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家军慰问上城学子
当家长把孩子送进校门时,眼里满含着对孩子未来幸福的期许。确实,今天的教育,就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奠基。上城的教育人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谱写着自己的美好教育。
一、为学生解开作业的重负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李希贵
上城区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品质优秀,学业上乘,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上城学子。近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上城教育正在着手“美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力为孩子打造美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将美好教育的要求融入“日常”、融入“细节”、融入“行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怎样从师者关爱的角度出发着手教育教学管理都是我们近期正在着力的问题,而作业改革就是一个切入口。
【链接1-1】从闵老师的作业批改说起
不久前,上城区教育监测与评价中心黄力老师,在微信朋友圈的发文引来很多点赞:“到江城中学调研作业批改,看到一个‘异类’老师,很敬佩!学生每天做作业,老师每天同步写‘作业日记’,两本作业登记本记得满满的。”为了表达兴奋之情,黄力把这位老师作业登记的照片晒了出来,并在图文下留言:“初中老师作业批改记录都很认真,但在常规的登记本外有这样的记录本还真少见。”
被点赞的这位主人翁就是江城中学数学教师闵丽媛,为及时了解作业情况,学生每天写作业,闵丽媛每天都坚持写“学生作业日记”,里面有学生随堂测试成绩的总体分析,有每道题错误的学生数及具体名字,有成绩提高需要表扬的学生名单,有自己对试卷的反思与总结……半个学期,就写完了两本练习本。闵丽媛的作业登记册上,记录很详细——《精练》B,正确率有提高的:方同学(名字隐去,下同)……质量高的(≥90分):徐同学听写单词和句子,全对的有施同学……,≥80分的有胡同学……
为了让“学生作业日记”更完善,闵丽媛还加入了题目错误率统计、难点问题分析,甚至批改感悟等。她说:“登记错误率,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老师以为的简单题,有可能是很多学生的难题。另外,每次考试的分数分布情况也记下来,通过对这些记录的分析,找出每个学生的不足,进行精准施教,让学生的课后培优补差更有针对性。”
现在的闵丽媛正怀着几个月的身孕。“因为担心电脑辐射,所以我一直坚持手写登记。”闵老师笑说,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很难准确记住每个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作业日记就是一面镜子,通过翻阅近段时间的记录,方便自己直观了解学生们一段时间来的表现。
一直以来,和其他老师一样,闵丽媛习惯用校讯通或QQ跟家长反馈学生作业情况。有时来不及上网,就直接把“学生作业日记”中的情况反馈到家长群。“反馈到群里的信息一般以表扬为主,当天作业质量高的,比之前有进步的同学名字都会公布出来。”闵丽媛说,每次自己的孩子被表扬时,家长们都很开心:“我们伢儿也在上面”。而对于日记里显示状态不稳的学生,闵丽媛通常会跟家长“私聊”,一起想办法如何让学生找回状态。这本“学生作业日记”,潜移默化中对老师教学和家校沟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生作业日记”故事的背后,反映出了闵丽媛老师对作业分析的细致入微,更折射出了江城中学精致化办学理念。
减负说到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不解决,减负减不下来。就学校而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四十年前,天长小学就喊出“宁丢三分,不丢方针”的口号。学校从1993年开始进行差异教育实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反对一刀切,提出“学校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的口号,至今已持续了二三十年。天长小学的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天长小学关于“差异教育的实践研究”获教育部颁布的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就教师而言,要直面学生的差异,追求正确的育人观。一位曾在海外留学数年的教育专家回国后,与同行聊天,他最大的感慨便是“人的差异实在太大”。是的,就拿学生来说,他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个性表现千差万别……教师的教如何顺应学生的学,如何在学理思考的背景下关注学情、学程和学效,让学生的认知负荷和心理负担处于适度的状态,这才是教学最优化要重点关注的。
就家长而言,也要有正确的成才观。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孩子的特长和潜能,加以精心呵护与培育,为今后的生涯规划打下基础。只有这样,当面临学业上各种抢跑行为时,才能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因为真正的“马拉松”选手,从不关注自己起跑有多快。孩子的一生也是一场“马拉松”,别忘了沿途的风景与惊喜。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才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减负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上城区教育局以作业改革作为切入口,进一步科学管理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上城区在2018年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作业的布置、批改和监控等方面,保证小学生晚上九点前,中学生晚上十点前能够与作业说再见。
1.重视作业的布置,严格控制作业的总量。《指导意见》建议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最多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每天作业时间控制在2小时之内。学校须按年级做好课后作业量的学科平衡工作。
2.精选作业的内容。《指导意见》建议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由备课组(教研组)集体研究确定,精选编制作业内容;教师在布置前要先做出答案或预估完成方法,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完成时间;每个学科组允许配备一本与教学进度相配套的课后作业本,倡导教师自主编制作业,合理改编现成作业;杜绝不加选择地成册、成套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打印作业。
丰富学生作业的类型。研究作业的形式,控制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书面作业;加强重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扎实学生学科基础的预习型、阅读型的作业;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布置一次促进学生实践体验的探究型长作业。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差异实施分层作业,从学习活动整体考虑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增强学生对作业的选择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在作业中获得成效,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3.减轻过重作业的负担。《指导意见》要求学校积极关注学生的作业负担,每个月至少设立一个“无书面作业日”。小学生作业时间超过晚上21:00、初中生作业时间超过晚上22:00尚未完成,学生可以选择不完成剩下的作业,切实保障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学校还应该配套建立相应的举措,对作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进行监控和管理。
4.落实作业的批改,明确作业批改的责任。《指导意见》提到,凡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必须全批全改,重点题目要细批,必要时要面批。对学生作业的整体批改情况教师要有作业档案记录,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及时改进教学过程。明确教师是学生作业批改的第一责任人,可以寻求家长帮助学生养好良好的作业习惯,但严禁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帮助检查纠正学生的作业错误。
5.创新作业批改的形式。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根本,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作业的批改要及时规范,明确用红笔进行批改,并标注批改日期,并建议有一定针对性、鼓励性的评价意见。探索个别批改、面批、网上批改等多种批改形式,提倡面批与集体讲评相结合,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通过合适的批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及时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学,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活动。
