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评价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一方面需要通过评价,助力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另一方面,评价自身也面临着改革。这些年来,上城教育对这两个方面都进行着改革的尝试,让评价成为撬动上城教育发展的杠杆,也让评价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学校评价:让发展看得见
除非把评价放在真实的领域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否则我们就会质疑评价是否能够准确地体现人类的智能表现。——霍华德·加德纳
学校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学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制度管理、资源统筹与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为了追求学校评价的精准实施,上城区的发展性评价推进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年上城区陆续在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启动了三年发展规划行动。整个实施路径,可以用四句话进行概括:“整体设计、分层推进、行政推动、自主实施”。这一举措让上城发展性评价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第二阶段是2017年3月上城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出台了《上教督【2017】13号—关于印发《上城区学校(单位)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全区所有公办中小学(含职高、特殊学校)、幼儿园(含部门办幼儿园)和区教育局直属部门进行发展性督导评估。至此,全区54家学校(单位)全部纳入区域发展性评价体系。至此,上城区发展性评价翻开了新的篇章。
【链接6-1】一次精彩的学校发展论证会
2017年8月19日至20日,上城区教育局召开上城区第三轮初中及第一轮直属单位三年发展规划论证会。论证会邀请到浙江省督学、原杭州市教科所所长施光明,浙江大学教授刘力,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洪岗、教师培训学院院长吴卫东、副院长何伟强、教授胡永新作为评委参与论证过程,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朱乐娟,副局长王莺等亲临指导。
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关系到学校未来三年规范办学和特色发展的路径。两天时间内,十一所学校和四个直属单位轮番上场。在经历了前期准备、章程修订、信息收集等过程后,他们用精彩的汇报向专家组成员展望了未来三年发展的美好愿景。每一所学校既关注了教育的共性特征,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课程等维度对自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深入挖掘学校发展优势,力争借助学校特色建设带动学校全局发展。四家直属单位则是围绕服务内容,分解服务内容,以高格局、宽视野,为上城教育的每一个人提供助力和保障。
本次论证会专家团队实力强大,既有来自于浙江外国语学院的高校支持,也有如施光明督学和刘力教授这样的本土教育专家介入。论证会中,专家们结合各校汇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对学校的精准点评,也传递出对教育的理解。施光明督学基于对上城教育的几十年发展史的准确把握,提出要尊重学校历史传承,助力上城老牌初中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吴卫东教授则是提出学校要将原有的“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理念,改变为“让教育去适合学生”的实践。刘力教授对于规划实施的10个点概括不失为论证会的亮点,他认为规划的实施就要摸清起点、肯定优点、分析难点、研判突破点、瞄准目标点、把握节点、抓住重点、形成创新点、突显创新点、站在制高点。
在聆听了学校的汇报后,项海刚局长肯定了学校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要求学校要凝心聚力,不仅做只有三年的发展规划,更要将规划引领作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习惯。同时也提出上城教育人要有底气,要高举打造家门口名校的旗帜,为老百姓做实事,发挥优势,体现表率作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作为发展性评价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三年发展规划推动学校特色办学已经成为助推上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动力,是整个上城教育人的达成的共识。
一是周期复循环,推进评价功能的螺旋上升。学校发展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每一学年工作的达成是推动学校螺旋上升的标志。人为通过三年发展规划的实施来划分学校发展周期,本意为修整,然而却造成某些学校在非规划周期中的松懈。于是上城区发展性督导评估是将原有的三年发展规划实施和一年章程制定合并成一个四年周期,其中第一学年主要评估学校(单位)规划制定过程,第二、三学年主要评估学校(单位)学年重点发展项目达成效果,第四学年开展学校(单位)三年发展规划终结性评估。四年一循环,中间无间断,努力改变之前规划实施“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同时每年各科室与学校(单位)确定每一学年的评估要素,增加了更多的定期指导力度,确保学校(单位)发展呈持续螺旋式上升态势。
二是对象全覆盖,实现评价管理的全面兼顾。学校(单位)是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关注焦点,所以让区域里的每一家单位介入到自己的评价中来是很有意义。2017年9月,上城区实现发展性评价工作实施范围的全覆盖,包括:18所小学、7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2所幼儿园、1所特教学校、1所中职学校和4家直属单位。其中公办学校(单位)将以四年为周期,以发展性督导评估为实施方式,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民办中小幼、部门办幼儿园将以学年发展性核评为实施方式,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全覆盖的实施实现了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单位)的评价监控,同时对各校(单位)也不失是一次同质比较和异质互补的契机,推进了学校的纵深思考,确保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细则再改革,提升评价指标的适切使用。法默说:“假如你的目标清晰、可行且可以达到,那么目标本身将会推动你去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区域的评价细则就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并非呼吁学校摒弃自身特质,遵循区域评价细则千篇一律发展,而是希望通过发展性评价细则的不断完善来引领学校(单位)办学理念形成与实施路径架构的过程。2017年3月,结合上城区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的出台,在各专家的指导下,上城区教育局对评估的细则进行了评估内容由关键绩效指标、个性发展指标两部分组成。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区教育局根据区域育人目标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同各学校(单位)协商确定的重点监测指标,分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幼儿园(含部门办幼儿园)、直属单位(含职高、特殊学校)四类。个性发展指标是指学校(单位)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确定的三年发展规划目标和学年重点发展项目。
