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的年货变迁透出消费升级 ​年的味道是回忆的味道
2019年02月02日 09:55:37 星期六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记者 朱银玲)

日历翻过一天,新年就近一点。

每当这时,有人就会问:“今年年味是不是又淡了些?”

年味是什么?很难说清。是春节前夕的大红灯笼,是翘首期盼的年终奖,还是每当想起就倍感温暖的家人团聚?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年味,是回忆。是那衣柜里新衣发出馨香,是灶台上油锅里肉圆子滋滋的声响;是追逐打闹着往火堆里扔鞭炮,是甜梦中黏牙的大白兔和金丝猴。

年味,还是那藏在年货里的小小惊喜,是走亲访友的那份心意。

我们不会一直年轻,但总有人,一直年轻着。从年货里,我们,也可以窥见青春。

于是,我们找了四代人,来回忆他们记忆中的年货。引来一片共鸣:“对对对,我们那会儿的春节就是这样的!”

在“60后”的记忆中,白糖拿红纸一包,那就是顶尖的年货了;在“70后”的印象里,一袋袋干瘪的李子干是只有春节才能享受的美味;“80后”记得,收到旺旺大礼包可以乐半天;“90后”对年货鲜有感觉了,因为他们随时都可以上淘宝、天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了,如果长辈送来一台苹果产品,也是极好的。

春节虽与记忆中不同,年货也一年年更迭,但快乐和温暖是不变的。

“60后”老江:

红纸包白糖就是顶尖年货

“那个时候啊,物资匮乏,尤其是农村。”如今近60岁的老江,回忆其儿时的春节,就像拉开了一部长电影的序幕。

老江是临安高虹镇人,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兄弟姐妹多,就意味着好吃的东西,基本与你无缘。

“想吃鸡鸭鱼肉,就只能盼过年。等重要的客人来了,妈妈就会杀鸡杀鸭,那是我们兄弟姐妹最兴奋的时刻了。”然后就有的吃了?不是,老江和兄弟姐妹们得等,等什么呢,等客人走了。

“来一拨客人,吃了一些,妈妈就会收起来,放到第二拨客人来的时候,热一热再吃。就这么一直等到不好意思再拿出来招待客人的时候,我们就能吃了。”

想起这些,老江笑了,摇了摇头:“想想那会儿,什么都特别珍惜,现在吃喝不愁,幸福感却少了。”

她说,那会儿,鸡鸭鱼肉是只有过年才会一起被摆上桌的,也只有重要客人才有这样的待遇。而客人带什么礼物来呢?红纸包一包白糖,或者红糖,就是“客气”的客人了。

“70后”刘远:

自家做的年货是离不开的乡愁

“想起来都流口水,可惜今年不回去过年。”1970年出生的刘远,是江西赣州人,也是客家人。

刘远记忆中的年货,离不开腊肉和腌制品。

自家晒的牛肉干,配上辣椒干、姜丝,用旺火爆炒,是一绝;门前鱼塘里抓上来的鱼,晒成鱼干,用酒酿闷炒,是二绝;养了一年的猪,提前两个月早早杀了做成腊肉,腌猪耳、猪舌……是三绝;嫩豆腐中间挖个洞,放进肉末,做成口感独特的酿豆腐,是四绝。

“光是猪肉做的腌制品,就能摆一桌,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见香。加上用米浆放簸箕上晒干切块,油炸后做成的汤皮,用芋艿做成的米果丸子,满满一桌都是年味。”如今,离家千里,刘远常常惦记家乡的那口味道,“不过现在有了天猫这样的平台,网购方便多了,想吃了,就去家乡的特产店里买一点,顶多两天就寄到了。”

作者:记者 朱银玲 编辑:郑海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