6.重视作业批改的反馈。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批阅的结果,共性问题集体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日常作业反馈周期不超过2天,特殊的长作业反馈周期不超过一周,当日作业要在下次授课前反馈完成。反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层进行,对学困生要找准问题症结,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既补知识的缺漏,又注重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对学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
7.强化作业的监控,建立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制度。《指导意见》建议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切实加强学科间的协调,由班主任对各班每天的作业总量进行汇总、平衡。备课组(教研组)要经常了解学生作业的总体情况,合理调控本学科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做好跟踪分析。教导处应对每个年级每日的作业进行备案、分析,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备课组(教研组)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调整作业的总量。
8.建立学生作业批改检查制度。建议学校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作业批改检查制度,重点对教师在作业布置和批改中的“精选、先做、全批”进行检查,对教师在批改过程中的规范要求进行指导,及时反馈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并做好相应的作业管理档案。要把教师对作业的研究、教师对作业的科学布置、教师作业的批改情况纳入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之中,对有违反作业管理规范的教师应进行通报和严肃处理。
9.建立作业负担过重监管制度。《指导意见》提到,校长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每个月听取一次全校各年级的作业情况,形成报告反馈给全体教师。对每晚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形成日反馈机制,若该类学生数量不多,须为学习困难的学生“量身定制”,布置适合其发展程度的作业,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若该类学生数量较多,须建立会商制度,召开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调整作业的布置;若该类学生集中在某一学科或某一班级,须由学校教导处牵头做专项的调查研究,对某学科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或某班级的班主任进行约谈整改,跟踪指导。
同时,《指导意见》还指出,各中小学校、直属部门要高度重视规范作业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作业研究、加强督导评估,回归教育的本真与初心,准确把握作业的性质与功能,切实将作业管理作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牛鼻子”来抓,切实将作业管理作为提高教师基本教学素养的“责任田”来抓,切实将作业管理作为增强社会对教育获得感的“突破口”来抓。
学校和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服务学生成长。因此,在作业改革的同时,为进一步做好上城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品质服务,根据“从严、从高、精细、精准、灵动、开放”的原则,《上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高品质服务细则》(以下简称《服务细则》)应运而生。《服务细则》包括品质育人、课程管理与实施、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批改和学生辅导、学业评价等方面,因校制宜、分类指导、分布实施、逐步完善,全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品质提升。杭州市时代小学从“一日教育服务要点”“学期教育服务要点”“学校岗位服务要点”三方面,详细罗列了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的服务内容与要点。如“一日教育服务要点”中的“早晨迎接学生来校时,要面带微笑,主动问候,注重见面礼节”;“学期教育服务要点”中的学生转入、转出、家访等工作流程,“学校岗位服务要点”中学校行政、资产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岗位的服务内容罗列,整个文本细致全面。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的“教师应做好的78个工作细节”则是在广大教师研讨的基础上,分“教师形象、教师沟通、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四大类将教师应做好的工作细节进行归纳梳理,真正将“教书育人、服务学生、促进发展”落到实处。
如何让学生卸下作业的重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心,并进行综合治理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破坏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社会反映强烈。为落实相关政策,杭州市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也已经进行了大半年,对无证办学、违规办学、问题办学重拳出击,而且在持续发力,效果非常明显。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在2018年8月6日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我们有理由相信,减负一定会名副其实地到来,减负必将会带给我们中国教育一片更加明媚的天空。
二、让学生成为最美的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赫•斯宾塞
当我们回顾传统教育时,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而这也正是这是上城教育者迫切想要改变的状态。
【链接1-2】俞果的创意
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又快到了,这是他最期盼的节日,因为在这个节日中,他便成为班级、校园的明星。班级里探讨科技相关的问题,同学们最希望听到的是他的想法;制作科技作品遇到困难了,脑海中最先蹦出的是他的名字;校园擂台赛的舞台上一定有他的身影……他就是科技小达人——俞果。
为了这次科技节中的小发明小制作,一开学他便着手准备了。小制作比较简单,难不倒他。小发明可不是一般人愿意去思考并创作的,然而他就是与别人不一样。在科学课中,他经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老师引导大家一起探究;在生活中,他经常与爸爸探讨一些奇思妙想,在爸爸的鼓励支持下,他真的让自己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一天,他在书房看书,无意间发现窗外衣架上的袜子,在强风中,像小鸟一样插上翅膀“飞走”了。于是,一个想法在他心中萌发:我要做一个东西,让袜子不再“飞”!说干就干,他拿出纸笔,在纸上奋笔疾书,任由他的想法在纸上播撒。不一会儿,一个雏形便画好了。草图画好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他又是钻、又是磨、又是粘,终于把这个“袜子固定架”做好了。可是,一试效果,却并没有他设想的那么好。俞果没有放弃,两个月内,他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钻进书房查资料、画图、做实物,经过7次失败,他终于做出了效果不错、非常实用的“袜子固定架”,当然他又一次成为校园里的科技明星。在爸爸的鼓励下,他去申请国家专利,哈哈,成功啦!他得到了第一个国家专利。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他再接再厉,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又发明了“多用挂钩”,并再次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俞果,一个爱科技爱探究的小院士,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他积极在活动中体验科技的魅力,在体验中享受科技的乐趣!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与关注到特殊需要教育群体以及每个个体的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成为现代教育中个性化教育与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要培养完整而有个性的人。让学生成为最美的自己,其本质在于个性美。现实中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资质良好、学有余力,他们常常成为班级中“吃不饱”的一小部分,他们需要在教育上更多的拓展空间,提供引领他们朝向更有挑战性的发展的任务,激发他们更大潜能的发展。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就是给到不同程度教育发展需要的学生适当的教育。所以要培养有德性、明自我、会学习、擅交往和有视野的学生,让教育回归“学习实现潜能,交往唤醒自我”的本真,不仅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和成长的真正乐园,涌现更多的俞果。为此,上城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行动。