四是第三方介入,确保评价过程的真实操作。在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中,引进第三方参与可以有助于促进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和专业性。2017年3月,上城区教育局与浙江省外国语学院签订了为期四年的《杭州市上城区学校发展性评价研究》技术服务合同,将由其组织安排未来四年的上城区学校(单位)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该团队将紧紧围绕“探索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机制”这一目标,以“入校评价与理论提升”的方式,为上城提供评价规划、理论指导、经验提炼等服务内容。所有评价过程有浙外专家评估团队介入,整个评估结果将更加真实可信、公平公正。这是一种帮助学校总结规划实施经验和不足的理想方式,他们可以在完成一个规划实施任务后及时得到自身的评价。对学校而言,这不仅直观的等级评价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实施动机,而且为接下来的规划实施在什么地方需要做得更好指出了方向。
五是多层面应用,发挥评价结果的高效使用。在推进区域发展性评价过程中,人们通常关心的是怎样确保结果的应用,他们不会反对应用结果,但有时也会对结果应用的措施是否恰当提出自己的质疑。为此我们充分研究了发展性评价相关利益参与者的需求,不断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让评价结果应用能充分彰显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2009年起,为了使学校重视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价管理的意识与质量,上城区把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估结果与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捆绑起来。从2009年的各公办初中试点的基础上,到2010年扩大到16所公办小学,于2011年全面推进此项工作。2017年3月,结合上城区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的出台,上城区进一步加大了发展性评估结果的应用。目前,上城区发展性评价的结果将分为两个层面加以应用,分别是:学年度发展性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单位)发展性绩效奖励、正校级干部发展性绩效奖励和正校级干部职级评定的重要依据;终结性评估结果作为校长(书记)任期目标考核、任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二、综合素质报告单:让学生展示最好的自己
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奇迹的蓬勃展开,这构成了所有新的希望和责任。——【美】爱利克·埃里克森
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长有很多面,不仅会学会语文、科学等知识,掌握运动、绘画等技能,还要学着与老师、同学相处,更要学着去经历社会,处理问题。孩子的这些成长,参与的活动,需要有一个载体,让家长和自己回顾、留念和鞭策。在城,这个载体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单。这份报告单或许会让你眼前一亮——除了有学业成绩外,还显示进步情况;同时增加了目前家长和学校都十分关心的学生自理能力、爱好特长等元素。
【链接6-2】盯牢成绩栏没用 要看有没有进步
翻开素质报告单的首页,和传统的报告单一样罗列着各门学科。不过除了学业成绩以外,还有一栏与成绩密切相关——进步情况。这一栏是原来的报告单中所没有的。很多时候,家长一看成绩“优秀”就认为孩子学得很好。其实未必,比如说,同样是优秀档,有的学生仍存在进步或退步,家长怎么知道孩子的成绩持续性,那看进步情况就能一目了然了。
溜溜球玩得好且坚持也能拿优。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评价内容,一直是挂在嘴边的评价标准,这一次也被写进了素质报告单。从学习兴趣来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做到喜欢上学、上课集中注意力就能拿到合格,如果喜欢提问,就可以拿到优秀了。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想得到优秀的话,除了喜欢提问外,还要求对感兴趣的事情“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份素质报告单还鼓励孩子们自己申报个性化的课余兴趣爱好。“像玩溜溜球、玩沙画等,都可以作为一项特长。我们还会对于这个申报的特长评等级。”这些等级可不像特长考级,而主要是看学生对这项兴趣爱好的坚持程度。比如,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周至少参与两次申报的项目,了解该项目的技能,又能在年级层面展示的话,就能获得优秀。
“我觉得这个特长爱好比较公平,因为我很喜欢做手工。可以编制出很多塑料花。但是艺术节上面没有这一项的考级。”胜利小学的嘉嘉同学说,因为奶奶的缘故,每周都会动手玩一玩手工,这一项拿优秀很轻松。另外,不管是学业成绩还是兴趣爱好,甚至是身体素质,每一项内容后面都有一栏“进步情况”。“像学生从不会跳绳到会跳绳,跑步速度加快了等等,都可以作为进步,体现在报告单上。”
上城综合素质评价起源很早,早就1997年,我们就设计了学生成绩报告单,用手册的方式向家长和学生汇报一个学生的学业表现。那时候我们就不再止步于孩子考了几分,会更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试行综合素质评价。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学校会组织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慢慢的,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形成了六个维度(不同的地区或学校结构略有差异),分别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能力,六个维度又分别被分为若干个项目。评价结果分别用等级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评价,或者给予评分。
上城区教育局一直致力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一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体现上城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实现全面而适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城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就是上城教育通过评价改革而实现理想的集中体现,共分学业水平、身体素质、道德行为、综合技能和爱好特长五个维度,力求通过发展性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身心健康、品质优秀、学业上乘、技能全面、个性鲜明的培养目标。该综合素质报告单充分反映了上城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成果,体现了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是指标全面。上城学生综合素质指标, 全面反映学生学业水平、身体素质、道德行为、综合技能以及特长爱好等表现,囊括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二是标准明确。