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爱书之心谱写大爱
汪国云,市文广旅体局退休干部,2018年被评为建德市道德模范,8年前在建德市大同镇创办纯公益性的“大同书院”, 免费为当地居民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文化讲座和阅读服务。8年来,在书院内开展古诗词朗诵会125期、“国学讲堂”传统文化系列讲座75课、“读书轮谈会暨作文点评会”活动189期,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一间纯公益性的大同书院
汪国云酷爱读书,退居二线后,更是天天书不离手。文人爱书,更爱谈书,看着家中几年都读不完的大量藏书,他常有想种将它们分享出去、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好书的念头。久经思量,汪国云决定用自己的藏书办一间公益书院,幸运的是,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大同镇政府的大力襄助。
2011年伊始,汪国云把家中的近万册藏书搬到大同乡下,创办起纯公益性的“大同书院”,免费为当地居民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文化讲座和阅读服务。
因在新安江城区工作,汪国云只能周末去书院组织各类的读书活动。他每周开车从新安江到大同乡下再回新安江,就这样来回奔波,整整八年,四百多个星期天,共接待读者三万余人次。
纸张易碎、书籍易损,特别是年纪小的读者不懂护书,有时还会在书本和桌子上涂涂画画。每回读者全部离去后,汪国云和妻子便开始整理书籍、打扫卫生,每每忙到夜暮深沉才能休息。
“小孩子都是调皮的,所以才要读书教化嘛。”对此汪国云并不生气,依旧笑得和蔼。八年来汪国云不断购买新书充实书院,如今上下两层四百多平方米的书院内已有藏书三万多册。
一位流动的乡村课堂讲师
“汪国云办书院,不仅是让大家有书看而已,他还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写作文,孩子们看书入迷误了饭点,他还去买来饭菜给孩子们吃,他是真正的无私奉献。”一位村民如是说。
据悉,大同书院内几乎每周都会开展各类型的读书活动,如“古诗词朗诵会”“国学讲堂”“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读书轮谈会暨作文点评会”等,其中的“读书轮谈会暨作文点评会”共点评了学生作文三千多篇,有136篇经过汪国云的辅导与推荐,得以发表。
书院开在大同中心幼儿园隔壁,惠及了周围的居民与学生,但偏远的乡下,还是有许多孩子阅读贫乏。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汪国云设置了书院“流动讲堂”。每年的暑假,他便带上书籍、投影仪等,自行驾车深入到偏远山村的文化礼堂,给当地的孩子们宣讲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有位朋友不大理解汪国云的做法,问他为何在该享天伦之乐的年纪却这样贴钱花力气折腾,到底图什么?汪国云的回答是:“我啥也不图,就图办书院过程中的那份快乐,每当我开车和妻子从新安江来到大同,看到那些早早等候在书院门口的孩子们脸上那纯真的笑容时,心里是热乎乎的,这种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
一颗颗懂得感恩的赤子之心
汪国云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大同书院创办的时候,张浙杭正在李家中心小学读五年级,是大同书院的第一位读者,也是第一个通过汪国云的辅导在报纸上发表作文的孩子。他每个周末坐车从李家来大同,坚持到书院听课看书,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他曾说:“我到大同书院看书听课,不仅学到知识,学会了作文,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张浙杭现在是浙江商学院大二学生。自从他考上大学后,每个寒暑假回家,都会从航头镇航景村老家坐车到大同书院来当义工,帮助整理图书、杂志,协助汪国云做好教学工作。对此汪国云很是欣慰:“这份感恩之心难能可贵,他现在会感恩书院、感恩我个人,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将来也一定会感恩社会!”
吴哲萍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作为留守儿童她的性格较为内向。大同书院开放后,吴哲萍经常去书院看书,作文提高很快,当年就有两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汪国云又帮助她与城市的同龄孩子结对赠书,开展“牵手建友谊,互学共成长”活动,她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为此,吴哲萍79岁的爷爷找到书院,将5斤花生递到汪国云手里:“汪老师,这是我自己种的花生,送给你尝尝。”
5斤花生,到市场上去买,要不了多少钱,但老人家那一份沉甸甸的心意却让汪国云动容:“我从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身上,看到了农民对后代教育的殷切之情,这种尊师重教的举动,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耕读传家文化的具体体现。”
有付出便有回报,虽然这份回报不是金钱,只是一颗颗感恩的心。汪国云没有当过学校老师,但每年的教师节都能收到许多孩子发来的节日问候,每到此时他便深感欣慰,觉得创办公益书院的所有付出都值得了,他说:“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努力办好书院,愿更多留守儿童受益,愿他们的人生路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