1.深化课程改革。学校教育,课程是关键,是核心。上城学子要有个性,课程就要助力,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
2014年,杭六中开始实行全科全员选课走班,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管理和不一样的评价生动地刻画出一所不一样的学校,让选择成为可能。选课走班之后每个孩子都有了一张私人订制的课表。选课,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所有人都一样的课程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实施走班上课后,学生从原来在教室里等待老师上课、辅导、答疑等变为到不同的学科专用教室里上课、找老师咨询。
2015年,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与外交学院牵手,开发了“小外交官课程”,探索用特色课程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气质的少年,提高孩子们在公共表达、文化交流、双语阅读等方面的素养,让他们具备“小外交官”气质。通过至善国学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通过“环球商业之旅”“寻访丝绸之路”等课程的浸润,孩子们不仅能够懂得世界,也了解了不同文化和思维的差异。
2017年,紫阳小学的“诗词课程”深得学生喜爱。课程组的孩子们在学习了苏东坡的词作后,开始了第一次亲子游学——跟着东坡游西湖。他们带着满脑子的疑问,用双脚去追寻东坡的足迹,在西湖遇见东坡,与东坡对话。一路感受,研读碑文,了解历史故事,体会诗词之美。
2.小班化教育。在小班环境下开展适性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从传统的大班教学走向小班化教学,从培养适合学校教育的学生转向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的两个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化发展。小班教育使教育活动获得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增加了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频度,使教育关注度最大化。20年来的努力,上城区涌现了一批小班化特色学校。崇文实验学校的新班级教育,杭州第六中学的梦想课堂、饮马井巷小学的育骏课程等等,通过小班教育,造就学生的个性发展。
3.搭建各种平台,成就学生的个性发展,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时代小学是一所小而精致的盆景式学校,而唐彩斌校长就要在这有限的空间,做无限的活动。每年11月的“叶子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在那一天,操场上铺满了落叶,配上暖暖的阳光,画面很美!这些落叶,都是孩子们带到学校来的,他们要研究落叶的各个方面,并进行全校的展示。他们需要研究铺满操场需要多少落叶?他们需要研究“叶”从到今有多少种字体书写?他们需要研究哪些树叶可以入药、哪些树叶可以在烧菜时使用?正如校长唐彩斌说,希望用一个小小的主题,让孩子们展开研究,也是这门教育的意义。以往,大家可能看到美丽的落叶就好了,现在我们希望从各个学科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落叶相关的一些问题,让他们更多地学会思考、学会研究。
崇文的小海燕艺术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今年已是第15届了。每年的10月,都有整整一周的时间,没有语、数、英、科的学习,只有艺术体验,孩子们徜徉在艺术的海洋,尽情地享受艺术的美好。艺术节项目种类丰富,包含11个子项目,其中有人人参与的:开幕式、闭幕式、艺术沙龙、艺术超市、基地体验、艺术知识大闯关、课本剧、街头艺术秀;也有专为特长生提供的舞台:个人画展、个人音乐会专场、个人器乐专场、街头艺术秀。正因如此,崇文诞生了一个个小“明星”。正是这样的舞台,让崇文的孩子们蜕变成一个个阳光自信的少年,是舞台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就最好的自己,拥有美好的人生!
抚宁巷小学是杭州市科技特色学校、上城区科技艺术双特色学校,独有的蒋筑英精神引领着所有抚小人弘扬和发展科技精神。6年前,小宗维参加了抚小的幼小衔接科技体验活动,有趣丰富的科技活动让胆怯内敛的他一下子就对科技模型着了迷。从二年级开始,他就在妈妈的鼓励下参加了学校特色的模型社团,开始了他的遥控模型逐梦之旅。如今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校友蒋筑英爷爷一样,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设计改装出一款有中国人自主产权、能够全自动驾驶和零污染的未来汽车。
上城致力于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创编各种特色课程,举办各种节日活动,并实施个性多元评价。学校为不同特质的孩子搭建平台,为有绘画特长的孩子办画展,为擅长表演的孩子办演唱会,帮助怀有航天梦想的孩子请院士进校近距离交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氛围,孩子们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上城的学子才如此个性鲜明。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人工智能时代为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新高考改革在制度层面倒逼学校在选择性、个性化教育方面走出新路。未来,上城区各个学校都将是新型的学习中心,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同餐桌的“转盘”,根据学生的需要轮转。“走班走校走社会”学习方式将成为常态,更多私人定制的课程按需设立,真正的个性化教育,成就最美的自己将不再是梦。
三、让学生向美而生 向善而行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
从没有一个时代,教育触动着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忧思;从没有一个时代,全社会都在为下一代的教育作出自己的谋划。这些谋划有宏观有微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就,必先锤炼出优秀的品质,立德树人成了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上城教育要怎样才能滋养出“向美而生、向善而行”的学生呢?我们走的是一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根基,以校内外德育共同体的建构为载体的创新之路。
【链接1-3】陈奶奶的偶遇
2018年春天,81岁的陈奶奶给杭十中校长陈积粮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偶遇。
那天,陈奶奶想去报销医药费,要先去杭州医保大厦开个证明。她听说得坐68路公交车到文晖大桥站下车,但下了车怎么走却搞不清楚。陈奶奶的左下肢膝关节刚做完手术出院不久,走路艰难。她拄着拐杖在车上,问了司机,问乘客,大家都说不知道。眼看文晖大桥站要到了,老人家有点着急。这一切都被一位少年看在眼里。当陈奶奶下车后,他也跟着下了车:“奶奶,我陪你去找吧。”“你家也在这附近吗?”陈奶奶好奇地问。少年说自己家离这还有两站路,先陪奶奶要紧。
少年一边扶着陈奶奶,一边向路人打听,走了15分钟,终于找到了医保大厦。少年还帮着奶奶办手续、盖公章。医保大厦的工作人员感动了:“这孩子是不是您孙子啊?”陈奶奶笑着说:“我跟他无亲无戚,公交车上遇到的。他是个好孩子。”
事后,少年又把陈奶奶送到车站。老人家忍不住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在哪读书?”再三追问下,少年才告诉陈奶奶,他是杭十中的初三学生徐泽强。
陈奶奶感慨地告诉陈校长:“我们这一辈的人看到第二代第三代都这么好,是多么欣慰。”
事实上,徐泽强没和任何老师同学提起过这件事:“这只是一件普通小事,换做十中其他同学也会这么做的。学校一直倡导学生参与公益,去年我还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已经累计参与公益行动四十多小时。”
陈校长说:“小徐身上映射着杭十中办学两百余年一直秉承的“尚义”精神。”据我所知,十中在最近几年对“尚义”又有了新的传承——全校开设公益课程。除了学校组织的献血、援助贫困山区、服务公益面馆等行动外,学生们还自组小队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十中的这些课程,让浙江省著名德育专家韩似萍喜出望外:“盼了30年,终于看到公益以课程的形式在杭十中落地。”
在上城,和小徐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娃哈哈小学的张懿和爸爸过斑马线点赞让行车辆,向杭城市民传递感恩与礼让的正能量。时代小学的郑开心同学不仅是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浙江大学、浙医一院、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优秀志愿者,也是新鲜出炉“上城百名美德好少年”中的一员。他们的成长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品质优秀”的上城学子,应该有“向美而生”的追求,有“向善而行”的坚持。
培养“向美而生、向善而行”的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核心,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此,2017年1月,上城区提出“行走德育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一体化德育的区域架构和实施,提出德育目标的创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孩子成长的芯片;德育方式的创新——“寻根”“铸魂”“扬帆”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德育机制的创新——打造“校内外德育共同体”实现一体化德育;德育载体的创新——通过三类基地的培育绘制上城区域的价值观研学地图。