与之配套的评价操作手册,对各年级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运动习惯、道德行为、综合技能、特长爱好指标,均提供了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以往的评价改革,若干指标评价标准不明,比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道德行为等缺乏具体的标准,操作性不强。新评价提供了各项指标的评价参考标准,并按照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初中7-9年级分段呈现。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都对概念界定、评价维度、评价等第和行为标准做了具体说明。比如,“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学习知识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1-2年级的“学习兴趣”指标的评定主要从“主动性”和“持久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低、中、高段可以分别根据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分为合格和优秀两个等级。只要学生喜欢上学,上课时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就可以评为合格,如果学生还能做到爱思考,喜欢提问就可以评为优秀。
三是注重发展。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极不稳定的阶段,既存在学生个体横向的变化,指某项能力在某阶段发展变化明显,而其他能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也存在学生个体纵向的变化,指学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某些身体机能、能力的变化,比如青春期身高体重变化,还有关键能力在关键期的变化。因此,上城综合素质评价,特别强调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更强调学的发展变化。对于有较明显进步的指标,在“进步情况”里加以标明。这种发展变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四是突出个性。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自己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因此上城区的综合素质评价,力求体现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每个学期学生都可以自主申报一至两项爱好或特长,作为该学期的评定项目。
五是重视体验。综合素质评价中,除了学科评价要符合学科规律外,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感悟、习得和提高。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生活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角。教师在评价时不再是一味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是要努力创造可视、可听、可感的项目、活动、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综合素质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等活动。教师要加强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让学生真正,便于学生、家长能及时、全面地了解。
六是校本实施。虽然上城推出了综合素质报告单和参考标准,但只是在部分学校先行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实际需要。因此各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该参考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综合素质评定过程中,学校既要重视观察、访谈等定性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纸笔测验、评价量表等定量评价方法的使用;既重视社会实践、实际操作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模拟实践、情景测验等评价方法的使用要确保方式多样,主体多元,过程公开、公平和公正。
推出上城区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后,各校纷纷开展实践,如上教院附小推出集学习、体育、环保、艺术、阅读、实践、品德为一体的“七彩阳光卡”评价机制。金都天长小学推出和美少年评价体系,紫阳小学推出书香学子评价等等,都取得了很少的实践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信息化、数据化和科学化的背景下,上城区综合素质评价已呈现出不足的一面,比如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完成评价信息采集的电子化,不能完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又如数据积累不够,没形成从小学到初中一体化的数据积累;以及过于依赖老师的经验判断,没有能够解决评价的方法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待我们不断的去探索、改进。
三、区域3C监测:大数据下的精准诊断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美】贝特西·罗杰斯
学生发展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但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一直是教育的难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信息的真实有效收集、评价结果的深入使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自2009年开始,杭州市上城区,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系列评价改革。其中最典型的就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评价3C模式。
【链接6-3】测评:我有话要说
测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更要学生关注公民的基本素养:情绪情感、价值观、社会公正、社会信任、法律意识、自我意识、问题行为等。“当我看到有人被别人利用时,我会想去保护他们”,测到的是学生的正义感。“在做决定前,我试着看看不同立场的人的观点”,测到的是学生能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对那些比我不幸的人,我经常有心软和关怀的感觉”,测到的是学生的善良和同情。就是通过这些测评数据,教师和家长读到的不仅是冷冰冰的作为学习个体的学生,更是一个鲜活的完整的个体,一个健全的人。作为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要通过以开展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为核心,唤起学生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明礼诚信、公正公平、明辨是非的健全人格和自主探究精神。更在实践中开展多元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人身份的体验,澄清价值观,增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测评教师要关注教师的基本教育理念、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而以“老师从来不会当着同学的面来批评我。”