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守一方土地 中草药文化飘香百年
发布时间:2019-09-18 10:22:37


在闹市河坊街区,坐落着一方鼎鼎有名的徽派药局,那是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所建的胡庆余堂。药店所辐射的古建筑群落,保留了江南建筑温婉大气之风,这古色古香的药店凭借其“戒欺”之祖训,始终散发着幽幽草药香。

坚守:闹中取静 从未挪地

胡庆余堂自1874年成立至今,140多年一直落在现在的位置,从未挪地。层层院门隔绝墙外喧嚣的闹市,这里宁静清幽。

走进胡庆余堂的营业大厅,“真不二价”的金牌匾被高高挂在正中央,两边抓药的柜台仍然在运作,柜员们熟悉的手法往往能让人驻足许久。在那中药柜门的开合之间、传统杆秤的丈量之间、牛皮纸包裹中草药折叠之间,中医药文化在140多年里飘香甚远。

经过曲径长廊,一侧是一方小小的鱼池,不走几步便可以看到一扇木门,上面挂着块“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描金牌匾。进门后登上一个朱红色木质楼梯,便到了博物馆二楼,因为全是木头建造,走起来空空的回响,添了几分古韵。

从二楼俯瞰,天井、白墙黛瓦、铁草银杏桂树、古朴门窗,皆是古时装修模样。曾经胡庆余堂的格局为“前店后场”,前面厅堂供老百姓看病抓药,后方屋舍便是制作工场。如今,这个曾经用于药材加工的后庭已被改建成胡庆余堂中医药博物馆,博物馆内除了陈列着成千上万种中草药原材料,还有药房老师傅展示传统制药工艺。切片、泛丸……种种传统制药手艺向现代世人展示着深奥的中药文化。

“戒欺”:做人要对得起人家

泛丸的老师傅丁光明正铿锵有力、势如疾风地运筹着手中的药匾,只见他用筅帚沾水刷上药匾使之湿润,再添入一定剂量磨好的药粉,便开始大幅抖动起来。匾中的一大捧药丸跟着丁光明手臂的节奏统一旋转跳跃,药粉和水在一次次融合间形成了药丸。

与方才动作干练的严肃老人形象相反,丁光明放下药匾与记者谈论时,回归了慈祥原貌。他缓缓地说出他与这座药房的故事。

1966年,丁光明来到胡庆余堂,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变成身怀绝技的制药大师。他回忆道,刚进胡庆余堂的两年,自己被分配在丸片车场的粉碎车间,师父把他晾在一旁做些粉碎、萃取,打下手的机械活,不太需要技术。但是丁光明耐不住,总是在一旁“偷师学艺”,观察师父的手法,默默琢磨。

两年之后,他的态度和显著的进步得到师父的认可,便开始被重点培养。不久后,有老师建议他到丸剂车间工作,而原来粉碎车间的师父舍不得丁光明,因为这事,两个老师为了“抢人”吵了一架。丁光明回想起这个桥段,难言得意笑容。

后来丁光明在丸剂车间工作一直待了下去,并在车间内的细料工作组中,专门制作高难度的精细药材。

“最难的是六神丸。”丁光明告诉记者,六神丸中含有麝香、冰片等六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它成丸后的直径要维持在1毫米左右,一公斤原材料做40万粒,任何环节的力道都要做到“刚刚好”。

说起对胡庆余堂祖训——“戒欺”的感悟,丁光明提起一桩与师父之间的故事。

自己还是学徒的时候,在制作一味中药丸过程中,熬好的一大锅阿胶产生焦味达不到标准,师父要求丁光明把它全部倒了,师傅还自掏腰包重新购置中药让他重做。丁光明记忆犹新,一开始还有点不舍,犹犹豫豫,正纳闷呢,师父则对他说:“做人要对得起人家,做药是件良心活,不达标的药我们不能做。”丁光明觉得,师父讲的就是胡庆余堂的祖训“戒欺”。自那以后,丁光明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认认真真避免出半点差错。如此这般,140多年来,胡庆余堂始终秉承“戒欺”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坚守品质。

前进:传承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

现在,胡庆余堂仍然师徒相承,人才横亘老中青三代,十分稳定。退休后,丁光明主动要求继续留在胡庆余堂国药号,“我在家闲不住,现在带带徒弟,这门手艺需要继续传下去。”

在中医药学子心中,胡庆余堂仿佛一座高等学府,亦是工作的最理想地。每年,来胡庆余堂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学子不计其数,能留下来则是不可多得的荣耀。据了解,在每年全国中药技能调剂的比赛中,前十名多半是胡庆余堂的弟子。国药号严谨、“戒欺”的工作氛围,使这里少有人才流失。

除了传统看病和抓药服务外,胡庆余堂也在不断探索新渠道促进新生。

胡庆余堂线下开设博物馆、药膳馆、咖啡馆、化妆品店、……一系列既时尚又养生的连锁机构纷纷开业,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带入了年轻人的生活,紧跟现代潮流。此外,为了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机,胡庆余堂还加入了新零售行列,先后入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仅2018年双十一的销售规模就已达到1000万元。

每日门前过往游客熙熙攘攘、人潮汹涌,百年传承下的胡庆余堂静静坐落,见证着周遭事物变迁。在这一方土地上,它的“变”与“不变”,使之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向前。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楼子璇 通讯员 蒋成杰   编辑:刘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