“行走德育”实施一年来,上城中小学从“爱家兴国”“社会实践”“公民养成”三个维度建构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投入资金70余万支持28个课程项目的创建。清泰实验学校开设“家风家训”课程,大学路小学推进“少年海事”教育,让学生感受祖国富强,滋养家国情怀;胜利小学以“四季节气”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更多的学校围绕杭城人文历史,让学生浸润书韵、茶香,行走御街、老城,寻访申遗故事,传唱家乡诗词,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走进学生内心。天地实验学校以主旋律影视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惠兴中学以“190”中队创建为载体,向学生传递自由和平等;开元中学坚持以《敬廉崇洁》课程传播公正和法治的力量。杭十中等众多学校以“公益学子”行动鼓励学生担当社会的责任;凤凰小学、建兰中学、江城中学则以生涯规划为主线,为学生架构起个人成长和实现中国梦的桥梁。
我们结合上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拓展延伸杭州市第二课堂以及各大场馆的德育功能。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的校舍是国家级绿色建筑,浙江省节能建筑示范工程,“五水共治•海绵学校”展学馆的项目立项后,围绕校内中水回用处理和雨水收集两套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利用墙面图文介绍、多媒体展播、立体模型演示等形式,既实现了节水知识的直观学习,又展现了五水共治、海绵城市的蓝图,并向全区中小学生开放,成为教育部中小学党建暨德育工作会议的展示亮点。位于杭州市抚宁巷小学校内的“蒋筑英纪念馆”则遵循“校馆合一,探究为先”的理念,在原有“蒋筑英故事”“星光耀抚宁”等8个主题展区的基础上,增设了可以检索科技小实验原理的二维码,让场馆参观变身科海遨游。
在“行走德育”的全面推进中,“研学活动”在上城中小学生中的覆盖率达到100%。学生们通过“寻根”“铸魂”“扬帆”为主题的研学实践,走街访巷,寻找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年有超过5000名学生到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小营江南红巷、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党群人才服务中心、中共浙江省第一个地方组织——杭州党小组纪念碑等地进行参观学习。2017年,上城区评选出20条“一天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其中14个研学导览视频形成德育资源包,真正实现德育的“行走”属性,即做中学,学中做,行中学,学中行。
培养“向美而生、向善而行”的学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就是学生品质培养的根基。
首先,要在学校中营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与体系。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以“悦读”为载体,让孩子深入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杭州市胜利小学以“四季节气课程”为载体,通过“传统+文化”、“体验+四季”拓展性课程建设,传承节气文化;杭六中以书法、艺术教育为载体,跳出中学生应试教育窠臼,给学生传统文化熏陶。2016年11月,天地实验小学举办全国第二届教育戏剧高峰论坛,戏曲文化大放异彩。同年12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点赞娃哈哈小学、杭州第六中学推进书法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春节假期,学校会开展“寻访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全区2万多名少先队员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参加社区写春联、剪纸、画年画、猜灯谜等各类民俗活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图书,学讲传统文化故事。我们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培育“非遗”传承特色学校,让非遗大师走进校园,让蜡染、藤编、微型风筝等传统技艺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其次,要结合时代热点,创新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央视《朗读者》节目朗诵亭入驻杭州,上教院附小师生积极参与录制,该校自编《传统美德》教材获杭州市精品校本课程;北师大附中在开学典礼上借用《中国诗词大会》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等事例教导学生不忘中国传统文化;娃哈哈小学“娃小吉祥人物”,天长小学“飞花令”等活动都结合传媒热点,为孩子们的品质培养创设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培养“向美而生、向善而行”的学生,必须要以校内外德育共同体的建构为载体。对于学生的品质培养,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发展。2017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区“四套班子”领导进校园系列活动,每位区领导都与一至两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定期开展走访,深入指导学校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一年中,区领导走访结对学校54人次,在学校开展专题座谈、面向师生开展政策宣讲30多次。有效加强了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让全区师生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学校德育、文化传承等工作的重视。
我们挂牌成立了青少年艺术、科技、体育、图书、国防、生存、农事、生活、国学共十二个教育活动基地,服务总人次超过3万余人。我们依托尚青书院等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和茶文化教育基地,深入开展国学传承活动,提供各类公益体验50多次,公益讲坛30次,累计为3万多人提供传统文化体验服务,全面提升青少年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我们联合公安、卫计、法院、团委、司法等部门,通过“心理援助、家庭帮扶、行为改进、能力拓展”等方式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个性化帮扶。
我们以团建带队建,以“喜迎十九大——我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活动,弘扬德育主旋律;以传统文化展示、提案会、德育银行、读书竞赛等活动,丰富队员道德体验。
我们健全育人者队伍梯队,设立星级班主任评选,已评选出217名星级班主任。我们的德育研究员引领生涯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为近300名初中生提供了解自己的兴趣、潜能、职业信息的平台;组织心理研究骨干教师坚持六年开展“阳光团心理志愿者服务”项目,以菜单式课程服务全区中小学,年均提供公益性服务60余次,全区中小幼覆盖率100%,受益教师、学生、家长超过24000人。
2017年11月,“行走德育”基地学校在教育部中小学党建和德育工作会议作实地展示,两所基地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党建和德育工作会议展示观摩中获得好评。《行走德育: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上城德育实践》被评为全国优秀德育工作案例,上城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更让我们欣慰的是,2017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上城区中小学校共有 1050余支志愿者服务小队,10000余名队员参加,开展200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担任“河小二”红领巾护水任务,参与绿野天使慈善行动。
我坚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核心的上城德育,能让上城学子向美而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根基的上城德育,能让上城学子向善而行,以校内外德育共同体的建构为载体的上城德育,会让上城学子成为“品质优秀”的“美好学生”。
四、一条热线筑起了学生心灵的港湾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苏霍姆林斯基
“只有把目光放到明天,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上城教育提出,美好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符合规律,合乎规则,更需要关注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成长。
【链接1-4】用温暖和真诚滋养着每一个渴求的心灵
叮铃铃……随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夜空中便会响起这样一段对话:“您好,我这里是上城区学生成长热线81312345,感谢您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吗?”