“老师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等等为题测试教师是否公平,尊重学生时,对教师的触动很大。教学改变,关键在教师。发展性测评通过专业性评价,让教师及时获得所需信息,提供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对策依据。问卷显示,85%的教师认为,发展性评价有助于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当评价学生、教师不单单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指标时,教师的很多观念被改变了,行为也在悄悄改进。发展性评价项目本身开展的“读懂学生”活动平台,让教师个人的展示、交流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问卷显示,89%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发展性评价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而评价改变对学校的促进作用更大。上城区某初中校长觉得很委屈,学校的学生成绩测评向来不错,因为发展性评价不达标,他下课了。究其原因是基础性指标和学校自己提出来的三年发展目标都没达标,且数据中反映出学校有按成绩分快慢班的违规现象。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却成了明星,比如清泰实验学校,这所生源不理想的学校,原来按成绩排名,常常排在最后。“如今全区学校开展发展性评价,看进步看变化,我们的增量连续三年成了全区第一,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原校长章建祥说。
基于数据说话,成了上城教育人的共识。通过科学的诊断模式,发展性评价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支撑。比如,以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主要凭借自身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改进。实施发展性测评之后,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反馈,再结合已有经验制定改进措施、调整教学行为。这使得教师的课堂改进更加科学、更加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调查显示,85%的教师认为“前测—反思—改进—后测”的思路很好,促进了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
实施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注重事实证据、强调反思改进,机制上实现评价机构中立、区域学校联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为其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方法支撑。实施评价改革以来,上城区逐渐带动教师培养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意识和氛围,树立了“基于数据说话”的科学管理意识,形成了区域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搭建了学生、家庭、学校之间有效互动的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有别于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是旨在促进被评价者发展、注重评价诊断和激励作用的一种评价方式。科学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区域教育管理、学校、教师提供动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为教育工作者决策、管理、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使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针对性和效率得以提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上城区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力图构建绿色、增值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基于个性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经过长期探索,形成教育质综合量评价的3C模式,见下图1:
1.综合监测,收集信息
所谓综合监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系统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综合监测是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第一步,是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多主体收集学生发展信息的过程,见下图2:
(1)多侧面了解学生发展现状。学生发展,应是全面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随着监测技术的深入,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学生发展定义为学业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水平(暨心理健康),其中学生的学业水平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是考查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改进提升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2)多层次收集相关因素。对学生发展现状的评价,不仅需关注其自身发展特征,还需关注其成长环境的状况。分析学生的成长因素,直接影响的有家庭因素,教师因素、教学情况以及班级因素,间接影响的有学校管理、学校拥有的资源、学校教育教学获得以及学校文化甚至区域教育政策制度、地域文化等以及社会因素,见下图3:
(3)多方法了解发展现状。获得学生发展现状的方法有很多,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集合了各种方法的优势,确保学生发展现状的全面和科学。具体方法既有传统的执笔测试,也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电子测评;既有学业水平测试,也有心理测验和问卷调查;既有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观察,也有深入的学生个别访谈;既有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也采用学生的档案袋评价。
(4)多主体收集评价者资料。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强调通过不同评价主体,多视角评价学生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环境的状况。如通过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者了解学校管理因素,从家长和主要抚养人了解家庭教育因素;通过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等等。通过不同主体可以全面地收集到评价者资料,从而分析学生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综合诊断,归因分析
