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良渚人已经开始养猪
而当时周边区域人类还是以狩猎为主
“5000年前良渚古城里的人已经饲养家猪,而我们对比上海江苏一带的很多考古遗址发现,他们还是以狩猎为主,吃的是野生鹿科动物,说明什么呢?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可能在政治、经济甚至文化上,要高于最起码是辐射影响周边区域的。”
动物考古,首先能够根据动物群的构成、灭绝物种,得出史前年代序列,建立年代框架,复原文化史和古气候环境。然后,根据人类当时的取食方式,比如狩猎、饲养还是食腐,可以判断出当时的生产业经济模式,狩猎采集、畜牧、农业、动物驯化和家畜的出现、食物构成、食物的加工方式、消费模式等。
“还可以根据出土动物骨骼的痕迹分析判断出当时的社会层面,包括仪式、葬俗、祭祀、占卜、宠物、社会分层、交换与贸易等内容。”宋姝说。
她的眼里每一块骨头都会讲故事
除了实验室里的研究工作,宋姝也要直接参与到田野考古发掘中,对动物出土现场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判断。
“我们动物考古人员不在现场,可能会错失、忽视一些重要信息。”
“比如说在工地,有人挖到一些骨头,我就要去现场,首先看出土的环境,然后想着怎么把它们带回来。一般就是两种方式,一眼能看到可以拣出来的大骨头,就直接打包回来,还有些很小的,一般在淤泥里,就需要用一个0.5cm×0.5cm的网筛,组织人员过筛,里面会有各种小鱼料小骨片,混杂在一起,分挑一下,筛选出再带回来。”
带回实验室后,宋姝还要对动物骨骼进行记录,在一张小标签纸上,标注清楚骨骼种类、发掘地点、发掘时间、探方标号。
动物考古专家宋姝整理的骨骼标本。
“信息要精确,同一个地层,比如七层,我就要把所有七层的骨头放在一起,因为证明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如果说把七层和六层放在一起,那两个时代就混乱了。”
一般鉴定有几项内容,性别和年龄的鉴定,包括这个骨头的部位,它是一个头骨、股骨还是一个肱骨,都要判断,还要对骨头上面的痕迹进行观察,是人工痕迹还是自然痕迹,都要区分。
“有的骨头上可以观察到一些动物身上的病理现象,比如腿上骨折、脊椎上骨质增生,由此可以反映出当时人类活动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宋代什么时候有牛耕,然后在牛的那个肩胛骨上就能看到拉犁的绳子留下的痕迹。” 通过骨骼形态学的测量和观察、定量分析、年龄结构统计、考古学现象推测、新的动物种类、同位素分析、DNA分析等一系列依据来判断家养动物。
“我们现在经常利用的,像碳氮氧同位素,可以判断这个动物当时吃什么。锶同位素是可以溯源的,就是可以看这个动物从哪来的,就是从动物骨骼里进行这个同位素检测,跟当地的水土做对比,看它是不是本地的东西。如果说跟这个地区数值范围有差异,那我们可能就要找它从哪来的?是不是通过贸易从别的地方运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