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杭网聚焦>>
 
创新复制“邵医模式”浙大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发展跑出“加速度”
2019年09月25日 10:50:37 星期三  都市快报

在杭州所有的三甲公立医院中,有这么一家医院,他是最年轻的,从建院到现在也才25年,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委员会管理制度、Attending负责制、“门诊不输液”制度、“全院病房不加床”制度、 一人一诊室……他还是国内首家加入MAYO CLINIC医疗联盟的公立医院,浙江省第四周期公立医院等级评审首家启动单位,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他创立伊始,便融合中西之长,走出了令业界称道的、独具特色的“邵医模式”,他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去年一年,有274家医院同行到邵逸夫医院参观学习,点赞“邵医模式”;国家卫健委、中央电视台也连续为“邵医模式”打call。

上周,浙江省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签约共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其中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就设在邵逸夫医院,并与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一起共建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今年是邵逸夫医院建院25周年,同时也是下沙院区成立6周年。6年里,下沙院区成为了创新复制“邵医模式”的实验田,以“中心化疾病诊治”、“学科交叉错位发展模式”为学科特色,以“就诊一站式服务”、“智能化物流运送体系”、“全自动药物分发系统”、“检查检验一体化医疗街”、“全流程智慧医疗服务”等服务特色,实现了邵逸夫医院跨越性发展;化身为钱塘新区的一张金名片,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价值愈加凸显,成为“市校合作”新典范;大力发展航空急救,助力健康浙江建设,为缓解百姓“看病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了邵医力量。

下沙院区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足迹,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利民如数家珍。看着下沙院区从无到有,到如今羽翼丰满,回望过去6年倾注的心血和付出的努力,刘利民说,就像一手带大了自己的孩子,一切都值得。

31岁成为浙大附属医院 最年轻的党委副书记

“我很早就走上了医院管理岗位,到邵逸夫医院之前,就已经在三家大型公立医院管理岗位任职,对于医院的管理,积累了不少经验。”

刘利民,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主攻心血管疾病。大学六年,他是学校篮球队、田径队的主力队员,曾经拿到过当年卫生部部属高校田径十项全能冠军,因为身体素质过硬,大家都误以为他是体育生。他知道,要当个好医生,不但医术要好,身体素质同样重要。

毕业后,刘利民进入浙大二院工作。因为出色的工作和较强的管理能力,1993年6月,当时还不到31周岁的刘利民成为浙大二院党委副书记,成为当时附属医院最年轻的院领导,早早地开始在医院管理岗位上历练。

之后的一段日子,刘利民又相继在浙大一院、浙大妇院的管理岗位上打拼磨练,他越来越成熟,管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2009年6月底,刘利民正式调入邵逸夫医院,和年轻的医院一起奋斗,一起成长。

2013年7月,对于刘利民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医院的下沙院区即将投入使用,他成为这个被各方寄予期望的新院区的开拓者与管理者。至此,他和下沙院区的缘分,再也解不开。

能不能在下沙院区创新复制“邵医模式”,如何引进人才?如何建设学科?如何服务患者?刘利民想了很多。经过近两个月的前期准备,2013年8月28日,下沙院区正式启用。

下沙院区启用初期,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是人才和学科的“荒芜之地”。而庆春院区地处市区,繁华热闹。两者一比较,很多医生、护士都不愿意去下沙院区工作,有时只能抓阄决定派谁去。

当时,为了稳定“军心”,刘利民几乎每天都在下沙院区食堂,和员工们一起吃午饭,边吃边和大家交流沟通,听听员工对医院的意见和建议。

刘利民深知,要想“引凤”,先得“筑好巢”。除了有计划、有目标进行专科建设、病区开放,他着眼于“筑巢”的细节,比如,他着力解决员工的吃饭问题,把食堂办好,不断推出创新美食,做好员工服务工作。

下沙院区的6号楼、7号楼,延续了庆春院区的1-5号楼编号,让员工有了更多归属感。更重要的是,给予年轻医护人员更大的发展空间。

慢慢地,人心一点点聚拢,人才一个个留下。大家发现,下沙院区拥有着更多展现能力和才华的机会。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几位护士,在庆春院区就是普通护士,到了下沙院区后,她们获得了很好的机会成长,现在成为了护士长,能独当一面,独立带领一个团队展开工作,人尽其才,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刘利民表示。

如今的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开放床位1425张,比庆春院区还要多100多张,年门诊量达到100万人次,住院手术量一年3万余台,成为市校(杭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学)合作的典范,极大改善了下沙一百多万人口就医难的现状,为周边百姓送去了健康。

作者:记者 张煜锌 金晶 通讯员 王家铃 刘翔 编辑:郑海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