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相当于为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过程性教育质量监测系统,为教育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为学校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学生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各种真实、全面的信息;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发展的差异,为开展各种针对性的教育和分类指导提供可能;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育教学特点、师生关系状况,为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帮助。想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诊断。所谓诊断,就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及原因分析。经过综合监测,上城区获得了区域教育质量的众多数据。这些数据是散乱分布的,需要通过分析诊断才能准确把握区域教育质量的全貌,找到影响区域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准确归因,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采用了现状描述、成长刻画、差异分析、原因关联等方式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诊断。
(1)现状描述,整体判断。首先,在监测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区域教育的概括。以下是2014年区域学业监测报告摘要:“2014年初一学生入学时的语文和数学学业总体成绩均较好,均好于2013年初一学生,但略低于2012年初一学生。其中在语文内容上,学生在古诗文方面表现最好,拼音、字词和信息文本阅读方面较弱;在语文能力上,学生在语文积累的理解与分析上表现最好,运用与评价相对较弱,在语文阅读的解释信息上表现最好,相对弱在作出评价,三年情况一致;在数学内容上,学生在图形与变换方面表现最好,式与方程和测量相对较弱,三年情况一致;在数学能力上,学生在数学推理方面表现较差。校间和校内学生差异都很大,校内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且校间发展不均衡,数学方面的校间差异尤为明显;14年的校间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均大于13年、12年结果。”
(2)成长刻画,纵向了解。上城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采用了可循环的再监测模式,即同一批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都参加了相同内容的测评,从而得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特点。下图为某学生两次(不同年级)参加社会性水平监测的数据比较图,见下图4:
由该图可以看出,***学生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教师信任、家长信任,教师支持等都显出积极的变化,由此清晰地得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成长特点。
(3)差异分析,聚类比较。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在不同的家庭成长、拥有不同的教育经历,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每一个数据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秘密。所以分析数据时,还将学生进差异分析,了解不同类型和不同群体学生的发展差异。图5是某年区域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聚类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同样是学业不良学生,有的是因为认知能力的限制,有的是学习投入不足,有的是因为感受信任不足从而放弃。
(4)因果对应,关联剖析。经过聚类分析后,再将信息梳理,进行因果关联,能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给改进提供方向。图6中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成瘾,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对于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恶化、学校归属感缺失都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初中生而言,传统印象中的学业成绩不良并不是造成网络的重要原因。
3.区域联动,综合改进
监测获得的数据,经过综合诊断后把握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概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后续需要围绕问题改进,暨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质量。这里就有直接的改进,比如学生情绪问题的疏导、网瘾倾向的干预等,更有间接的改进,比如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师生关系的改善,更有区域教育制度的综合设计,也就是上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最强调的就是综合改进。目前的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线就能解决,需要系统设计、区域推动、多方协同才能更好的解决。上城的综合改进,包括分层反馈、系统设计、区域推动、多方协同四个关键步骤。
(1)分层反馈,凝聚共识。经过综合监测、综合诊断后,对区域教育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分层反馈,让区域教育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都对监测结果有科学的认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拟采取的改进措施有清晰的了解。期间,要保证被评价者和评价者的私密性,为不同层面的对象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指导,区域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提供几种反馈报告,包括区域层面的反馈报告、学校层面的反馈报告和教师层面的反馈报告。
(2)系统设计,综合改进,经过区校分层反馈,区域需要根据综合诊断结果,联合多方力量,设计综合改进方案。
针对区域层面在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方面的需求,区域设计了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区域成长支持体系。通过构建一个面向全区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心理支持服务、社会实践支持服务的区域性校外学生发展服务支持系统,联结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使之真正成为区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与补充。
