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城区在马市街与直大方伯的中间,隐藏着一个清幽的小巷——小营巷。据《杭州市志》记载,在南宋时期,曾为朝廷禁卫军金枪班、银枪班驻地,因禁卫军小营部队驻扎于此,故称作“小营巷”。如今,小营巷早已闻名江南,故称作“江南第一名巷”。
这条坊巷既有白墙黑瓦的老墙门,也有青砖实叠的西式小楼,旧巷老街,古树古木,或青翠,或黛黑。小巷深处,钱学森故居坐落于此,中国杭州小组纪念馆在故居内“新生”。
在这里,你能够见证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段值得被记忆的缩影。
旧址消逝 记忆犹存
那是在1922年9月初,时任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的徐梅坤召集在杭的3位党员:于树德、金佛庄和沈干城,在皮市巷3号会面。
一个简短的仪式过后,徐梅坤宣布,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成立。自此,浙江省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诞生,浙江人民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上世纪80年代,皮市巷3号住宅(现香溢大酒店所在地)被拆除。直到1992年9月,在香溢大酒店的东面留下了刻有“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个地方组织”的纪念碑,为这块土地保留最后一丝记忆。
十九年之后,这个杭州乃至浙江省第一个党团组织诞生地以另一个全新的样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2011年,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在小营巷方谷园3号建成,自此成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
任它更新交替 永葆生命力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当时小组成立前的场景,站着的这位是徐梅坤同志,他是中共杭州小组的创始人,其余三位为组员……”讲解员施筱楠平均每天要进行一到两场的讲解工作。她曾接待过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也迎接过海外留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为一批又一批的党员队伍讲解。
2014年,“80后”的施筱楠加入了纪念馆的讲解队伍,“当时我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一开始都是靠死记硬背。” 施筱楠大致估算了一下,至今工作4年多,她已经讲解了有两三千场。一次次的沉淀与实践,让她慢慢融入了这里,那沉静又古朴的历史感。
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犹如一位年迈的老人,需要细心呵护,“因为这里的建筑属民国时期,当遇到台风或暴雨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漏水的情况,需要定期整修。” 施筱楠说。
新时代小营人 延续红色精神
岁月的变迁与更替,抹去了曾经的光辉,遗留下的建筑所赋予的地标性意义是什么呢? 在这些小营人身上,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据了解,曾经的方谷园3号属住宅区,居民孙玲美就曾居住于此,直到1980年才搬迁至杭州第一批标房——银枪新村。
如今,66岁的孙玲美是小营巷居民委员会的一员,在时间的长河中,她依稀记得毛主席走过小营巷的场景,她加入了社区组织的“敲门行动”小组,担任“红巷老舅妈”……不厌其烦地倾听居民的声音,为他们答疑解忧。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是不知道的,我们需要这些场馆,来铭记历史,不让它被时间冲走。” 孙玲美说,自己的热心是受了曾任居委会妇女委员的妈妈影响,“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我的思想跟党员是一致的。”
正如这位党员金建明,他热衷于做好人好事,会在起火时,冲进火场将一个独居老人背出;会资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64岁的金建明表示,父亲对他的影响很深,“我的父亲是一位党员,也是一位劳模。”
在金建明小时候,三代同堂,八口人住在一个36平米的小房子里。“原本我们是有机会住更大的房子的,但爸爸将分配来的房子让给了更需要的人。”如今,金建明也成为了一名党员,并一直协助小营巷居委会的工作,眉宇之间依然带着坚定的神色犹如他年轻时候一般。
这些传承着先辈革命精神的小营人,用他们朴素而踏实的行动力,让我们看到了红色精神的传递和延续,就像当年中共杭州小组的共产党员在浙江大地上燎原、燃烧。从皮市巷3号这个红色起点出发,在浙江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一个又一个共产党人奋进的足迹。
“坚决跟着党干革命,永不变心。”徐梅坤所说的这12个字以具象的形态印刻在场馆内,也深烙在人们心中,久久散发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