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杭网聚焦>>
 
创新复制“邵医模式”浙大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发展跑出“加速度”
2019年09月25日 10:50:37 星期三  都市快报

从无到有,带领下沙院区

学科建设跑出浙江“加速度”

“下沙院区是完完整整把邵医模式平移过去的,”刘利民谈道,无论是下沙院区还是庆春院区,邵医模式是“屋顶”,学科差异化发展是“柱子”。六年来,下沙院区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各个学科的进步。

下沙院区的启用,学科建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首先,一些庆春院区由于空间限制无法开展的学科,比如精神卫生科、康复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下沙院区拔地而起。

“运动康复,或者伤者车祸后的康复,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但之前在庆春院区,因为空间有限没办法开展。下沙院区成立后,我们开出了康复医学中心,有省内领先的康复病房,对于患者来说是受益的。再比如我们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抢救过最小的宝宝才600克,是一个26周的早产儿。不但能保护产妇的分娩安全,也能更好地照顾那些早产儿。”

其次,庆春院区因为受限于场地无法扩大规模的学科,在下沙院区有了进一步发展,拉长了邵逸夫医院的学科链。

比如产科,从原来庆春院区的二十几张床位,1000多例的年分娩量,到现在下沙院区85张床位,将近6000例的年分娩量,这样的学科规模扩大是显而易见的。

再比如骨科,因为以前床位较少,没有办法进行创伤病人的收治,但现在情况就大为不同。下沙院区的开放让断肢再植、皮瓣处理等创伤性骨科疾病的患者能够得到救治。并且庆春院区以发展脊柱微创、运动医学等亚专科为主,下沙院区以发展创伤骨科、修复重建和手足外科等亚专科为主。邵逸夫医院骨科的学科链也因此变得完完整整了。

刘利民说,下沙院区实行合而不同的差异化发展。下沙院区的建设集聚了众多资源,是站在邵逸夫医院基础上的再发展,既要汲取庆春院区的优势,又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因地制宜,实现有特色的差异化发展。

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三驾马车”让“邵医模式”

焕发更大生命力

“邵医模式”在下沙院区的完美复制,让刘利民感受到了它充沛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的背后,离不开“三驾马车”的保驾护航。

第一驾马车:安全的文化。患者、员工、环境是一个共同体。

刘利民讲了一个小故事:1994年庆春院区准备开业时,发现天花板是用石棉网做的。90年代石棉网在建筑业是很普遍的材料,但院方认为,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容易得尘肺职业病,必须把天花板换掉以后再开业。最后,天花板统一换成了环保材料。“没有员工的安全,就没有患者的安全。”

第二驾马车:质量持续改善。

邵逸夫医院采用的是委员会管理制,委员会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医院,奋斗在基层的员工往往遇到的问题最多,困难最多,但时常苦于没有渠道反映。为此,院领导会和员工一起吃个盒饭,吃完后有三个小时的座谈会,员工提出的任何意见建议,院领导都会当场给出解决方案,解决不了就先记下来,通过院会再来解决。” 刘利民说。

第三驾马车:创新。

创新是邵逸夫医院的“魂”。邵逸夫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腹腔镜做微创手术,不仅让患者少受痛苦,住院天数也减少了。现在邵逸夫医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6.19天,微创手术量全国领先。此外,还一次性拿到四大器官移植资质,开展了双肺、肾脏、肝脏移植手术,为更多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看到“邵医模式”在下沙院区开花结果,刘利民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在别的城市、别的地区,看到一个又一个“邵医模式”熠熠发光。

他说,“邵医模式”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在杭州的故事,那还不够,当它能够走出家门,让更多的国内乃至世界的同行可以参考借鉴时,这个模式会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作者:记者 张煜锌 金晶 通讯员 王家铃 刘翔 编辑:郑海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