针对当前行政管控过多、学校自主发展不足的状况,区域设计了基于发展规划的学校管理改革,意在引导学校管理者树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意识,基于发展性评价结果,基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现状,通过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学校SWOT分析,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发展规划;鼓励学校内部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指导学校在落实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持续进行自我评估,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问责,最终建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把握不足、难以开展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的问题,区域设计了基于学生发展诊断的学与教改革。该措施以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基础,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基于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差异诊断开展教育教学;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研新机制,提升教师研究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把研究学生的学习真正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帮助教师掌握“分析学生差异、基于学生差异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策略和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化地发展。
(3)区域联动,共同发展。从区域教育系统内部而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业务支持部门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相互协同。教育系统内部要做到管理协同,家校协同,学科协同,学段协同及学校之间、学区之间的联动。同时,还要在区域层面整合各种外部资源如共青团、妇联、公检法系统、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等的力量。这些内外部力量通过多方联动、分工协作、合作创新方式,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上城区倡导既充分整合区域教育系统内部的力量,也整合区域教育系统外部的资源,还充分利用高校作为区域教育改革的“智库”。
如上城区经过多年监测发现区域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情绪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对社会存在不信任感,价值观存在偏差等。分析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因素。因此区域围绕学生心理健康系统设计、上下联动,既有直面学生的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也有教师层面基于现状进行学校管理改进,营造良好氛围的,更有区域层面构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家长教师的培训,见下图6:
(4)多方协同,深度合作。区域联动,必须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开展深度合作,促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种合作,就有学校、区域和社会的合作,也有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更有教师与教师的协助,下图7就是我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多方协同最好的说明。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通过阶段性的测评了解各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并且及时将学校、教师改进的效果反馈给相应部门,并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方向和目标。
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是向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发达国家的学习、借鉴和本土化移植的过程。这些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教育评价历史与发展。无论是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的“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或“情境性评价”的研究,还是标准化考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还是大规模的教育质量监测都有历史的积累和突破,都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教育质量监测进入我国基础教育界尚不足10年,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走出上城的教育质量监测之路。
四、关键能力监测:让学科评价更精准
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错。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美】杰罗姆·布鲁纳
上城区是浙江省最早实现小学低段期末考试改革最早的区域,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早在2007年开始,上城区逐步取消一至二年级期末纸笔测试,将“期末大考”改为“快乐游园”,采用以“情境任务解决”为载体的“游园式考试”,将学生素养的检测渗透在“游戏式”的活动中,将知识、能力的检测融进了情境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链接6-4】崇文实验学校情境化测试
一、测试宗旨
1.学科整合,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
2.测试生活化,快乐氛围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3.在测试中融合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增进学生交往能力。
二、测试内容
“超市购物”——每一位学生有等额人民币20元(由学校提供),进入超市自主选购物品。
三、测试时间
201*年*月*日下午
四、测试地点:联华超市
五、测试准备
1.联系超市,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和步骤;
2.学生自备环保购物袋一只。
六、测试说明
学生到超市选购总金额为20元的物品(所选购的物品中,必须要有为他人购买的)。当学生选购完物品后,就来到访谈点进行访谈。
1.检测内容
(1)物品的总金额是否等于20元;由营业员阿姨作检测员(可见购物清单);
(2)请学生简单陈述:为自己购买了什么物品?为什么买这些物品?其它物品送给谁?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给出相应的等级。
2.评价标准:
(1)当第一次所购物品的总金额为19-20元,则该生的数学计算等级为“优”;第一次购物有误(总价不在19-20元之间),教师提醒学生一次,请他重新购物,正确后等级为“优秀”;取消“不合格”等级。
(2)如该生的表述清楚,并能合理解释所购物品的理由,则该生“自我表述”等级为“优秀”,其余为“合格”,取消“不合格”等级。
3.访谈建议:
(1)为自己购买了什么物品?为什么买这些物品?
