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华丽守住“初心” 胜利剧院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9-09-18 10:22:37

2004年的胜利剧院

1935年的1月18日,是一个普通又明媚的日子,民国女神阮玲玉来到西湖边一家当时名为“联华大戏院”参加剪彩,红色的绸带轻轻地落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的喝彩声中,“胜利剧院”历史的页脚被缓缓掀开......

历史动荡,风云变幻,胜利剧院已走过80余载。门口的招牌几易其名,从联华大剧院、东和剧院、国际大戏院、胜利大戏院,到最后解放后的“胜利剧院”,每一次更名,都铭记着一段沧桑的历史。

从回忆中抽身而出,再看着眼前繁华的商业街道,平起的高楼,身边的车水马龙,像是做了一场有关前世今生的梦。

民国女神阮玲玉剪彩 动荡历史中五度易名

胜利剧院办公室主任王炜在胜利剧院工作了30余个年头,这三十年间,他见证过胜利剧院的衰败与辉煌,更怀揣着很多外人不曾了解过的故事。这次,我们邀请他来讲述有关胜利剧院“前世今生”故事。

“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胜利剧院,那就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同时亦是在原址保存最完整的剧院。”王炜开头便介绍道。

胜利剧院前身为联华大戏院,创建于1935年,由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和杭州杨姓商人联合建立。剧院地处龙翔桥集市附近,毗邻西湖,那是当时杭州最核心的位置。

“当时它是浙江省最高档的剧院,硬件设施是最好的,面积和现在相似,建造时有一千多个座位。”当年的宣传广告上用的关键词建筑伟大、温暖如春、座椅沙发等,可见一斑。

故事的开头总是精彩。开业仪式上,阮玲玉和黎铿的剪彩让剧院名动一时。阮玲玉剪彩之后,她主演的电影《神女》,在杭州连映16天。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不久后阮玲玉服安眠药香消玉殒,这次剪彩也成了阮玲玉生前出席的最后几个活动之一。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随后,胜利剧院开始在历史的洪流中颠沛流离。1937年12月,日军分批进入杭州。次年,联华大戏院被日本人改名为“东和剧场”,每周2天放映日本影片。1939年,又改名为“中华大戏院”。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管剧院,将“中华大戏院”改名为“国际大戏院”。因为政府亲美,国际大戏院与米高梅、派拉蒙等八大公司签订合同,专映好莱坞影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庆祝革命的胜利,国际大戏院又改名为“胜利大戏院”,1950年正式变更为人们所熟悉的“胜利剧院”,此后步入了发展的“高速期”。

曾为杭州文化“风向标”无数大师从这里走向世界

胜利剧院,对杭州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年轻的杭州人眼中,它可能是公交招牌上的四字站名。但是在许多头发花白的老人记忆里,那里不仅收藏着自己青春的记忆,更是杭州文化的“风向标”。

在王炜幼时的印象中,那里曾经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现在任何一家“网红店”。“在我的小时候,能去那里看一场电影是值得炫耀一年的事情。剧院的门口常年排着长龙般的队伍,很多好的电影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在19世纪50到70年代,胜利剧院是全省演艺的金字招牌。在这里登台的大师不胜枚举,尤其是越剧明星,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尹小芳、陈佩卿等轮番登台。

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昆剧《十五贯》从胜利剧院走出。十七年后,越剧《五女拜寿》也是在胜利剧院排练、首演,然后赴港演出,最后造成轰动。

曾经,盖叫天、苟慧生、白云生、侯宝林、袁雪芬等老一辈的艺术家几乎在胜利剧院轮番登台演出过。

这些文化长河中璀璨的名字,与胜利剧院的渊源,在如今的胜利剧院的墙壁上被一张张老照片印证着。他们的存在,如今彰显着胜利剧院的精神内核。

竖起“周末戏剧金舞台”金字招牌 摸索出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杭州现有剧院中,胜利剧院不是最华丽的,却是最有历史的,而历史从来都是充满着曲折,胜利剧院在新中国成立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却又在90年代末期遇到了“瓶颈”。

“90年代,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歌舞厅、录像厅、迪吧等文化娱乐设施越来越多,对剧院冲击性很强,越来越少的人来看电影,经济效益越来越差。”

当时,有关“拆除胜利剧院”的言论喧嚣而起。但是杭州的市民对胜利剧院怀着“老底子”的眷恋,而且很多的老一辈艺术家,每年人大政协会议都会提案提议保留胜利剧院。

如果说这些是给胜利剧院留存罩上了一层“保护罩”,那么政府的扶持则是给胜利剧院的发展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记者走进胜利剧院的舞台,与新建的剧院比,这里确实显得有点局促,但是这对听戏来说,却有着独特优势。观众与演员的距离,近在咫尺,听唱腔,品身段,看表演,效果都是极好的。

因为胜利剧院戏剧演出的先天优势,省文化厅几乎每年划拨财政资金对内部装饰、舞台灯光等设施进行维护和升级。

为了让传统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要看戏,到胜利”这六个字更加深入人心,2010年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的大力扶持下,胜利剧院推出“文化惠民”品牌项目——“周末戏剧金舞台”和“小伢儿”金舞台。由此,剧院抓住传统文化戏曲这一块,将其作为胜利剧院的“硬内核”,于是,胜利剧院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大转身”。

王炜介绍说,“周末戏剧金舞台”的推出,对观众来说,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戏看,并且都是惠民低票价,一般30元就能看一场好戏。对票友和业余剧社来说,剧院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并且场租费全免。对专业剧团来说,这个舞台将戏迷聚合起来,为专业剧团汇聚了一个稳定而忠实的观众群体。

“‘周末戏剧金舞台’就像一个传统戏曲的生态园,观众、票友、剧团,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胜利剧院发展还有其它的触角。在门口的演出预告屏上,除了经典戏曲,可以看到不乏时下热门电影和话剧。

对未来的发展,王炜的语气重充满了信心。“近年来,我们也紧跟潮流,引进热门话剧和优秀儿童剧,无论是演出数量和质量均很有保障。去年电影行业滑坡很厉害,但胜利剧院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近年来,我们找准了自己的发展路子,效益逐年上升,发展很稳。”

八十余载,胜利剧院几度浮沉,曾经它因戏而起,如今它因戏而生。可以看到的是,当下的胜利剧院早已褪去华丽的外衣,继续选择在那一方古朴的建筑里不争不抢,守护初心,酝酿自己的“好戏”。

曾经“要看戏,到胜利”,以后亦是。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郑维维 通讯员 王敏锋   编辑:刘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