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典:书生报国尺幅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4-29 14:42:43 星期一   

光明网-光明日报 记者 姚晓丹

当代中国比较法学奠基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潘汉典先生已经99岁高龄了,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跟随老先生10多年的入室弟子白晟告诉记者,老先生关心的,依然是学术动态和弟子的学术活动。谈及学术,老先生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畅谈。尽管业内有口皆碑,潘汉典却很少进入媒体视野,这与他低调平和的个性有关,唯爱学术,心无旁骛。

让我们穿越百年风云激荡,走近潘汉典的治学之路。

潘汉典的开蒙时代,父母有言:“上学就上最好的。”中学期间,他考取了著名的广州培正中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迫停课迁校至澳门,潘汉典亲身经历了战乱,家中多年收藏的书籍也多散失,但他仍发愤读书,以总分第一名获得“学业成绩优良特别奖”银盾牌。2015年1月,94岁的潘汉典收到母校的刊物《广州培正通讯》,高兴极了,将刚出版的译作《博登海默法理学》赠予母校,并亲手写了感恩回信,信中将每一位师长的名字都点到了,连国画老师、音乐老师也没有落下。

受从事律师职业的父亲影响,潘汉典大学就读于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同样因为战争,潘汉典入读东吴法学院期间,学校被迫四度迁址:慕尔堂——慈淑大楼——中华职业教育——新寰中学——爱国女中。他的弟子白晟清楚记得,2012年前后,有一次潘先生在学院路校区课后与学生小聚,偶然忆起抗战时期的求学艰难经历:1942年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潘汉典,得悉远在香港的母亲因病逝世。因战火阻隔,甚至未能奔丧。母亲“遗命续学”,他只有含悲苦读,学业一直处于年级前三位,而且掌握了英、法、德、日语。说到动情处,老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毕业前夕,潘汉典受命编辑《年刊》,在东吴法学院1944级年刊的扉页印着十分醒目的“献词”——“敬以此册献给母校与祖国”,拳拳爱国心跃然纸上。

正是浓烈的爱国情,1949年,潘汉典虽然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奖学金,但最终,他选择留在国内继续从事教学研究,这个选择,当然也是“最好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姚晓丹  编辑:张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