(2)其它物品送给谁?为什么?
(3)购物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怎么处理的?
(4)遇到营业员阿姨时,问好了吗?阿姨怎么说的?付款结束要离开时,说再见了吗?
(5)对于这次测试,你还想说点什么?
情境化测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情境性,学生在测试中一直处于一种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二是可选择性,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特长的项目进行测试;三是开放性,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答案,老师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观察记录,评估学生在超市中购物时的表现,比如是否会算价钱、是否在购物结束时索要找零和小票、是否懂得排队等。并将学生的表现用描述性语言记录下来,这种文字记录及对它的分析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通过这种测试,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解决、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都可以得到很好体现,同时也为教师的后续教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上城区的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起步早、起点高。1997就开始尝试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制的尝试。在2013年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与评定方法,并体现出以下特点:
1.从整体设计到融合实施,分类指导促成“一校一方案”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上城区教育局组织各校于2015年暑期完成课程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丰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表变脸,但课程实施评价的瓶颈亟待进一步突破。上城区积极引导试点校把学生学科分项评价改革融入学校课改进程。如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小积极落实与七彩阳光育人模式进行整合,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四科的分项等级评价,融合到七彩阳光育人模式中进行评价,从各学科、各角度、全方位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能力学生的不同发展,从而满足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在明确项目推进的目的要求的基础上,上城区还结合校情、学情和学校特色进行分层分类指导,“一校一方案”凸显学校特色。帮助学校梳理已有的评价体系,明确哪些是好的,需要发扬,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如何改进?如以崇文实验学校、胜利实验学校为代表的一批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引导他们在总结改进的基础上为区域推进提供样板和经验。对于相对薄弱的学校,借助项目推进的契机帮助他们改造完善已有的评级体系,展开评价的技术培训,提升学校品质。对办学特色明显的学校,帮助他们完善特色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品质。如娃哈哈小学的艺术特色,开设了内容丰富的艺术课程,如书法、篆刻等等,但缺乏评价的标准。抚宁巷小学的科技特色,结合争章开展活动评价,但标准相对模糊。等等。为此,我们还特别多次邀请省教研室评价部方张松主任莅临指导。
2.从知识分项到能力分项,不断趋近评价内容的核心要素
学科评价的主要内容涉及学科的知识技能习得和学科能力发展两个方面,前者的评价相对容易,后者就比较难。目前小学各科教研员在研的分项等级评价操作手册,供全省参考。其中学业水平部分的分项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来划分的,等级的参考标准也是以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应用为主要内容来编订的,教师对标准的把握相对容易,这样研制的操作手册也正适合我区相对薄弱学校之所需。上城区正加大能力分项的评价研究,集中教研员和研究力量较强的学校展开攻坚,比如小学数学展开了学科关键能力的表现层次分解、测量与培养研究,主要包括:阅读理解、探索发现、推理论证、建模应用、交流表达等学科关键能力。杭州市凤凰小学最近展开学生阅读素养测评研究,其整体测评框架如下:
3. 从平面单一到立体多维,加强评价工具与技术的研发
要实现精准评价,必须要有与评价目标相适应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技术。上城区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表现性量规的开发,促进能力分项评价改革。表现性评价是针对客观性评价(利用选择题、判断题等的标准化测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发展,主要面向初级认知水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的测评而提出的。所谓的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显然,综合评价改革离不开表现性评价,尤其是能力分项的评价改革,其意义尤为重大。表现性量规研制分三个维度——学习与日常行为、解决问题与学习能力、品德与学习情感态度;四种类型——核查表、分值系统、分析性量规、综合性量规。尤其重视研发伴随学教过程、承载教学目标的评价量规,通过师生共同经历量规的形成过程,前置量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基于自评、互评、师评的诊断和改进,如下图是小学数学学科关于数学“阅读理解”评价量规的形成与使用过程。
