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例
1998年,美国加州两个还没毕业的穷学生,向Sun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安迪·贝托尔斯海姆讲述他们的创业梦想。讲了半天,老头也不是很理解,但被两个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所感染,就对他们说:我听不懂你们的商业模式,先给你们一张支票,半年之后你们告诉我你们在做什么。于是,靠着这张20万美元支票起家,两人一步步打造出了今天的Google,而贝托尔斯海姆的20万美元后来演变成近3亿美元。
这个故事,文三路也有一个相似的版本,并且是这条路上为数不多的与颐高和阿里都关系不大的故事。
Google诞生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陈宗年和胡扬忠在马塍路36号已经做了十来年技术员。这里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一家研制监控设备的国家队企业,担负着打破日本人垄断的使命。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给数字监控市场带来快速发展。“9·11”后一个月,陈宗年、胡扬忠带着26名员工,在园区一层简易的办公楼内创立海康威视。第一款产品,是一块数字视频压缩板卡,不过还缺编解码技术,而且没钱。
关键时刻,他们遇到了校友龚虹嘉。
龚虹嘉不仅有编解码技术,还是个商界达人,此前曾与朋友联手创建了家喻户晓的德生收音机。转身做投资人后,专投校友,命中率奇高。
龚虹嘉将编解码技术连同245万元资金一同注入海康威视,获得49%的股份,三人组成海康“铁三角”。
创办初期,龚虹嘉隔三差五来马塍路,对两位校友进行商业科普,“股东就是我们的父母,不能因为年满18岁可以自食其力了,就不要父母,要养他们一辈子。”
两个商业小白的任督二脉就此打通。而龚虹嘉自己,在海康威视获得的回报超过4000倍。
张喆2000年进入电子市场,装机,卖股票卡,如今还在颐高市场里守摊,卖大华、海康威视、宇视等杭州品牌的安防器材。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这话说到他心坎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