵达后,旅客们拿着火车票从六个出站口依次出来,大家的笑容都挂在脸上,似乎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到达中心广场后,大家的脚步变得快了许多,急匆匆地从左、右两个自动扶梯到地面,或径直往前乘坐地铁1号线。

几分钟后,人群很快散去。下一波蜂拥的返程旅客即将到来。

27岁小严外出打拼的第一站选择杭州

为什么外出打拼的第一站选择杭州? 老乡推荐的,说这里活多 小严是我昨天见到的第一个旅客。

27岁的他,皮肤黝黑,一问老家,他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答道:“云南的”。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几乎是拖家带口,大包小包共6个,里面装的全是衣服,这次一起来的还有妈妈、老婆和4岁的女儿。

为什么外出打拼的第一站选择杭州?

他说,老乡推荐的。问他有没有打算、准备在杭州干什么?他一愣,盯着一旁的妈妈,又摸了摸后脑勺,“还不清楚呢,老乡说这里活多”。

小严是家里的顶梁柱,在老家种油菜、烤烟,一年下来有3万元的纯收入,去年家里的房子刚刚翻修,邻村的老乡去他家玩,跟他讲起外面的世界,他听得入迷。

“我都在山沟沟里,从没出来过。”这趟旅程,小严一家人从云南兴义出发,坐了33个小时火车才到杭州,昨天见到他时,他正拿着手机查公交车,老乡没时间来接他,让他坐公交车去余杭。

问他今年有啥想法。

小严说,想是想赚点钱,不过也不太指望很多,找个活干先吃饱饭,如果能把种油菜的钱赚上,那就再好不过,孩子慢慢大了,他要扛起这个家。

每年都到城站接亲戚团聚 一家人和和气气比什么都好!

每年春节,80岁的丁大妈都要到城站接亲戚,十几年来从未变过。

昨天下午1点多,她带着两个孙女又出现在城站,这次她要接的是自己64岁的弟媳妇。“我家就住在城站附近,走路十来分钟,弟媳妇在诸暨,其他亲戚都提前到了,就差弟媳妇团聚,全家人又可以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十几分钟后,弟媳妇孙大姐下了火车,还没走出出站口,丁大妈就着急小跑到弟媳妇身边,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弟媳妇笑着说,“姐姐,你身体还是这么好啊!”

丁大妈说,现在生活条件都已经很好,每次家里的亲戚来杭州,她都要主动露一手,每年春节,全家人吃吃饭、围在一起聊聊天,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大家和和气气,幸福美满,比什么都好。”

小王跟女友的新年愿望不约而同——结婚!

小王的老家在江苏南通,今年第一次没有回老家过春节。

3年前,小王大学毕业后来到杭州,在滨江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去年上半年,小王认识了公司的一个湖北女孩,这个春节,他去了女孩的湖北老家。

昨天下午,两人刚下火车,手拉着手笑呵呵走了出来。小王说,女孩父母对他很满意,但对方只有一个女儿,希望他们能回湖北发展。

这让小王和女孩都有些为难。

女孩说,其实她不太想回老家,杭州发展条件好,互联网公司多,机会也多,而且父母现在身体都还可以,她想趁年轻在外好好赚点钱。

小王的想法更简单些。他说自己刚在公司稳定下来,正打算好好把事业再上一个台阶,加上朋友们都在这边,虽然女孩家就在武汉市区,但突然换一个环境,对他来说不太适应。

小王和女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女孩父母倒也没有再为难,让他们再回到杭州相处一段时间。

我跟他们说,要不合个影吧?两人都婉拒了,“公司的同事还不知道(我们的关系)呢,要是上了报纸,上了头条,全都知道了,还是低调些……”

新年有什么愿望?

两人几乎同时回答:“结婚!”

也许是万万没想到,两人彼此看了一眼对方,哈哈大笑。

杭州媳妇回娘家过年 想把服装生意带到娘家那边做

车站出站口的自动扶梯旁,李女士和13岁的儿子一身红衣服,等着老公来接他们回家。

李女士是杭州媳妇,老家在丽水。

这个春节,她带着老公、儿子回到娘家过年,因为老公要值班,大年初三提前回到杭州,李女士和儿子两人直到昨天才回来。

李女士在四季青做服装生意,去年生意还算不错,年收入几十万,日子越过越好。

这次回娘家,李女士见到了很多初中、高中同学,丽水老家的环境比以前更好了,很多河道都清理过了,全都是青山绿水,农家乐也办得热热闹闹。

她说,如果将来有条件,也想把服装生意带到娘家那边做,或者办一个农家乐,让游客们尝尝家乡的味道。“不过,最主要的是希望一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老家的年味扛在身上一点都不重

今年想把大儿子接到杭州读书

这个春节,44岁的老杜过得特别开心。

老杜老家在湖南怀化,一幢20多年的房子建在山上,老杜说,村里几乎有一小半人都在杭州务工。

去年年底,当地乡政府将山上的几十户村民全部移民到山下,老杜全家6口人搬进了120平米的大房子,虽然还没有装修,但一家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新房里过了第一个春节。

昨天他带着老婆、8岁的小儿子回到杭州,100多斤的腊肉、年糕、酱鸭等老家特产,扛在一根细细的扁担上。跟他聊天时,他都舍不得将扁担卸下来。“都是老家的年味,扛在身上一点都不重!”老杜乐呵呵地笑着。

老杜在杭州干了13年,在萧山一家五金加工厂上班,老婆做汽车配件,两人一个月有7000多元的收入,住在萧山一间每月800元的出租房里。

夫妻俩今年最大的愿望,是把大儿子接到杭州来读书。

“小儿子在萧山一所公办小学读书,离家有18公里,路是有点远,好在儿子成绩好,大儿子我现在还在想办法把他带到杭州来读书,每年也就春节回家见一次大儿子,他现在正值青春期,我们还是希望留在身边照看。”老杜说。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首席记者 杨丽 记者 董吕平 文/摄  编辑:许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