上城区特别重视自我评价量规的研制,用第一人称描述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用第二人称问题形式指导教师如何通过陈述或提问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可操作性,便于成果的推广。如图是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教师墙上的表现性量规。
二是加强评价技术与作业设计培训,落实学教评一致。区域层面加强了分学科的命题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专项培训。研究知识技能测试的命题方式,避免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改造传统的纸笔考试,适当体现能力导向和现实立意,从而引导教师退出题海,回归课堂、回归课本与经典,引导家长退出奔波,回归家庭、回归常态,还学生自由、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加强作业研究,使得作业与考试的要求相一致。
三是加强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研究。研究了评价的结果如何通过成绩报告单来表现。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呈现结果,如统计表、雷达图、折线图等,形象直观,让学生和家长能看懂,印象深刻。如金都天长小学把学科分项等级评价融入学校基于“心体礼乐习”核心素养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科分项评价维度为基础,生成学科评价雷达图,给予学生家长更直观、更明确的评价。
学生、家长、老师都能非常直观地评价学习,发现问题所在,采取适当的对策解决问题。另外,由于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呈现更丰富的评价内容,适当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分析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采取一致行动变得更有可能且必要。
4.从统一评价到适切评价,强调评价手段的综合运用
纸笔化测评的优点在于高效地检测知识技能的习得情况,非纸笔(活动)化测评的优点在于通过过程观察和作品评价相结合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表现,两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要综合、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发展。
我区各校持续创新一、二年级“非纸笔”评价的形式和内容,学评一体、综合有趣的任务设计,凸显能力、清晰易行的前置标准,开放参与、不断拓展的评价时空,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排斥过程中适当纸笔测试。关键是那种测评能更有效地达到测评的目的。
中高年级在纸笔测评之外加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非纸笔测评研究。如金都天长一直开展“御街探寻”、“走读西湖”综合实践活动,通过2-3天跨学科整合学习,开展项目化、主题式的研究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自主选择汇报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可以是调查报告、小论文、PPT演讲、剧本表演、艺术作品等等,根据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表现和成果展现情况,通过互评与教师评价给予等级评定。
体艺课程更需要非纸笔化的测评。崇文实验学校小海燕艺术节是学校专题研究课程,艺术课程为期一周,一周里只有艺术课:如:艺术沙龙、艺术街头秀、班班有歌声、艺术超市、课本剧排练、个人音乐会、艺术知识大闯关,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艺术,并在多维评价中分析、思考,从而达到活动促评,评价促发展,真正提升艺术素养。
上城区是浙江省最早实施精准评价的地区之一,我们承认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学校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多元发展呼唤多元评价。强调学科分项,显然有利于展开更精准的评价,便于更好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长处和短板,利于实现精准诊断,促进精准的教育教学。强调等级评价,显然是有利于淡化百分制评价的精准排序、锱铢必较,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上城区更是从不缺少学校自发的研究热情,不少学校并没有照搬区提供的综合评价报告单,而是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自身实际的需要进行改良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方法和报告单。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我们的评价改革也将取得更多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