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柳杨:我什么都不缺,就缺伴!
发布时间:2017-03-21 星期二   杭州网   来源:杭州网

钱

建德市乾谭镇邵家村

市纪委“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活动第三调研组

看到这张照片,你会以为照片上的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是喜极相拥的亲人?还是久别重逢的故交?……都不是!几分钟前,她们甚至还素不相识!照片上的老奶奶是建德市乾谭镇邵家村村民朱菊花,而被她拉着胳膊的这位,则是市纪委“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活动第三调研组的同志。这一天,市纪委的年轻干部们正根据市委统一安排,到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建德市乾谭镇邵家村蹲点调研,而这个动人瞬间,就是我们小组队员下乡与老乡见面时被捕捉到的。

走访朱菊花老奶奶那天,天气晴好、春光明媚,午后的阳光洒在她家的院子里,一地温暖。我们小组走进院子的时候,77岁的她正戴着斗笠,坐在阳光下,忙着手边的事。我们走上前说明来意后,朱奶奶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站起身迎了上来,一把拉住我们队员的手,用蹩脚的普通话热情地说:“真好!真好!你们来真好!屋里坐坐!”这时我们一眼瞄到了朱奶奶刚才站起来时放在地上的那一摊“东西”,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她刚刚戴着斗笠在阳光下,不是在干农活,而是在看书!真是个可爱的老奶奶!进屋前,我忍不住上前定睛一看,不禁更乐了,朱奶奶看的书居然是《治国大师朱镕基》,真是一位心忧天下的老奶奶啊。

朱奶奶笑眯眯地带着我们参观她的两层小楼,与略显陈旧的外表不同,屋内收拾得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好几处都摆设着漂亮的花,看得出,这是位热爱生活的奶奶。走到厨房时,我们看见对窗的墙上挂着半面墙那么大的一面镜子,我们询问用意时,朱奶奶笑呵呵地说,这是很多年前老伴儿生前就挂上的,他说吃饭的时候可以不用扭头就看见窗外的大山和山上的花草。说着,她望向窗外、看着大山,喃喃道:“他很好的!他就在那块地里,我想他了就看一看那里。”

由于老两口一直重视培养儿女读书,朱奶奶的儿孙们个个学有所成,有些已常年定居国外,虽然他们也会在节假日回来看奶奶,但老伴儿去年去世后,这个诺大的房子里就只剩奶奶一个人了,当我们问起奶奶家里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时,她若有所思但依然笑眯眯地放慢语速说:“我啊,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伴!”

说起自己的儿女们,朱奶奶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大孙女,在美国读了博士之后,现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外孙学成后定居柬埔寨……“他们都很孝顺的,每年都带我出去旅游的,我去过北京、柬埔寨、美国……”一边说一边拿出家里的相册,指给我们看她的家庭成员和她旅游时的照片。

离开朱奶奶家,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她那张笑眯眯地脸庞,耳边不时地回响起她那句“我什么都不缺,就缺伴!”这句话,就像一根针一样,扎在我心里。当我们远离故土在外面创造美好生活时,谁来陪伴我们的老人们呢?

短暂的“陪伴”让我感慨良多。朱奶奶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农村里还有不少类似的李阿姨、王大爷……这些天调研走访期间,遇到了不少村民,我看到了各级惠农扶农政策落地给村庄带来的新变化,看到了青山绿水掩映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但也深深感受到了乡村老人独守空房、老无所伴的孤独和寂寞,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在给农民带来获得感的同时,鳏寡孤独老无所养问题依然突出。

蹲点走访、体察民情,面对面才可能获得信任,真情交流才可能打开局面,在有效的沟通交流中开展基层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人常说的“工作难做”,很多工作实则源于“沟通不畅”,乡村里除了老人们需要获得精神抚慰、真情沟通换得理解和支持,更有大量的人和事要求党员干部学会换位思考、距离更近一点、心更贴近一点,才能在润物无声中逐步扎牢工作根基。

作者: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上一篇] 顾友良:发现真问题 真解决问题[下一篇] 陈健:基层是检验工作得失的标尺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浙ICP备06052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