“我家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滑得厉害,和他讲了没用,想请教一下老师,我们该怎么办啊?”
“谢谢您对我们的信任,孩子这个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能否具体说说呢?……”
“哦,已经有一个多月时间了……”
像无数个普通的夜晚,每天晚上6点-9点,在静谧的夜空,在热线的两端,活跃着这样一支志愿者队伍:他们放弃自己的休息,放下与家人相聚、和孩子嬉戏的时间,每当夜色初起,便匆匆放下碗筷,拿起电话,用心聆听来自电话那端的诉求和期待。
在这些孩子当中,浩浩就是这样一名幸运儿。他是新杭州人,在上城区某公办初中就读。进入初三后,来自中考的压力,新环境的不适,加上父母无暇顾及,使他陷入了情绪困扰中,缺乏自信,抑郁焦虑,不想上学,甚至一度有轻生的念头。细心的妈妈发现了浩浩的异常,果断拨打了热线,通过辅导员老师的悉心辅导,浩浩逐渐从情绪的阴霾中走了出来,认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不久,考上了一所心仪的职高,如今已顺利地踏上了工作岗位。
像浩浩这样通过热线获得帮助的孩子,如今遍布在上城区各个中小学、幼儿园。
每一位热线辅导员老师,他们用温暖和真诚滋养着每一个渴求的心灵;用智慧与责任抚慰着每一户迷茫的家庭。自81312345热线启动以来,十年来,全区有近1000户家庭得到了这样的帮助,有1000名孩子获得了成长的新契机!
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要完成的任务,从横向延展的角度看,需要各个方面的不断成长,如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社会化等;从纵深发展的角度看,则需要不同层面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对于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如,学业遭遇困难,人际交往中容易退缩,挫折情境中出现消极情绪和攻击行为等,都需要获得及时的支持帮助,以协助学生度过这些成长发展中的危机。
诞生于2009年的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迄今已服务8000个小时,历经十年的发展历史,作为区县层面屈指可数的青少年儿童服务热线,“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具备历史久,受众多、品牌优等特质,回望这十年,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更是走过了一条坚定而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概况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优化管理,让每一次辅导更贴心。一条好的热线离不开一支优秀的队伍,而来自于辅导员老师的过硬的业务能力,优良的工作素养、科学的管理机制,便是铸就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经久不衰、高效运转的有效保障。
担任热线的辅导员老师来自上城区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他们有着相同的志向和爱好,通过全区公开招募、选拔而产生。这些老师除了具有较为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外,大部分持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亲子辅导等专业资质,具备独立开展电话辅导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并经过一定学时的岗前培训,包括环境设置、辅导须知、接听规范等等,以确保辅导的精准有效。
电话铃声响起时,辅导员要在规定铃声响三声内接听起电话,并使用统一问候语:“您好!我们是上城区学生成长热线81312345,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在结束电话之前,辅导员需统一使用“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有需要欢迎再次拨打我们的热线”;接听电话时,辅导员要做到态度真诚、耐心倾听、精准反馈,合理建议;音量适度,语速适中,以对方听清楚为宜。
责任到人,规范流程,更是确保热线运行的必要前提。热线的日常管理由专人负责,包括人员排班,服务时长等都有明确要求。值班当天,辅导员需提前领取热线电话及相关记录本,检查手机充电是否充足?周围环境是否安静?提前10分钟开机等候。值班结束后,辅导老师要及时通知下一位老师,并做好电话记录。
与此同时,为拓展热线影响力,推动热线为更多的市民、家庭服务,我区还着力打好宣传这张牌。通过制作、分发宣传卡片、折页、海报等资料;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QQ群等推送资讯以及现场咨询宣传等途径,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条热线,用上这条热线。
2.分级干预,让每一个孩子更暖心。为了更好地助力广大青少年学生,根据热线呈现的问题类型和困扰程度,我区还组织人员做好梳理和分析,开展会诊研判,制定各类跟进服务。以2017年为例,117例来电中,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问题有46例,占39%;其次是行为问题22例,占19%;情绪问题13例,占11%;亲子沟通16例,占14%。通过数据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分类梳理,分级干预,跟进帮扶。针对“行为困扰”学生,推荐参加“好习惯俱乐部”,帮助其调整行为,学习方法,培养意志力;针对“情绪困惑”学生,推荐其参加“情绪管理”训练营,“一对一”咨询面辅等活动,缓解压力,疏导情绪,促进心理成长;针对有“亲子沟通”障碍的家庭,除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跟进服务外,还推荐家长参加“亲子体验”训练营、“家长沙龙”,“爱之驿”在线学习等活动平台,指导良好的教养方式和互动模式。
针对有较为严重舆情的青少年学生,结合实际,联动学校、社区,实施联合会诊,开展帮扶;针对有高危舆情的青少年学生,我区还会组织专门力量,借助社会专业资源,实施有效转介。
3.两个“固定”,让每一户家庭更滋养。在热线的打造过程中,我区坚持两个“固定”动作:“温暖回访”活动、“亲情体验”活动,以此让热线添温度,让家庭有期待!
