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消息 要问杭州有哪些地铁站是全天候忙碌的,杭州东站地铁站肯定名列其中。杭州东站,这座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大部分外地旅客入杭的门户。每天,数以十万计的旅客在这个综合性枢纽里进出,匆忙的脚步不停地化为远去的背影。
城市门户总会带给初来乍到的人一些城市初印象。这座城市究竟包不包容、暖不暖心,人们一下火车,踏上杭州的土地便会有各自的感觉。作为大运力公共交通工具,地铁成为旅客的主要选择,地铁站因此成了旅客来到杭州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也成了给旅客留下杭州初印象的窗口。
从普通务工者到杭州志愿者,她感到很骄傲
11月24日,杭州东站地铁站1号线往湘湖方向,地铁即将启动,车厢门发出“滴滴滴”的警示声。
“停、停、停……”一位志愿者大姐两臂伸直,示意来不及上车的姑娘耐心等下一班。车厢里,姑娘的同伴透过屏蔽门玻璃,朝没来得及上车的姑娘做鬼脸。
“不要急,下一班车过两分钟就到。人生也不是每一趟车都好一起走的。”大姐笑着对姑娘说。姑娘听着大姐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礼貌地答应了。
大姐叫戚荣芝,56岁,黑龙江齐齐哈尔人,12年前随丈夫来到杭州打工。戚大姐原本有些白头发,所以染了金发,又烫成微卷,精神蛮好。戚大姐每周有五六天都在志愿服务岗位上,服务时间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10点,她乐此不疲。
在地铁候车厅,戚大姐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您站稳扶好扶手,注意安全”“大件行李请走直梯”“请在一米线外排队候车”。“别的话我也说不好,其实大家都很文明、自觉,倒是问路的人多,对我来说,工作还是轻松的。”她说。
当天下午2点,一对年轻夫妇从扶梯上下来。男人挑着扁担,左手提一只塑料桶,声音怯生生的:“你好,这个地铁能到杭州城站吗?”戚大姐笑着迎上去:“到的呀。”几句话聊下来,原来,小夫妇要到丽水去,东站的动车票卖光了,他们只好转去杭州站买其他车次的票。
“杭州站就是城站,就坐这趟车没错的,8站路,你放心好了。”戚大姐说。目送小夫妇上车,戚大姐想起12年前和丈夫刚来杭州时的样子,也是一身行李,也是一脸迷茫。“那时候,杭州都还没通地铁呢。”戚大姐笑了。
戚大姐在超市做了很多年营业员,丈夫则开出租车,两口子的日子过得平平稳稳。前几年,女儿大学毕业,也到杭州找了工作,戚大姐算是光荣退休了。但她闲不下来,就当了志愿者。“女儿说,我得出来锻炼锻炼,不然要和社会脱节了。我觉得能帮助大家,也挺有意义。”戚大姐说,女儿是做会展行业的,“女儿说杭州城市漂亮,这里的人温和,生活也舒服,她喜欢留在杭州。”
上周日气温有所回升,戚大姐忙了一阵,鼻头冒出汗来。她走到自动扶梯旁的角落,拿起一个贴有乳黄瓜标签的罐子,拧开盖子便喝了起来。“站累了,喝点茶,我从家里带来的。”她笑了笑说,这个罐子就是她的茶杯,每次参加志愿服务,她总得续三四次水。
戚大姐的茶水刚咽下肚,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走了过来:“阿姨,到城西银泰应该怎么坐车?”
“你从这里坐到凤起路站,换2号线,应该是在三坝站下车。”戚大姐利落地指着路。戚大姐说,她在自动售票机上研究过杭州地铁线路图,对其他地铁线的站点有点印象,“实在不行,小姑娘到了2号线上还能问别人,杭州地铁站里有的是志愿者啊。”
从务工者到志愿者,这种身份转换让戚大姐感觉挺骄傲的。从前,她不会坐地铁,得女儿领着她坐,可现在呢,杭州大部分地铁线路都装在她脑子里,小姑娘、小伙子还得找她问路。“大家的嘴都挺甜的,有人叫我阿姨,有人叫我姐姐,年纪大一点的还喊我美女,我听了很开心的。”说着,戚大姐伸手将身上的“文明一米线”绶带扶扶正,“想想杭州的城市文明建设也有自己出的一份力,我更加开心。”