“温暖回访”活动。为了巩固热线辅导成效,及时了解学生个案的转化情况,每年寒暑假放假前夕,我区组织辅导员开展“温暖回访”活动。即从来电咨询案例中,每学期选择15户-20户家庭为回访对象。组织辅导员通过电话、网络以及家庭走访等形式进行,重点了解学生的期末状况和假期安排,并根据前期的调研实际情况,提出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取得进步。热线“温暖回访”活动深受家长欢迎,拉近了辅导员和家庭的距离,温暖了每一户有家庭。迄今,“温暖回访”活动已经开展了四年,回访家庭近150户。
“亲情体验”活动。为了让热线服务于更多的家庭,也为了将关爱支持到每一户有需要的家庭,自2014年期,每学期考试结束后的第一天,我区组织部分学生家庭参加“亲情体验”一日营活动。“亲情体验”每期15户家庭,迄今已先后组织了“亲子拓展”、“故居寻宝”、“荒野求生”、“中华茶艺坊”等8场服务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增进了“团队合作”合作,增强了“责任担当”意识;凝练了“亲子亲情”情感。在亲情体验中,学生与家长启动了温情的链接,无条件的接纳,活动给学生的以滋养和温暖。
4.专题研讨,让每一项服务更有力。为了满足辅导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我区每学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以“辅导员专业技能提升”为抓手,先后开展“志愿者精神培育”、“电话辅导技能”、“教师压力管理”、“谈话技巧”等相关主题培训……通过专题学习和培养,将一个个热线案例的帮扶工作落细、落实,促进辅导员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成长为独立成熟的专业骨干老师。
每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辅导员老师的精进与成长,还有来自家长的真挚表达,老师们除了对专业提升的期待,更多了一份对热线服务的坚守和奉献;而来自家长一如既往的深深的信任,更是增进了学校与家庭的良好互动,彰显了因热线而结缘的那份情感和活力!
从2009年到2018年,81312345,平凡的十年,不变的号码,见证了热线常热的不平凡;坚持的十年,几拨志愿者教师,彰显了教育者不变的初心。
回眸10年的历程,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在服务青少年成长,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时效性强。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充分体现了信息社会高效、快捷、便利的特点。符合老百姓对家门口优质服务的期待,更是满足了80后、90后等新生代家长的需求,上班之余,闲暇之际,无论企业、工厂还是写字楼、建筑工地,只要有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拨打咨询,并在第一时间获得贴心的帮助!
二是综合度高。较之于其它热线,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还具有整合性强、综合度高、跟进性好的特点。针对学生问题的程度以及发展趋势,辅导员老师会进行梳理、诊断,并确定后续跟进的服务内容,进行跟踪帮扶。比如面辅咨询、家长辅导、小团体活动等等,都是持续跟进的服务项目,这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获得了更为全面的支持助力!
三是影响面广。热线具有传播广,不受时、空、信、限制等特点。十年来,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不仅实现了上城各街道、社区、学校以及周边地区服务全覆盖,随着知晓率日益提升,服务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等地,都有家长慕名来电咨询。从2009年发展至今,81312345学生成长热线已逐渐成长为青少年儿童服务的金名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1312345”如同她的名字:朴素、低调,热线虽小,但它连接的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沉甸甸的爱;承载的是上城教育人对服务好每一位青少年儿童的责任和担当;筑起的是一道保护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幸福港湾!
在现实中,遭遇较为严重的成长危机的学生尽管数量不多,或许只是班级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他们就是百分之百。真正的教育公平恰恰是需要关注到这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发展中的问题和需求时而感到束手无策和爱莫能助、投奔无门。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下,上城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应运而生。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专门为不同类型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立了不同的支持服务项目,它们是:学生心理援助项目、学生行为改进项目、学生学习支持项目、学生能力拓展与社会实践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专业的辅导老师设计各种菜单式课程或活动,供孩子们选择。那些家庭处境不利、学习成绩落后和焦虑抑郁、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以及那些在身心、学业方面有较好发展潜能,在学校“吃不饱”的学生,都可以从学生成长支持中心直接获得支持和帮助。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注定在这条为学生的心灵留下值得他(她)回忆的印迹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孜孜以求!
五、让多彩活动伴随孩子的童年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爱因斯坦
当一个儿童跨入校门,就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每天,与郎朗书声相伴,与道道习题为伍,于是,不停的学习就成了儿童的全部生活。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我们欣喜的看到,在上城区,儿童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伴随他们度过愉悦的童年生活。
【链接1-5】流动少年宫
如何让学校获得更多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如何让孩子们在校园内也享受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区内各学校“量身定制”了“流动少年宫”活动,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各类实践体验活动项目,不光按需定制,每周五下午还“送货上门”。以科技类“流动少年宫”为例,仅创新体验项目就有近二十个。电子百拼秀、百变多米诺、积木拼拼乐……都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有的拼积木,有的连接电路,有的体验智能机器人,有的小心翼翼地进行纸牌搭高……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科学的好奇和着迷,是动手的满足和快乐。
“流动少年宫”只是上城区众多学生活动项目品牌中的一个。为了进一步促进上城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使上城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地享有校外活动资源,享受活动的浸润和滋养,上城区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专门设立了学生活动资源中心,积极统筹区域资源、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全面做好活动实施,为上城全体中小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校外活动服务,从而真正体现上城孩子在活动中“走班、走校、走社会”。
1.夯实基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上城区一直致力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新体系,围绕学生发展设置引导与助力部门,实施一头多翼的校外教育管理模式。同时积极导入国际领先的素质教育模式,秉承智慧、独立、自然、仁爱、激情、责任六大理念,让孩子们在精心设计、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活动中树立梦想、锤炼品格、学会生活、强健体魄。上城区现有11个学生活动基地,涵盖科技、艺术、体育、生存、军事、农事、国学、图书等类别,共有28个各类专用教室,一个小型军事陈列馆、一个标准短池泳游馆、一个国学教育馆、一个青少年图书馆。逐步形成了区域联动,多维育人的立体活动体系。根据上城区的安排:四年级学生学习生存教育;五年级学生学习国防教育;六年级学生学习农事教育。全区所有小学生从四年级开始,用三年时间,每年抽出一周轮转进行学习,学习成果计入学生成长手册。其余基地的公益活动,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每个基地安排志愿者老师全年值班指导。
“今天上午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一次激光打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枪,嘿!还挺沉呢!第一枪由于太激动,一拿到枪还没瞄好,就往靶子上打,所以没能打中。从第二枪开始,我便先好好地瞄准了再打。这样下来,我的成绩基本上都是七环八环这样的好成绩。最后,我的总分是76分,还是挺不错的。虽然,我用的并不是真枪,但是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小军人的样子了。”这是上城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吴逸楠写的军训日记,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正是在国防体验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改正自己的弱点,不断超越“旧”我,变为“新”我,实现不断成长。这其实就是上城区对全区五年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初衷,或者说,这也是上城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目标:以“行走德育”为抓手,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有效转变学生德育方式,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2.组织公益活动,关注个性兴趣。上城区还一直坚持公益为先的工作宗旨,重点打造联合教育系统内外、连接课堂内外、涵括全体中小幼学生的上城校外教育活动实践体系。构建了普惠全体学生的“玩转”系列活动,开发了“玩转春秋假”、“玩转寒暑假”、“玩转社团”、“玩转传统文化”“玩转世界文化”等10大类50个项目;构建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精品特色活动,开展了“阅读·悦读——我与作家面对面”、“锤炼·英武—我是少年军人”、“研学·旅行—我们一起去科考”、“合作·卓越—少年领袖成长营”、“运动·悦动—伙伴温暖运动营”、“倾听·成长—81312345公益热线”等项目,为青少年儿童成长提供专业服务。坚持全免费纯公益,做到周周有活动,人人能参与,年受益面近3万余人次。“流动少年宫”活动免费送进上城中小学和社区,每学期提前编制活动菜单供学校和社区选择活动项目,年均活动项目60余场,参与1万余人次。
3.打造区域社团,培育特长学生。这几年下来,上城区的学生社团已经发展成一个“社团群”,除了少科院以外,还拥有艺术团、书画园、体育社、文学社以及茶学馆等六大类的16个一级社团。要让一项兴趣变成一个特长,光靠活动体验自然是不够的,每一类社团内容都要成体系,要让社团活动课程化。以小院士工作室为例,家长会看到,孩子去上了社团课,回来总是喜欢动手做一些小发明或小实验,不是飞行器就是研究某类动植物。这可不是随心所欲开设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小院士工作室为小学六年设计了共52个课时,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的内容各为27课时。科学实验由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构成;而科技制作则涉及到电、磁、结构、空气动力学、拓扑学等领域。
如果说,学校里的课堂是将教材中的内容逐步讲解的话,那么在科技社团里,侧重于要求学生自己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以及千方百计自己解决问题。茶艺社团亦是如此,11岁的黄书樱眼睛细细长长,举手投足之间很有古味,一眼就被茶艺社的陈虹老师看中,每个周末,她都准时到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茶艺室里静心学茶道。“大半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女儿已经渐渐认识了茶的种类、历史,以及简单的泡茶方法。”黄书樱妈妈说,女儿俨然有些“内行”了。在社团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孩子们在学茶道时,不单单听老师讲,偶尔还会自己“研制”英伦风味的奶茶和爽爽的冰红茶、薄荷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参加某个社团活动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从“业余”走向“专业”。
“像社团一样活动,像课堂一样学习。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到:每到周末,学生离开了校园之后,让社团成为孩子们校外素质教育的主平台,和学校教育无缝对接。”上城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近五年来,上城区共开办了636个兴趣特长培训班,培训学员150083人次;组织社团484个,社团活动团员11505人次;学生个人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活动中获奖1100余人次。
4.聚焦核心素养,拓展活动课程。上城区积极聚焦青少年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上城学子“身心健康、品质优秀、学业上乘、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培养目标,开展区域大课程和拓展性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以“行走课程”、“探索课程”、“悦美课程”的研发实施为契机,引导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素养和必备的品格能力。
(1)“行走课程”建设:以鼓励广大青少年行走社会大课堂为设计理念,以提升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和交往能力为核心,利用旅行、实践、游戏等机会,引导青少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入自然。通过开发“研学旅行”游学课程,“第二课堂”体验课程、“流动少年宫”活动课程等品牌课程,鼓励青少年进一步开拓眼界,积累体验,提升能力,在行走中学习,在行走中愉悦,在行走中成长。
(2)“探索课程”建设:以鼓励广大青少年多元成长、个性发展、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艺术、体育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青少年在探索中获得乐趣,在探索中养成能力,重点开发“动感体育”、“梦幻艺术”、“探索科技”等品牌课程,培养青少年面向未来的审美、探究、创造等能力。
(3)“悦美课程”建设:以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认同感、学会与人交往、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发展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好习惯俱乐部”、“注意力训练营”、“星级家长培育”、“未来生涯规划”等个性化服务活动,荟聚资源,构建集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悦美身心课程。
其实,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基地活动、公益活动、区域社团、拓展,构建器一个立体的区域校外活动体系,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给学生一点交流的时间、给学生一段探究的体验、给学生一个个性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上城区在“十三五”规划中,还把体艺工程作为其中一个重点,继续做好“强体培艺促成长”项目。之所以如此关注学生的体艺发展,我们认为,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态才是孩子们未来品质生活的基石。在体育锻炼方面,上城区共有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们能从团队运动中学会合作,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要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这也是他们未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除了增加团队活动的设置和群体性体艺活动的开展,上城还在区域层面进行体育大课间展示,通过航拍视频、现场会展示、互动评比等形式,全方位展现上城学校大课间的精神风貌。在艺术素养方面,今年上城区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校开设戏剧课程。旨在鼓励学生去发现、感受、表达美,运用全科知识,在不同角色中去思考问题。
六、牵着“蜗牛”去散步
视儿童之自身为目的,而不一之为手段!——杨元享
将儿童的自身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采用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采用单一的手段,制定唯一的目标。对于特殊儿童,尤其需要用多种方法促进他们的自身发展,为此,我们努力着,为特殊儿童的幸福奠基。
【链接1-6】智慧树咖啡馆开张了
清晨的钱塘江畔,在智慧树咖啡馆里,“小主人们”已经开始忙碌了,打扫卫生、摆货理货、启动咖啡机、准备制作糕点的原材料····他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每一位小主人都非常认真,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珍惜在这里的时光,这里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2012年9月,几位毕业学生家长回到学校,他们在会议室和曾经亲密的老师们诉说着孩子们毕业后的情况,“老师,我们以前在学校多少活泼、开朗啊,现在除了闷在自己房间玩手机啥也不干、话也不说,这可怎么办啊?”说话的是梦婷妈妈,梦婷是个唐宝宝,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一天到晚黏在老师的屁股后面,她还拿过好几次全国特奥冠军,班级里属她最活跃,可是毕业后经历了工作—失业---工作----失业----,整个人就开始封闭了。“哎呀,我们的也是!我们的也是这样的!”。这是上城大部分特殊学生家长的难题,也是即将毕业学生家长的担忧。老师们看着曾经外向开朗的优秀少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十几年用心教育的孩子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摸样,眼中是怜爱,心中是着急。
2014年12月,为了能让在校的孩子们有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了让毕业的孩子们能有一个工作的场所,区教育局联合区残联的支持,小小的智慧树诞生了,在这里,孩子们学习技能、实践能力、提升水平、融入社会,实现自我!
三位孩子的就业让特殊孩子们看到了希望,为了让更多地孩子在这里学习技能,实现就业,2015年9月,智慧树的三位孩子在俞林亚校长的陪同下来到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他们用一个简单的情景剧表现了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他人的关心,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和真诚赢取更多的订单,再开一家智慧树,让更多的同学能像自己这样自力更生、实现人生的梦想。
如今智慧树已经开设了三家,服务社自2014年12月25日开办至今已拥有员工14名,其中普通员工5人,智障员工9人,培训智障人士近两百人次。
智慧树咖啡馆,这是杨绫学子实现梦想的地方,智慧树已然成为了杭州这个文明城市的一张名片,它彰显杭州这个城市的温暖,也彰显了杭州市民的爱。为了让上城所有的特殊需要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上城特教作为全国特殊教育发展先进区,一直致力于为特殊儿童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实现特殊学生的梦想而努力。
1.零拒绝,特殊教育全覆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城教育积极探索特殊儿童的最优安置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轻度障碍学生随班就读、中度和重度障碍学生特殊学校就读、极重度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的多元安置形式,逐步构建了“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支持性”特教工作模式。
零拒绝,“一个也不放弃”,中、重度智障学生可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轻度智障学生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于极重度和多重障碍儿童少年则“送教上门”。
全覆盖,实现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纵向各学段全覆盖,轻中重度智障学生全覆盖,资源教室支持服务对象涵盖智障、学障、情障、言语和语言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各类特殊需要学生。
多模块,逐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建立不同的工作模块,即:智力障碍学生干预工作模块、学习障碍学生的资源教室补救教学与康复训练模块、多动症学生的医教结合干预模块、情绪行为问题学生的行为功能分析干预模块。
支持性,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以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龙头,整合区域资源,培育专业人才,逐步形成专业和技术支持体系;营造氛围,优化环境,建立环境支持体系;依托资源教室,通过补救教学和康复训练相结合,实施个别化教育。
2.专业性,特教研究有支持。特殊学生的教育质量是上城特教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特教发展的难点。我们分阶段、分类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提升区域内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质量,逐步形成了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卫星班、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教办学格局。
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是上城特教的专业团队,为特殊需要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从教育评估、教育诊断、教育方案、教育训练到家庭指导,提供一条龙专业服务。2013年开始,区资源中心在原有服务项目的基础,开展对全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直接教育、康复服务,主要项目为学科补救、言语康复、自闭症训练、动作康复、感觉统合训练等,定时定点定人面对学生进行辅导。截止2017年,定时定点定人面对学生的直接服务已由2013年一年的600余次提升至每月800余次。直接服务覆盖率为42.9%跃升为74.8%。同时,通过评估、咨询、提供家庭和学校支持计划,为其他随班就读学生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间接服务。
资源教室是保障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质量的基石,目前区域已经形成随班就读的三级管理体网络(区教育局进行行政管理、政策支持;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进行业务管理、专业技术支持;建有资源教室的普通学校具体实施、融合环境支持)。2017年区随班就读工作继续向学前教育与初中教育延伸,辐射全区6个街道,保证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资源教室的网络格局,现阶段学前有3个资源教室、小学13个资源教室、中学4个资源教室,其中3个浙江省示范资源教室,3个杭州市示范资源教室,其余均是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承担着随班就读学生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补救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使区域资源教室良性运转,使特殊需求学生从接受入学机会公平转向实现教学质量机会的公平。
卫星班是我区融合教育的亮点,也是融合教育推进的一种新型有效模式。2013年我区建立了全国首个卫星班,引起了全国特教同仁的关注。目前区域内有2所小学设有卫星班,它为进一步促进普特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的运行运行是以特殊学生为中心,为卫星班中的每一位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估,提供支架式课表,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一对一教学、分组教学、集体教学和普特协同教学,为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量身打造”。
3.多平台,特殊学生展风采。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特异功能”的人,现实生活中存在吗?在上城就有这样的孩子,他们有的能快速心算,有的能快速推算星期几,有的能听一遍演奏就完美重复乐曲……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我们在保证特殊学生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不断挖掘特殊孩子的潜能,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与赛丽美术馆合作举办的杭州市特殊儿童画展,为全杭州市的特殊儿童提供了展现绘画天赋的平台,每年的画展是杭州特殊教育届的盛事,学校、康复机构的学生以参加此项画展为荣,它不仅让特殊儿童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而且为社会大众了解特殊儿童打开了一扇窗;特殊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重在参与,让不同能力学生都能展示自己、进行竞技的比赛,我区承办的东亚区特奥会、每年举办的区特奥会让全区所有街道的工疗站内学员及部分普通学校的特殊学生也都能参加特奥运动,享受特奥的精神与乐趣,让特殊孩子尽可能展现自己,建立自信。我们的特奥足球队还代表中国区洛杉矶参加了国际特奥足球联赛。
同时,作为杭州市爱心教育体验基地、杭州市中小学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上城区青少年生活教育基地,我们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推进区域融合教育上城幼儿融合计划、特奥融合伙伴计划、中小学爱心体验活动、卫星班的建设等无不体现了上城特教的融合。每两周一次的幼儿融合计划是杨绫学前班和一年级小朋友们与上城普通幼儿园小朋友们的约定,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活动、一起玩耍、一起表演,你来我往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与建兰中学、娃哈哈双语学校的特奥融合伙伴计划让孩子们感受了伙伴的温暖,同时也感受了伙伴的支持,大家一起合作突破困难,共同进步!爱心体验是上城普通中小学的必修课,通过体验、通过互动、通过角色互换,培养普通学生接纳、包容、帮助特殊儿童的胸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观念。建设我国首个卫星班基地,既是我国融合教育的关键性一步,也是上城教育的一大步,我们努力创设条件让特殊孩子到普通学校就读,让他们真正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作为杭州市国际旅游资源访问点,学校每年接纳来自境内外的众多特殊教育同行、社会群众以及中小学生参访,让来访者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杭州、浙江乃至中国的特殊教育发展现状。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上城教育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构建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率先实施了学前至职高的免费教育政策,维护了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稳步提升,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区特殊教育发展,使我区残疾儿童少年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美好生活。我们将围绕“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建立特教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融合教育,促进内涵发展”为基本目标,将“特殊教育卫星班”试点为推动力,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区域各部门分工合作、教育与医学相互结合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运作机制,优化特殊教育管理方式,加强特殊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我区特殊教育质量,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